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膽脹的中藥。
背景技術:
膽脹是指膽腑氣郁,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以右脅脹痛為主,也可兼有刺痛、灼熱痛,久病者也可表現為隱痛,常伴有脘腹脹滿,惡心口苦,噯氣,善太息等膽胃氣逆之癥,病情重者可伴往來寒熱,嘔吐,右脅劇烈脹痛,痛引肩背等癥。本病一般起病緩慢,多反復發作,時作時止,部分病例為急性起病。復發者多有諸如過食油膩,惱怒,勞累等誘因。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
膽脹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和降通腑。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根據病情的不同,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濕、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根據虛損的差異,合用滋陰或益氣溫陽等法,以扶正祛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治療膽脹的中藥,以純天然的中草藥為原料,標本兼治,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治療膽脹的中藥,是由中草藥天香爐、蘭香草、半楓荷根、山馬蝗、琴葉榕、柳枝、奶汁樹、銅錘玉帶草、羊角藤、金絲帶、阿里紅、東風菜根、見血飛、蜘蛛、莽草、八角楓根、追風傘、漆大姑組成。
單劑藥量為天香爐10 g、蘭香草8 g、半楓荷根15 g、山馬蝗5 g、琴葉榕15 g、柳枝12 g、奶汁樹15 g、銅錘玉帶草8 g、羊角藤15 g、金絲帶8 g、阿里紅10 g、東風菜根15 g、見血飛10 g、蜘蛛5 g、莽草8 g、八角楓根15 g、追風傘5 g、漆大姑15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 天為一療程。
各中藥的藥理作用
天香爐:祛風化濕、止血消瘀,主治咳嗽、哮喘、痢疾、泄瀉、吐血、咯血、便血、經閉、疳積、風濕骨痛、跌打損傷;蘭香草:祛風除濕、止咳散瘀,主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月經不調、崩漏、白帶、產后瘀血作痛、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濕疹、瘡腫;半楓荷根:祛風除濕、活血消腫,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山馬蝗:祛風濕、散瘀、消腫,主治哮喘、風濕痛、崩中帶下、乳癰、跌打損傷;琴葉榕:祛風理濕、和瘀通乳,主治黃疸、瘧疾、痛經、乳癰、腰背酸痛、跌打損傷;柳枝:祛風、利尿、止痛、消腫,主治風濕痹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傳染性肝炎、風腫、疔瘡、丹毒、齒齲、齦腫;奶汁樹:祛風利濕、清熱解毒,主治腰痛、黃疸、瘧疾、百日咳、背癰、乳癰、乳汁不足、齒齦炎、毒蛇咬傷;銅錘玉帶草:祛風利濕、活血、解毒,主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乳癰、無名腫毒;羊角藤:祛風濕,主治關節腫痛、腎虛腰痛;金絲帶:除風濕、止血止痛、調經活血、鎮靜安神、健脾胃,主治勞傷腰腿痛、外傷出血、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白帶、精神病、癇癥、半身不遂、陽痿、頭暈目眩;阿里紅:溫肺化痰、降氣平喘、祛風除濕、活血消腫、利尿、解蛇毒;東風菜根:疏風、行氣、活血、止痛,主治腸炎腹痛、骨節疼痛、跌打損傷;見血飛:祛風散寒、活血舒筋、鎮痛,主治風寒咳嗽、風濕麻木、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大便秘結;蜘蛛:祛風、消腫、解毒,主治狐疝偏墜、中風口歪、小兒慢驚、口噤、疳積、疔腫、瘰疬、瘡瘍、蜈蚣、蜂、蝎螫傷;莽草:祛風、消腫,主治頭風、癰腫、皮膚麻痹、瘰疬、乳癰、喉痹、疝瘕、癬疥、禿瘡、風蟲牙痛;八角楓根:祛風、通絡、散瘀、鎮痛、并有麻醉及松弛肌肉作用,主治風濕疼痛、麻木癱瘓、心力衰竭、勞傷腰痛、跌打損傷;追風傘:祛風、活血,主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小兒驚風;漆大姑:驅風利濕、散瘀、止血、消腫,主治急性胃腸炎、痢疾、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創傷出血、漆瘡、濕疹、皮炎。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以純天然的中草藥為原料,標本兼治,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中草藥配比:天香爐10 g、蘭香草8 g、半楓荷根15 g、山馬蝗5 g、琴葉榕15 g、柳枝12 g、奶汁樹15 g、銅錘玉帶草8 g、羊角藤15 g、金絲帶8 g、阿里紅10 g、東風菜根15 g、見血飛10 g、蜘蛛5 g、莽草8 g、八角楓根15 g、追風傘5 g、漆大姑15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 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