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醫用引流袋。
背景技術:
引流袋是醫療臨床中常用的器械之一,如泌尿系統手術、腹腔手術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手術后經常需要進行術后引流,同時引流袋中引流物的引流量及引流物性狀對于手術后期觀察非常重要。引流袋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容量大、便于攜帶且成本低廉等優點被廣泛用于臨床,而塑料引流瓶或玻璃引流瓶已淡出市場。現有臨床使用的引流袋氣結構基本上是由引流導管和作為儲存液體用的雙層薄膜袋本體以及排放閥組成,主要起到儲存引流出的體液,方便臨床觀察引流量以及引流性狀等用途。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儲存功能,并且具備負壓引流以及防止引流物倒流功能的多功能醫用引流袋。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功能醫用引流袋,包括袋本體、引流導管和手壓式負壓管,所述袋本體的內腔分隔為引流腔和儲存腔,所述袋本體上設有與所述引流腔連通的排放閥;所述引流腔內設有防倒流薄膜袋,所述手壓式負壓管的一端密封插在所述防倒流薄膜袋內,另一端連通所述儲存腔,所述手壓式負壓管的兩端均設有允許流體從所述手壓式負壓管連接所述引流腔的一端流向連接儲存腔的一端的單向閥,所述引流導管的一端密封插在所述防倒流薄膜袋內,所述防倒流薄膜袋內設有用于防止所述防倒流薄膜袋位于所述引流導管的端部與所述手壓式負壓管之間的袋內壁相互貼合的防貼合片,所述防貼合片設置在所述防倒流薄膜袋的兩個袋壁之間,具體的,設置在所述引流導管的端部與所述手壓式負壓管之間,用于防止所述防倒流薄膜袋的兩個袋壁貼合,在所述引流導管的端部與所述手壓式負壓管之間實現導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袋本體的引流腔內設置防倒流薄膜袋,能有效防止引流腔內的流體進入到防倒流薄膜袋內,在防倒流薄膜袋內、位于手壓式負壓管于引流導管之間設置防貼合片,在手壓式負壓管的兩端設置單向閥,通過擠壓手壓式負壓管,將擠壓手壓式負壓管內的氣體通過單項閥單項排氣到儲存腔中,松開擠壓手壓式負壓管后,將引流導管內的氣體引到手壓式負壓管內,使得引流導管內形成負壓,對插入到人體內的一端產生吸力,實現負壓引流的作用,引流充分,防止引流物堵塞引流導管,引流更加徹底,并且,引流出來的流體單向流入儲存袋,不會返流,從而可第二次、第三次等多次擠壓手壓式負壓管,可累計產生多次負壓,其負壓值大小與擠壓次數成正相關。從而能根據臨床需要更好地服務于病人;擠壓手壓式負壓管時產生負壓將導致防倒流袋中的前后兩層光滑袋壁貼緊,使得負壓管中產生的負壓不會傳遞到引流導管中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手壓式負壓管和引流導管之間設置防貼合片,防貼合片表面粗糙,從而起到兩者之間互通的作用。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防倒流薄膜袋包括相互貼合的兩個防倒流膜片,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的周邊上間隔設有用于將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固定連接的壓合條,或者部分周邊設有所述壓合條,部分周邊進行密封,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位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之間的部分相互貼合。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兩個防倒流膜片相互貼合,并且在防倒流膜片的周邊設置壓合條,使得防倒流薄膜袋內的流體能流入到引流腔內,而引流腔內的流體不會流入到防倒流薄膜袋內;并且,當手壓式負壓管內形成負壓以及引流導管內形成負壓時,由于兩個防倒流膜片相互貼合,起到封堵兩個壓合條之間的部分,不會形成導流,而當引流導管向防倒流薄膜袋導入流體時,在流體的重力作用下,經過相鄰的兩個壓合條之間導入到引流腔內。
