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干燥綜合癥((Sjogren' s syndrome , SS)是一種侵犯外分泌腺為主的以口、眼干燥為常見表現的一種系統(tǒng)性結締組織病,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前者除有口眼干燥外,多有其他系統(tǒng)損害,后者則與另一種肯定的結締組織病共存,最常見的有類風濕關節(jié)炎,其次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人群患病率為0.4%-0.7%,在老年人中可高達3-4%。發(fā)病率僅次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并且有上升的趨勢。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以中年女性多見,發(fā)病年齡一般為40歲以上,男女發(fā)病率之比約1:90目前干燥綜合癥的治療主要局限于對口、眼干燥等局部癥狀的替代治療,如人工淚液及唾液。對于有嚴重內臟受累及合并系統(tǒng)性血管炎的患者,采用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干燥綜合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yī)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和性別因素,女性發(fā)病率高,提示該病與性激素有關; 2、病毒感染因素EB病毒、HIV-1病毒、HTLV-1(人T淋巴細胞病毒)感染; 3、免疫異常因素.中醫(yī)認為干燥綜合癥屬中醫(yī)學“燥證”范疇,是陰津滯澀干涸的病癥,內傷外感皆可致病。多因燥邪外襲,風寒熱邪化燥傷陰,或素體陰虛,稟賦不足,或失血或汗、吐、下后津液傷亡等,使陰津、氣血不足,血癖絡痹所致。病理機制多與肝、脾、腎三臟陰陽失調,陰虛陽盛關系最為密切。近年中醫(yī)治療干燥綜合癥臨床經驗,時有報道,但臨床診斷不統(tǒng)一,療效也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治療方法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原料選擇附子、西洋參、玉竹、知母、蘆根、天門冬、烏梅、五味子,番紅花、制首烏、寒水石、黃連、桂枝、黃柏、陳皮、甘草進行組方,各原料藥材由以下重量份組成:
附子3-5份、西洋參5-10份、玉竹10-15份、知母8-10份、蘆根10-15份, 天門冬10-12份.烏梅20-30份、五味子10-15份, 番紅花5-10份、制首烏15-20份、寒水石30-50份、黃連5-8份, 桂枝10-15份g、黃柏5-15份、陳皮8-10份、甘草10-15份。
優(yōu)選的,附子4份、西洋參12份、玉竹13份、知母9份、蘆根12份, 天門冬11份.烏梅25份、五味子12份, 番紅花8份、制首烏17份、寒水石40份、黃連6份, 桂枝13份g、黃柏9份、陳皮9份、甘草13份。
本發(fā)明從滋養(yǎng)肝腎,滋陰補氣,潤燥生津、養(yǎng)血活血,填補陰血著手,對于外干皮膚皺揭,內干而精血枯洞,津液千而榮衛(wèi)氣衰,肌肉減少皮包骨等癥狀改善取得了顯著效果。
其中本發(fā)明中藥物
附子,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主治:用于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痿,宮冷,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陰疽瘡瘍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天門冬:寒:甘,苦,歸肺,腎: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番紅花、:平、甘、歸心,肝經,活血化瘀通經,涼血解毒。用于:經閉,產后瘀阻,溫毒發(fā)斑,憂郁痞悶,驚悸發(fā)狂。
西洋參:苦,微甘,寒。歸心、肺、腎經。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用于煩渴少氣,口干舌燥,喘咳痰血。
玉竹,味甘,平,無毒,入肺、胃經,養(yǎng)陰,潤燥,除煩,止渴,補中益氣,健脾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性平,入肺、胃、腎經,滋陰降火,潤燥滑腸;
桂枝:溫、辛,甘歸心,肺,膀胱經: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用于:風寒感冒,腕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烏梅,味酸,溫平,無毒,收斂生津;
