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腸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并且該病病程較長,難以根治,反復發作,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盡管目前用于治療腸炎的藥物不算少,但西藥治標不治本,用久了容易產生抗藥性,副作用比較大,損害肝臟、腎臟及血細胞;目前的中藥治愈時間長,一般需要2至3個月,病人康復慢,治愈后又易復發,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以克服現有技術中治療腸炎的藥物治標不治本、毒副作用大、療程長、成本高、效果差的缺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6~13份,黃芩18~25份,芡實10~20份,陳皮7~12份,甘草2~6份,肉桂8~15份,雞內金6~15份,防風10~18份。
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6份,黃芩20份,芡實15份,陳皮8份,甘草4份,肉桂10份,雞內金8份,防風10份。
另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8份,黃芩18份,芡實20份,陳皮7份,甘草6份,肉桂8份,雞內金10份,防風15份。
進一步的優化方案,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13份,黃芩25份,芡實10份,陳皮10份,甘草2份,肉桂15份,雞內金15份,防風16份。
下面對本發明采用的各原料藥的藥性進行簡要說明:
蓮子,鮮者甘、澀、平,無毒;干者甘、溫澀、無毒。清心醒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明目、補中養神,健脾補胃,止瀉固精,益腎澀精止帶。滋補元氣。
黃芩,味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芡實,甘澀,平,固腎澀精,補脾止泄。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
陳皮,苦、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主治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肉桂,性大熱,味辛、甘。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雞內金,甘,寒。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助消化,澀精止遺。可以促進胃液分泌,提高胃酸度及消化力,使胃運動功能明顯增強,胃排空加快。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中藥不僅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疼、活血化瘀的功效,還能降低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內病外治,標本兼治,固本培元,從而達到全面調節恢復腸道各種生理功能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6份,黃芩20份,芡實15份,陳皮8份,甘草4份,肉桂10份,雞內金8份,防風10份。
實施例2,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8份,黃芩18份,芡實20份,陳皮7份,甘草6份,肉桂8份,雞內金10份,防風15份。
實施例3,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所述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蓮子13份,黃芩25份,芡實10份,陳皮10份,甘草2份,肉桂15份,雞內金15份,防風16份。
成功案例:
李某,女,33歲,長年飲食不規律,導致慢性腸炎,選用本發明所述藥物,服用一個療程后,病情明顯好轉,繼續服用一個療程后,痊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己,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