進一步,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之間的間距為10mm以上。
進一步,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之間的間距為20mm。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鄰的兩個壓合條之間的間距為10mm以上,優選的間距為20mm,能避免流體無法從防倒流薄膜袋流入到引流腔內。
進一步,所述防倒流膜片為靜電吸附膜片,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相互貼合的一面為光滑面。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倒流膜片采用相互貼合的一面為光滑面的靜電吸附膜片,使得貼合更加緊密,防倒流性能更好。
進一步,所述防貼合片為不與防倒流膜片貼合的薄片,所述防貼合片為布片或塑料片或橡膠片等。
進一步,所述防貼合片為表面粗糙的膜片,所述防貼合片的一面固定在所述引流腔的內壁上或所述防貼合片的一側邊固定在所述引流腔的內壁上。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貼合片采用表面粗糙的膜片,膜片的邊緣能與防倒流薄膜袋的邊緣通過熱壓進行固定,使得制造方便。
進一步,所述袋本體包括前層袋膜、后層袋膜以及位于所述前層袋膜和所述后層袋膜之間的中間袋膜,所述前層袋膜、所述后層袋膜和所述中間袋膜并列疊置,且周邊相互密封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袋本體包括前層袋膜、后層袋膜以及位于所述前層袋膜和所述后層袋膜之間的中間袋膜,將前層袋膜、后層袋膜以及中間袋膜進行疊放,然后通過熱壓對疊放后的三層膜行進邊緣固定,形成兩個腔室,制造方便。
進一步,所述前層袋膜、所述后層袋膜和所述中間袋膜的周邊相互密封固定連接后,在所述前層袋膜和中間袋膜之間形成所述引流腔,在所述中間袋膜和所述后層袋膜之間形成所述儲存腔,所述前層袋膜為透明膜,所述前層袋膜上設有計量刻度。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前層袋膜采用透明膜,前層袋膜上設有計量刻度,方便臨床觀察引流量以及引流性狀等。
進一步,所述前層袋膜、所述后層袋膜和所述中間袋膜均采用PVC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PVC材料具有難燃、耐酸堿、抗微生物、耐磨并具有較好的保暖性和彈性,前層袋膜、后層袋膜和中間袋膜采用PVC材料,能提高袋本體的使用壽命以及安全性。
進一步,所述排放閥包括與所述引流腔密封連通的排放管,所述排放管的中部設有與所述排放管垂直設置的閥管,所述閥管內設有可沿所述閥管的軸向方向移動的閥座,所述閥座上設有用于封堵所述排放管的封堵部以及用于導通所述排放管兩端的導通部。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按壓閥座,實現排放管導通以及封閉,操作簡單。
進一步,所述封堵部為外徑與所述封堵管的內徑相同的柱狀結構,所述封堵部的外徑大于等于所述排放管的內徑;所述導通部為外徑小于所述排放管內徑的柱狀結構。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封堵部采用外徑大于等于排放管的內徑的柱狀結構,通過按壓閥座,使得封堵部移動至排放管的位置,對排放管實現封堵;導通部采用外徑小于所述排放管內徑的柱狀結構,按壓閥座,使得導通部移動至排放管位置,實現排放管的導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圖1中的A-A面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圖1中的B-B面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