五味子:酸,溫。歸肺、腎、心經。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用于久咳虛喘,津傷口渴,自汗盜汗,腎虛遺精,脾腎虛瀉,心悸失眠;
何首烏:苦、甘、澀,微溫。歸肝、腎經。補益精血,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用于頭暈眼花,須發(fā)早白,久瘧不止,癰疽瘰疬,腸燥便秘;
黃連,苦,寒,入心、肺、胃、大腸經,瀉火,燥濕,解毒,殺菌;
黃柏:味苦、寒,平,無毒,入腎膀膚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降陰火心火、補腎水,用以瀉火則腎水自固,與知母同用滋陰降火;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fā)汗解表,溫經通陽。用于風寒表證,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水腫,痰飲,胸痹、心悸、瘀滯經閉,痛經、癥瘕,脘腹疼痛;
陳皮:苦、辛,溫。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經,和中緩急,潤肺解毒,生用,解藥毒,起調和諸藥的作用;
寒水石:辛、咸,寒。歸心、胃、腎經。清熱瀉火。用于熱病煩渴、癲狂。寒水石心經能清瀉心火以除煩,入胃經而清瀉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者;
綜觀全方,以甘淡寒涼為主,養(yǎng)陰益氣,抗病毒,生津潤燥,引津遍布,從而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延緩衰老,增強體質。
本發(fā)明可以是各種口服劑,如傳統(tǒng)的水煎劑(湯劑)、口服液、散劑、顆粒劑、膠囊劑(普通膠囊、軟膠囊、緩釋膠囊)、普通片劑(包括素片、糖衣片、薄膜衣片)、分散片、咀嚼片或含片(軟片、硬片)、口崩片、緩(控)釋片、茶劑、錠劑、滴丸、水丸、蜜丸、口香糖、果凍、茶飲料。在各劑型中加常規(guī)的必要輔料。
優(yōu)選的是口香糖、果凍、凝膠糖果、片劑(普通片、咀嚼片)、顆粒劑、膠囊劑。
可以將藥材混合提取進行制備;也可以采用各藥材的提取物進行混合制備。
本發(fā)明可以采用中藥常規(guī)方法制成任何常規(guī)的制劑,如將原料藥物全部或部分粉碎、水煮提取、水煮提取后再醇沉、醇水混合提取,得中藥粉或中藥提取物浸膏,或浸膏經噴霧干燥,與食品或藥劑可接受的淀粉、糊精、硬脂酸鎂、白砂糖、葡萄糖、葡萄糖漿、木糖醇、果葡糖漿、蔗糖、阿斯巴甜、食鹽、動物膠、植物膠、山梨酸鉀等輔料組方,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常規(guī)的制備方法,制成各種制劑。所述輔料并非窮舉。
優(yōu)選的,本發(fā)明制劑提取物活性成分的制備方法是:取經檢驗合格的附子、西洋參、玉竹、知母、蘆根、天門冬、烏梅、五味子,番紅花、制首烏、寒水石、黃連、桂枝、黃柏、陳皮、甘草,加純化水2-12倍煎煮提取2-4次,每次1-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凈化,凈化后的濾液真空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 25-1.35 (80 *C測)浸膏,再用浸膏直接制劑;或將浸膏噴霧干燥成浸膏粉,如有結塊過100目篩篩成細粉,用浸膏粉制劑。
本發(fā)明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養(yǎng)陰益氣,抗病毒,生津潤燥,引津遍布,延緩衰老,增強體質,對干燥綜合癥有效率91.62%,治愈率86.39%,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用下列的實施例說明,但不應看作是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附子3份、西洋參5份、玉竹10份、知母8份、蘆根10份, 天門冬10份.烏梅20份、五味子10份, 番紅花5份、制首烏15份、寒水石30份、黃連5份, 桂枝10份g、黃柏5份、陳皮8份、甘草10份制成。
實施例2
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附子5份、西洋參10份、玉竹15份、知母10份、蘆根15份, 天門冬12份.烏梅30份、五味子15份, 番紅花10份、制首烏20份、寒水石50份、黃連8份, 桂枝15份g、黃柏15份、陳皮10份、甘草15份制成。
實施例3
一種預防和/或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附子4份、西洋參12份、玉竹13份、知母9份、蘆根12份, 天門冬11份.烏梅25份、五味子12份, 番紅花8份、制首烏17份、寒水石40份、黃連6份, 桂枝13份g、黃柏9份、陳皮9份、甘草13份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