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中風先兆的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中風先兆是因為血管受阻而導致缺血或者血管破裂出血而導致細胞壞死或即將壞死,其癥狀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麻木等,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則后果不堪設想。風易患者多為高血壓、舒張壓升高或波動較大者更易發生。冠心病同時腦動脈硬化及風濕性心臟病易引起腦栓塞。糖尿病血粘稠度高多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性腦梗塞,血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其它為頸椎病肥胖、吸煙與飲酒、性情急躁、氣候與季節等都存在危險因素。治療中風先兆從藥物開始,實際上,藥物治療期可能較短,病情已受控制后的復康治療期往往長得多。治療中風先兆要對癥下藥,利用中草藥治療,具有安全、有效的優點。
本發明用于治療中風先兆護理的中藥配方,針對中風先兆病因病機,以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散結消腫為治則,使邪伏、病退、正復而身安,達到清熱化痰,通腑瀉濁的功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上的問題,特提供了一種效果明顯、療程較短的治療中風先兆的中藥配方。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制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生石決明28g,生石膏28g,黛蛤粉28g,龍膽草19g,梔子9g,天竺黃9g,九節菖蒲9g,旋覆花9g,赭石9g,知母9g,黃柏9g,牛膝9g,川郁金9g,竹茹11g,滑石11g,磁石11g,羚羊角粉0.6g,犀角粉0.6g。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制備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劑,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發明用于治療中風先兆的中藥配方,選擇天然藥物,針對中風先兆病因病機,各味藥材各具其效,互相協調,方中龍膽草、石決明、羚羊角粉熄風鎮肝、瀉肝膽火;旋覆花、赭石、磁石潛陽鎮肝;牛膝引熱下行;生石膏專清胃熱,梔子瀉三焦火;黛蛤粉化痰清熱;竹茹降逆和胃;天竺黃清熱豁痰,安神涼心;郁金入心,解郁涼血犀角粉解毒涼血;石菖蒲、芳香通竅,清神志而化痰。上述諸味藥物共用,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共奏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通便活血之效,使邪伏、病退、正復而身安,達到化瘀滌痰通絡,治療中風先兆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中風先兆的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生石決明28g,生石膏28g,黛蛤粉28g,龍膽草19g,梔子9g,天竺黃9g,九節菖蒲9g,旋覆花9g,赭石9g,知母9g,黃柏9g,牛膝9g,川郁金9g,竹茹11g,滑石11g,磁石11g,羚羊角粉0.6g,犀角粉0.6g。
實施例2:如果患者有痰多癥狀,在上述組分中加半夏9g,廣皮6g,茯苓11g。
水煎服:每天1劑,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以下通過實用例來闡明本發明所述用于中風先兆護理的中藥配方的臨床治療效果。
1、臨床資料
50例中風先兆患者,患者平均年齡45±20歲(25~65歲),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的中風先兆診斷標準,全部診斷為中風先兆患者。
50例中風先兆患者全部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麻木等癥狀。
2、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身體恢復正常;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生活能夠自理;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判定為無效。
3、治療結果
50例中風先兆患者治療3~4療程后,治愈38例,治療顯效8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
典型案例:
王某,62歲,男性,因“左側肢體活動障礙40天,”于2012年12月10日轉入我科。入院診斷:1.腦梗塞后遺癥;2.高血壓病 高危組;查體:T 36.3℃ P84次/分 R20次/分 BP124/83mmHg。神志清楚,言語清晰,雙側瞳孔等大、圓形、3mm,對光反射靈敏。雙側鼻唇溝對稱,口角無歪斜,伸舌居中。四肢淺感覺正常,左上肢肌張力減低,左下肢肌張力正常,左上肢肌0級,左下肢肌力4級。右側上下肢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經研究決定采用中藥治療,服用本發明配方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第二診:腿腳逐漸恢復行動力,繼服12劑,三診:病癥基本解除,之后,為鞏固治療效果,囑繼續服用12劑。隨訪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