圖1中的C-C面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圖1中的D-D面的剖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袋本體,1-1、前層袋膜,1-2、后層袋膜,1-3、中間袋膜,2、引流導管,3、手壓式負壓管,4、引流腔,5、儲存腔,6、排放閥,6-1、排放管,6-2、閥管,6-3、閥座,6-4、封堵部,6-5、導通部,7、防倒流薄膜袋,7-1、防倒流膜片,7-2、壓合條,8、單向閥,9、防貼合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袋本體1、引流導管2和手壓式負壓管3,所述袋本體1的內腔分隔為引流腔4和儲存腔5,所述袋本體1上設有與所述引流腔4連通的排放閥6;所述引流腔4內設有防倒流薄膜袋7,所述手壓式負壓管3的一端密封插在所述防倒流薄膜袋7內,另一端連通所述儲存腔5,所述手壓式負壓管3的兩端均設有允許流體從所述手壓式負壓管3連接所述引流腔4的一端流向連接儲存腔5的一端的單向閥8,所述引流導管2的一端密封插在所述防倒流薄膜袋7內,所述防倒流薄膜袋7內設有用于防止所述防倒流薄膜袋7位于所述引流導管2的端部與所述手壓式負壓管3之間的袋內壁相互貼合的防貼合片9。
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防倒流薄膜袋7包括相互貼合的兩個防倒流膜片7-1,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7-1的周邊上間隔設有用于將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7-1固定連接的壓合條7-2,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7-1位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7-2之間的部分相互貼合。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7-2之間的間距為10mm以上。優選的,相鄰的兩個所述壓合條7-2之間的間距為20mm。兩個防倒流膜片7-1相互貼合,并且在防倒流膜片7-1的周邊設置壓合條7-2,使得防倒流薄膜袋7內的流體能流入到引流腔4內,而引流腔4內的流體不會流入到防倒流薄膜袋7內;并且,當手壓式負壓管3內形成負壓以及引流導管2內形成負壓時,由于兩個防倒流膜片7-1相互貼合,起到封堵兩個壓合條7-2之間的部分,不會形成導流。相鄰的兩個壓合條7-2之間的間距為10mm以上,優選的間距為20mm,能避免流體無法從防倒流薄膜袋7流入到引流腔4內。防倒流膜袋7,是兩層表面光滑的防倒流膜片7-1構成,所述防倒流膜片7-1采用塑料薄膜,流進防倒流膜袋7中的液體,只能通過由高周波焊接熱合而成壓合條7-2之間的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狹窄通道,方可流出,狹窄通道寬度大于10mm。
所述防倒流膜片7-1為靜電吸附膜片,兩個所述防倒流膜片7-1相互貼合的一面為光滑面。防倒流膜片7-1采用相互貼合的一面為光滑面的靜電吸附膜片,使得貼合更加緊密,防倒流性能更好。
所述防貼合片9為不與防倒流膜片7-1貼合的薄片,所述防貼合片9為布片或塑料片或橡膠片等。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防貼合片9為表面粗糙的膜片,所述防貼合片9的一面固定在所述引流腔4的內壁上或所述防貼合片9的一側邊固定在所述引流腔4的內壁上。防貼合片9采用表面粗糙的膜片,膜片的邊緣能與防倒流薄膜袋7的邊緣通過熱壓進行固定,使得制造方便。防倒流膜袋7中的防貼合片9,安置在引流導管2的末端和手壓式負壓管3之間,起到防止因為負壓導致防倒流膜袋7內雙層防倒流膜片7-1貼緊,避免手壓式負壓管內形成的負壓不能傳遞到引流導管內。
