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取出胃內異物的輔助醫療器械,具體為一種胃內異物順利取出時,為了防止異物損傷咽部食道賁門而研發的一項咽食道賁門保護器。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嬰幼兒、老人或者特殊人群(精神異常患者及為了逃避法律制裁的犯罪人員等)常在吞咽食物時,將異物吞入胃腔內,由于較大的異物不能自行通過幽門,所以需送醫處理。食物通過口腔經過食道、賁門、胃、出幽門到達小腸。賁門是人或動物消化道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收縮功能,為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是胃上端的入口,食道中的食物通過賁門進入胃內。目前胃內異物取出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在胃鏡進入之前,先在患者口中放入咽喉保護管,作用是用于撐開咽喉部位,醫生在操作器械時保護咽喉。通過胃鏡確定異物位置后,用特殊醫療器械取出。但是,該咽喉保護管只能保護咽喉和食道的上半部分,當從胃內提取異物通過賁門時,由于賁門的收縮阻擋,器械提取異物后無法順利通過賁門,如強行通過容易損傷賁門,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為取出胃內異物時保護賁門部位的輔助醫療器械,防止次生損傷。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提取胃內異物的咽食道賁門保護器,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底部設置使其底部外翻的外關節,所述外管頂部對稱設置口腔卡部;所述外管內套裝內管,所述內管底部設置使其底部外翻的內關節,所述內管頂端對稱設置推部;所述外管底端和內管底端一體連接;當下推內管沿外管發生相對運動時,內管和外管底部同時向外翻出。
使用前,內管和外管處于常態下的豎直狀態。使用時,將保護器自患者口腔部插入,經過咽喉部并繼續沿食道進入,到達賁門處,外管頂端外的口腔卡部位于患者口外,防止保護器完全進入。由于賁門在受到異物刺激后會收縮,此時,下推內管的推部,內管底部的內關節在推力作用下促使內管底端外翻,同時驅使外管的外關節帶動外管底端外翻,將賁門撐開。然后,沿內管伸入胃鏡到達胃內,確定異物位置后,再在內管內通入其他器械將異物取出。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提取異物過程中,該保護器同時保護咽喉部位和胃的賁門部位及食道,保護器采用內外管的套管結構,最大限度的降低對患者的刺激。
2、保護器底部外翻操作簡單,醫生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療過程中。
3、保護器保護了整個的異物取出通道所以可以一次取出大量異物也可,而且對于形狀不規整的異物也能做到無創傷取出。
4、該器械為一次性使用的醫療產品,產品成本低廉,節約患者的治療費用。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能夠胃部異物的提取過程中有效保護咽食管和賁門部位,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表示保護器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表示保護器的常態示意圖。
圖中,1-外管,2-內管,3-外關節,4-口腔卡部,5-內關節,6-推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一種提取胃內異物的咽食道賁門保護器,如圖1所示,包括外管1,所述外管1底部設置使其底部外翻的外關節3,所述外管1頂部對稱設置口腔卡部4;所述外管1內套裝內管2,所述內管底部設置使其底部外翻的內關節5,所述內管2頂端對稱設置推部6;所述外管1底端和內管2底端一體連接;使用時,如圖1所示,當下推內管2沿外管1發生相對運動時,內管2和外管1底部同時向外翻出。常態下,如圖2所示,內管2處于向上拉出狀態,內管2和外管1的底部均處于豎直狀態,密封于包裝袋內,屬于一次性醫療用品。
具體制備時,所述外關節3為一圈刻痕;同理,所述內關節5也為一圈刻痕。其實,外管和內管均采用醫療級塑料制作,在外管和內管的相應關節處壓制一圈刻痕,那么刻痕處塑料硬度必然比其他部位的塑料硬度弱,那么在外部推力的作用下,由于外管底端和內管底端又是一體連接的,則首先內管的底端沿其內關節刻痕外翻,同時帶動外管底端沿其外關節刻痕外翻。
為了進一步內管能夠順利沿外管發生相對運動,所述內管2和外管1之間充有潤滑油,操作者能夠輕輕一推,即可將內管和外管的底端同時向外翻出。圖中為了清楚的表示出外管和內管,二者之間的距離比較明顯,其實在實際制作時,內管套裝在外管內,中間僅靠潤滑油隔開,內管和外管幾乎靠在一起。
該保護器操作簡單,同時保護患者的咽喉部位食道和胃的賁門部位在取出異物時二次損傷,減少賁門部位的外界刺激,減輕患者的術后痛苦,加快其康復,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