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護理床,尤其是幫助臥床人坐、臥變化的護理床。
背景技術:
現有護理床可幫助臥床人員起身躺、坐、直抬腿或雙向側臥等多種變化姿態。也有相當一部分臥床人員,因身體過于虛弱或傷痛難以支撐等,上身隨床板翻抬后,會沿床板平面側向滑移,為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其中一部分護理床采取將上身床板縱向三分,分為中央的主板和兩對稱的側板,側板可以相對主板呈一定傾角翻轉,主板抬起時,兩側板相對主板對稱向前靠攏、傾斜,可以阻止臥床人員側滑。現有的實現結構是兩側板和主板各自采用獨立的驅動翻轉機構,結構復雜、部件組成繁多,也增加了電控設計的難度,成本提高幅度也較大,另一類方案則取消了機械驅動機構的設置,如中國專利CN2013205089440公開的“坐姿防側滑與下滑及隨時能上抬腿的護理床”,左右側板下增設了氣墊來實現側板相對主板翻轉的技術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僅用一套翻轉機構在驅動上床板抬起時,兩側板連動同步隨其對稱相對上床板翻抬,實現避免臥床病人側滑的目的,機構簡單、連動同步的抬身坐姿連動防側滑護理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抬身坐姿連動防側滑護理床技術方案,其主要技術內容是:一種抬身坐姿連動防側滑護理床,包括床架,床架上輔設有上床板和下床板,上、下床板的對接處可翻轉鉸接,上床板由縱向布置且鉸接連接的中央的身板和兩對稱側的側板構成,身板驅動連接翻轉推動部,兩側板下設有側翻連動機構,所述的側翻連動機構包括有定位槽和主動桿、從動桿、聯動桿相鉸接連接的連動桿組,主動桿一端固定在與下床板對接的上床板床架邊緣,定位槽一端固定在兩床板對接床架上,在側板平放狀態中,主動桿恰落于定位槽中,連動桿組中的從動桿、聯動桿和定位槽懸臂端依次鉸接,主動桿外端鉸接在從動桿上一點,從動桿外端支撐作用在側板底面。
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為對側板翻轉產生足夠的支撐力度,保證病人抬身側倚時床面不偏翹,側板上邊緣床架上、與定位槽同一縱向位固定有第二定位槽及鉸接連接的第二從動桿,兩從動桿及之間的連桿構成四連桿機構,第二從動桿外端支撐作用于側板上。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抬身坐姿連動防側滑護理床技術方案,實現了單一推動力完成上床板翻抬和兩側板同步向上側翻的雙重功能,可以有效的防止臥床病人抬身時可能出現的側滑,同時也為病人提供有效側向倚靠,使坐姿態的病人更為舒適。本技術方案結構簡單、單一動力實現雙重功能,造價和運行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翻轉驅動機構的結構構成圖。
圖2為顯示側翻連桿連動機構的本實用新型立體構造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抬身坐姿連動防側滑護理床,包括床架1,床架1上鋪設有上床板2和下床板12,構成床面,上床板2由縱向布置且鉸接連接的中央的身板3和兩對稱側的側板4構成,上床板2與下床板12對接處可翻轉鉸接,翻轉推動部13固定于床架1底部,推桿14驅動連接在身板3的支撐臂15上。所述的翻轉推動部13可有多種機構來實現,如目前常見的手搖絲杠翻抬機構,還可采用圖1所示的直線電機或液壓缸。
兩側板4在身板3翻抬或下落的同時由其側翻連動機構驅動,相對身板3向前對稱翻轉或回轉最終恢復至與身板3呈同一水平面。所述的側翻連動機構,如圖2所示,定位槽6和主動桿5、從動桿7、聯動桿8相鉸接連接的連動桿組,主動桿5一端固定在與下床板12對接的上床板2床架邊緣,隨上床板2一起翻抬,定位槽6一端固定在兩床板2、12對接床架上,在側板4平放狀態中,主動桿5恰可落于定位槽6中。如圖2所示,連動桿組中的從動桿7、聯動桿8和定位槽6的懸臂端依次鉸接連接,主動桿5外端鉸接在從動桿7上一點,從動桿7外端支撐作用在側板4底面。
為對側板4翻轉產生足夠的支撐力度,保證病人抬身側倚時床面不偏翹,側板4上邊緣床架上、與定位槽6同一縱向位固定有第二定位槽9及鉸接連接的第二從動桿10,兩從動桿7、10及之間的連桿11構成四連桿機構,第二從動桿10外端同樣支撐作用于側板上,構成對側板4上、下的多點支撐,保證其翻轉過程中不發生偏翹。
翻轉推動部13啟動,推動支撐臂15、使身板3翻抬,與此同時,主動桿5隨上床板2一起翻抬,牽動從動桿7、連桿11和第二從動桿10的四連桿機構,隨身板3翻轉的進行,兩側板4翻抬的角度也越來越大,為臥床病人提供有效的阻止側滑及側向倚靠的側擋板。從動桿7和第二從動桿10外端最好設有滾輪,以減小與側板4的滑動磨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