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袋本體1包括前層袋膜1-1、后層袋膜1-2以及位于所述前層袋膜1-1和所述后層袋膜1-2之間的中間袋膜1-3,所述前層袋膜1-1、所述后層袋膜1-2和所述中間袋膜1-3并列疊置,且周邊相互密封固定連接。所述前層袋膜1-1、所述后層袋膜1-2和所述中間袋膜1-3的周邊相互密封固定連接后,在所述前層袋膜1-1和中間袋膜1-3之間形成所述引流腔4,在所述中間袋膜1-3和所述后層袋膜1-2之間形成所述儲存腔5,所述前層袋膜1-1為透明膜,所述前層袋膜1-1上設有計量刻度。袋本體1包括前層袋膜1-1、后層袋膜1-2以及位于所述前層袋膜1-1和所述后層袋膜1-2之間的中間袋膜1-3,將前層袋膜1-1、后層袋膜1-2以及中間袋膜1-3進行疊放,然后通過熱壓對疊放后的三層膜行進邊緣固定,形成兩個腔室,制造方便。前層袋膜1-1采用透明膜,前層袋膜1-1上設有計量刻度,方便臨床觀察引流量以及引流性狀等。所述前層袋膜1-1、所述后層袋膜1-2和所述中間袋膜1-3均采用PVC材料制成。PVC材料具有難燃、耐酸堿、抗微生物、耐磨并具有較好的保暖性和彈性,前層袋膜1-1、后層袋膜1-2和中間袋膜1-3采用PVC材料,能提高袋本體1的使用壽命以及安全性。
如圖1所示,所述排放閥6包括與所述引流腔4密封連通的排放管6-1,所述排放管6-1的中部設有與所述排放管6-1垂直設置的閥管6-2,所述閥管6-2內設有可沿所述閥管6-2的軸向方向移動的閥座6-3,所述閥座6-3上設有用于封堵所述排放管6-1的封堵部6-4以及用于導通所述排放管6-1兩端的導通部6-5。所述封堵部6-4為外徑與所述封堵管的內徑相同的柱狀結構,所述封堵部6-4的外徑大于等于所述排放管6-1的內徑;所述導通部6-5為外徑小于所述排放管6-1內徑的柱狀結構。封堵部6-4采用外徑大于等于排放管6-1的內徑的柱狀結構,通過按壓閥座6-3,使得封堵部6-4移動至排放管6-1的位置,對排放管6-1實現封堵;導通部6-5采用外徑小于所述排放管6-1內徑的柱狀結構,按壓閥座6-3,使得導通部6-5移動至排放管6-1位置,實現排放管6-1的導通。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將引流導管2遠離所述袋本體1的一端插入需要引流的部位,按壓閥座6-3,使得排放閥6內的封堵部6-4封堵住排放管6-1,整個袋本體1形成一個密閉式的引流袋體;通過按壓手壓式負壓管3,在單向閥8的作用下,手壓式負壓管3的氣體流入到儲存腔5內,在手壓式負壓管3內形成負壓;松開手壓式負壓管3后,手壓式負壓管3對防倒流薄膜袋7內部的氣體形成吸力,由于防倒流薄膜袋7采用兩個相互貼合的防倒流膜片7-1組成,在吸力的作用下,兩個防倒流膜片7-1貼合得更加緊密,使得引流腔4內的流體不會流入到防倒流薄膜袋7內,又由于在引流導管2的端部與手壓式負壓管3的端部之間設有防貼合片9,防倒流薄膜袋7位于引流導管2的端部與手壓式負壓管3的端部之間部分無法貼合,使得引流導管2的端部與手壓式負壓管3的端部之間形成通道,,手壓式負壓內的負壓通過該通道傳遞使得引流導管2內也形成負壓,同樣,在防倒流薄膜袋7的作用下,引流導管2無法將引流腔4內的流體吸入到引流導管2內,在單向閥8的作用下,手壓式負壓管3內的流體不會返流入到引流導管2內,引流導管2只會對插入人體的一端產生吸力,實現負壓引流。引流出來的液體,先進入防倒流膜袋7,而后液體經防倒流膜袋7中的狹窄通道流出,進入引流腔4,最后通過連通引流腔4的排放閥6,排出袋本體1之外;若遇到引流不通暢如引流物中的粘性液體或壞死組織堵塞引流通道時,可以擠壓手壓式負壓管3,防倒流膜袋7中的氣體由于單向閥8的作用,將單向向儲存腔5中排氣,導致防倒流膜袋7中形成負壓,從而實現負壓引流的目的。
本發明在袋本體1的引流腔4內設置防倒流薄膜袋7,能有效防止引流腔4內的流體進入到防倒流薄膜袋7內,在防倒流薄膜袋7內、位于手壓式負壓管3于引流導管2之間設置防貼合片9,在手壓式負壓管3的兩端設置單向閥8,通過擠壓手壓式負壓管3,將引流導管2內的氣體引到手壓式負壓管3內,使得引流導管2內形成負壓,對插入到人體內的一端產生吸力,實現負壓引流的作用,引流充分,防止引流物堵塞引流導管2,引流更加徹底,并且,引流出來的流體單向流入儲存袋,不會返流,從而降低了臨床二次感染的幾率,能更好地服務于病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