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輸注泵,特別涉及一種鎮痛泵。
背景技術:
自控電子鎮痛輸注泵是臨床醫療和生命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長時間進行均勻微量注射的儀器。它是用來專門鎮痛的輸注裝置,在微控制器控制下,由泵體將鎮痛藥液按一定的流速推擠到患者體內。臨床上需要根據藥物和患者的痛感情況不同配以不同的輸注劑量和輸注速度。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這種微量輸注的輸注泵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自控電子鎮痛輸注泵裝置的研究有著重大的實用價值。目前,國內外的微量輸注泵,面臨的難點是精度不夠和成本比較高。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都投入到輸注速度精確可控的微量輸注泵的研究、設計和制造中來。傳統的輸液方式采用掛瓶輸液,它需要用眼觀察,手動滾動夾子來控制藥液的流速,不能精確地控制輸注速度;智能輸液泵雖然自動化程度較高,但是它們基本都是采用軟件控制電機的轉速來實現對輸注速度的控制,不僅導致儀器的容錯性較差,而且對電機的性能要求也較高,從而成本相對偏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調節式電子鎮痛泵,其結構簡單,成本腳底,且使用時控制方便,精度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可調節式電子鎮痛泵,包括安裝在底板上的擠壓組件,所述底板上還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有輸液管,所述擠壓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傳動連接蝸桿,蝸桿傳動與蝸輪傳動連接,所述蝸輪固定套裝在傳動軸上,傳動軸安裝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傳動軸上加工有輪齒,所述輪齒嚙合連接有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固定在從動軸上,所述從動軸安裝在第二支架上,所述從動軸上套裝有凸輪,所述凸輪上連接有擠壓輸液管的泵片。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通過驅動電機驅動蝸桿轉動,從而帶動蝸輪轉動,使得與蝸輪固定連接的傳動軸轉動,加工在傳動軸上的輪齒帶動從動齒輪轉動,從動齒輪轉動帶動從動軸轉動,再帶動凸輪轉動,從而使得泵片周期性擠壓輸液管實現輸液。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降低了生產成本,傳動控制更加方便可靠,且齒輪傳動實現擠壓動作精度更高。本實用新型可用于病患術后輸液中。
為了使得擠壓更加方便,所述凸輪設置有三個,且相鄰兩凸輪之間的運動相位差為120°,每個凸輪上均連接有泵片。
為了避免凸輪之間相互影響,使得輸液更加可靠,相鄰兩凸輪之間設置有墊圈。
為了進一步提高控制精度,所述底板上還設置有光電傳感器,所述光電傳感器安裝在從動齒輪的側部,用以檢測從動齒輪的角位移以及角速度。根據需要通過檢測從動齒輪工作的數據實現對驅動電機輸出信號的控制。
為了使得光電傳感器安裝更加可靠,所述光電傳感器固定安裝在凸臺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底板,1a凹槽,2底座,3驅動電機,4凸臺,5光電傳感器,6蝸桿,7從動齒輪,8蝸輪,9傳動軸,9a輪齒,10第一支架,11泵片,12輸液管,13從動軸,14墊圈,15凸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一種可調節式電子鎮痛泵,包括安裝在底板1上的擠壓組件,底板1上還開設有凹槽1a,凹槽1a內設置有輸液管12,擠壓組件包括底座2,底座2上安裝有驅動電機3,驅動電機3的輸出軸傳動連接蝸桿6,蝸桿6傳動與蝸輪8傳動連接,蝸輪8固定套裝在傳動軸9上,傳動軸9安裝在第一支架10上,傳動軸9上加工有輪齒9a,輪齒9a嚙合連接有從動齒輪7,從動齒輪7固定在從動軸13上,從動軸13安裝在第二支架上,從動軸13上套裝有凸輪15,凸輪15上連接有擠壓輸液管12的泵片11,凸輪15設置有三個,且相鄰兩凸輪15之間的運動相位差為120°,每個凸輪15上均連接有泵片11,相鄰兩凸輪15之間設置有墊圈14,底板1上還設置有光電傳感器5,光電傳感器5安裝在從動齒輪7的側部,用以檢測從動齒輪7的角位移以及角速度,光電傳感器5固定安裝在凸臺4上。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通過驅動電機3驅動蝸桿6轉動,從而帶動蝸輪8轉動,使得與蝸輪8固定連接的傳動軸9轉動,加工在傳動軸9上的輪齒9a帶動從動齒輪7轉動,從動齒輪7轉動帶動從動軸13轉動,再帶動凸輪15轉動,從而使得泵片11周期性擠壓輸液管12實現輸液。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