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封管用注射器。
背景技術:
注射器是醫療單位最長用的一次耗材,注射器的種類和規格較多,各臨床科室根據其用途的不同,所選擇的注射器也有所不同。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醫療觀念的轉變,靜脈留置針在臨床科室大量應用,一方面減少了多次穿刺對患者帶來的疼痛,另一方面減少了多次穿刺對患者靜脈的破壞,深受患者的青睞。
目前,靜脈輸液后要對靜脈留置針進行封管,封管步驟為:由責任護士持2個注射器進行留置針封管,先持一個注射器往留置針中注入5ml的生理鹽水,再持另一個注射器往留置針中正壓注入5ml的肝素鹽水,然后關閉留置針近端的卡子。此留置針封管操作完畢。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如果遇到封管高峰,分別手持兩個注射器進行封管操作就會存在以下缺點:1、需要先正確辨別兩個注射器內的藥液后再依次拿取進行封管操作,一個注射器注射完畢后再拿取另一個注射器進行注射,如果拿取順序錯誤,必須重新拿取后再進行注射操作,操作繁瑣且浪費時間;2、由于兩個注射器模樣和液體顏色一樣,在匆忙拿取中會導致注射錯誤。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封管用注射器,可實現一根針筒注射兩種不同針筒,避免分別拿取兩個針筒的麻煩以及拿錯針筒的困擾,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提高封管效率。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封管用注射器,包括:具有第一針筒儲液腔和第二針筒儲液腔的針筒;用于連通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或第二針筒儲液腔的針頭;連接在所述針筒與所述針頭之間的換向閥,其具有連接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的第一入口、連接所述第二針筒儲液腔的第二入口、以及連接所述針頭的出口,用于在將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連通所述針頭時斷開所述第二針筒儲液腔與針頭的連通,或者將所述第二針筒儲液腔連通所述針頭時斷開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與針頭的連通。
優選的,所述針筒內設置用于隔離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和第二針筒儲液腔的隔斷;其中,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內設置有用于將其內儲存的液體推出的第一推桿,所述第二針筒儲液腔內設置有用于將其內儲存的液體推出的第二推桿。
優選的,所述換向閥包括:閥體,具有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以及出口;密封轉動安裝在所述閥體內的閥芯,具有用于將所述第一入口和出口連通或者將所述第二入口和出口連通的L型通道。
優選的,所述L型通道包括:垂直連通的進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優選的,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以及所述進液通道在同一圓周面設置。
優選的,所述換向閥還包括:穿過所述閥體連接所述閥芯的把手。
優選的,所述把手與所述出液通道平行設置。
優選的,所述針筒截面為圓形,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和第二針筒儲液腔的截面為半圓形。
優選的,所述閥芯為球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
1)本實用新型使用一個針筒即可實現注射不同針劑的目的,拿取方便,操作方便,提高封管效率;
2)本實用新型換向閥設置把手和限位裝置配合結構,實現準確快速的切換兩個針筒儲液腔分別與針頭連通;
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第一針筒儲液腔或第一推桿上區別于第二針筒儲液腔或第二推桿的標記,在拿取針筒的同時即可快速區別針劑,從而實現快速有序的注射不同針劑,節約時間,提高封管效率和醫療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封管用注射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a是圖1所示的A-A剖視圖(所述第一針筒儲液腔與針頭連通);
圖2b是圖1所示的A-A剖視圖(所述第二針筒儲液腔與針頭連通);
圖3是本實用新型圖2a所示的B-B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2b所示的C-C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針筒;10-隔斷;11-第一針筒儲液腔;111-第一推桿;12-第二針筒儲液腔;121-第二推桿;2-針頭;3-換向閥;30-閥體;301-第一入口;302-第二入口;303-出口;31-閥芯;310-進液通道;311-出液通道;32-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封管用注射器,包括:具有第一針筒儲液腔11和第二針筒儲液腔12的針筒1;用于連通第一針筒儲液腔11或第二針筒儲液腔12的針頭2;連接在針筒1與針頭2之間的換向閥3,用于在將第一針筒儲液腔11連通針頭2時斷開第二針筒儲液腔12與針頭2的連通,或者在將第二針筒儲液腔12連通針頭2時斷開第一針筒儲液腔11與針頭2的連通。
本實用新型在針筒1內設置用于隔離第一針筒儲液腔11和第二針筒儲液腔12的隔斷10。其中,第一針筒儲液腔11和第二針筒儲液腔12內分別儲存不同針劑,第一針筒儲液腔11內設置有用于將其內針劑推出的第一推桿111,第二針筒儲液腔12內設置有用于將其內針劑推出的第二推桿121。實施時,針筒1截面優選為圓形,第一針筒儲液腔11和第二針筒儲液腔12的截面為半圓形;針筒1也可以選用其余形狀。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a和2b所示,換向閥3包括:安裝在針筒1與針頭2之間的閥體30;密封轉動安裝在閥體30內的閥芯31,通過閥芯31在閥體30內轉動換向來實現第一針筒儲液腔11與針頭2連通或者第二針筒儲液腔12與針頭2連通,從而實現從一個針筒1內分別推出不同的針劑。
具體的,如圖2a和2b、3和4所示,閥體30包括:連接第一針筒儲液腔11的第一入口301、連接第二針筒儲液腔12的第二入口302、以及連接針頭2的出口303。閥芯31具有用于將第一入口301和出口303連通或者將第二入口302和出口303連通的L型通道。其中,L型通道包括:相垂直連通的進液通道310和出液通道311。此外,閥體30和閥芯31之間還設置有限位裝置,當閥芯31轉動到第一位置時,L型通道將第一入口301和出口303連通(如圖2a和3所示),從而實現第一針筒儲液腔11與針頭2連通;當閥芯31轉動到第二位置時,L型通道將第二入口302和出口303連通(如圖2b和4所示),從而實現第二針筒儲液腔12與針頭2連通。
本實用新型閥芯31形狀優選為球形,且第一入口301、第二入口302以及進液通道310在同一圓周面設置。如圖2a和2b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入口301、第二入口302以及進液通道310在球心面設置,且第一入口301、第二入口302的夾角為180°。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入口301、第二入口302的夾角不限于180°。
為了實現換向容易,如圖2a和2b、3和4所示,換向閥3還包括:穿過閥體30連接閥芯31的把手32。把手32與出液通道311平行設置。
為了避免不同針劑的注射順序出錯,可在第一針筒儲液腔11或第一推桿111上做出區別于第二針筒儲液腔12或第二推桿121的標記。
盡管上述對本實用新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當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