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毒滅菌設備,具體講是一種壓力蒸汽滅菌器。
背景技術:
壓力蒸汽滅菌室是采用蒸汽進行消毒滅菌,即通過將水箱內的液態水經蒸汽發生器后形成蒸汽,再利用該蒸汽對滅菌室內的物件進行消毒滅菌。在蒸汽滅菌器上還設有用于排放廢水的排水閥,但是現有的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排水閥結構比較復雜,且與排水閥配合的外接頭在于排水閥連接時不牢固,不僅使得排水效果差、排水不方便,且容易導致廢水從縫隙間漏出,衛生安全得不到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排水閥結構簡單、排水效果穩定且排水方便的壓力蒸汽滅菌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壓力蒸汽滅菌器,它包括滅菌器本體,滅菌器本體上設有滅菌室和排水裝置,所述排水裝置包括與滅菌室連通的排水閥和與排水閥配合排水的外接頭,所述排水閥內部分別設有與滅菌室連通的第一通孔和可供外接頭端部配合插入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連通,滅菌器本體內壁位于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之間沿內壁周向設有環形凸塊;還包括當外接頭插入第二通孔后可與環形凸塊內壁滑動配合的閥體,在無外力作用下時,閥體位于第一通孔內的一端沿周向設有用于密封第一通孔的密封圈,閥體位于第二通孔內的一端外壁設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與第二通孔連通,第三通孔在外接頭的作用下可與第一通孔連通;閥體上設有復位結構;排水閥和外接頭上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固定連接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復位結構包括復位彈簧,閥體位于第二通孔的一端端部外壁沿周向設有徑向凸起,復位彈簧套接于閥體外部,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環形凸塊和徑向凸起相抵。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連接結構包括排水閥位于第二通孔的一端外壁沿周向設有的至少一個腰形通孔和位于外接頭的插入端外壁設有的與腰形通孔一一對應配合限位的限位凸塊,所述排水閥開口內壁位于腰形通孔的位置處設有可供限位凸塊插入的導向槽,導向槽底部與腰形通孔一端連通,所述腰形通孔與導向槽呈“L”型結構排布。
作為優選,所述外接頭插入端的端部外壁沿周向設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凹槽。
采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優點是:所述排水閥結構簡單,當外接頭未插入第二通孔時,閥體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關閉第一通孔,閥體外壁的密封圈用于密封第一通孔與環形凸塊內壁,此時,第一通孔與第三通孔不連通,且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不連通;當外接頭插入第二通孔時,外接頭的端部頂著閥體的徑向凸起向第一通孔滑動,密封圈脫離第一通孔與環形凸塊的連接處,使得第一通孔與閥體上的第三通孔連通,進而使得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連通,從而完成廢水的排放,操作非常方便;排水閥位于外接頭的插入端外壁設有腰形通孔,排水閥的插入端的端部還設有導向槽,導向槽與腰形通孔連通且呈“L”型結構,將外接頭沿導向槽插入底部后旋轉進入腰形通孔內,從而完成外接頭的連接,當外接頭與排水閥連接后,復位彈簧對閥體具有復位作用,從而使得復位彈簧對外接頭同樣具有向外的推力,導致外接頭的限位凸塊對腰形通孔具有垂直于腰形通孔長度方向的力,防止限位凸塊在腰形通孔內滑動而導致外接頭與排水閥脫離,不僅連接方便,且連接牢固,結構簡單;外接頭外壁設有密封圈,防止水從第二通孔與外接頭外壁之間的縫隙流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壓力蒸汽滅菌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排水閥與外接頭的裝配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排水閥與外接頭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半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排水閥的半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排水閥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1-滅菌器本體,2-滅菌室,3-排水閥,4-外接頭,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環形凸塊,8-閥體,9-第三通孔,10-密封圈,11-復位彈簧,12-徑向凸起,13-腰形通孔,14-限位凸塊,15-導向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內”、“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是基于附圖所述的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或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須具有的特定的方位。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壓力蒸汽滅菌器,它包括滅菌器本體1,滅菌器本體1上設有滅菌室2和排水裝置,所述排水裝置包括與滅菌室2連通的排水閥3和與排水閥3配合排水的外接頭4,所述排水閥3內部分別設有與滅菌室2連通的第一通孔5和可供外接頭4端部 配合插入的第二通孔6,第一通孔5與第二通孔6連通,滅菌器本體1內壁位于第一通孔5與第二通孔6之間沿內壁周向設有環形凸塊7;還包括當外接頭4插入第二通孔6后可與環形凸塊7內壁滑動配合的閥體8,在無外力作用下時,閥體8位于第一通孔5內的一端沿周向設有用于密封第一通孔5的密封圈10,閥體8位于第二通孔5內的一端外壁設有第三通孔9,第三通孔9與第二通孔6連通,第三通孔9在外接頭4的作用下可與第一通孔5連通;閥體8上設有復位結構;排水閥3和外接頭4上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固定連接結構。
所述復位結構包括復位彈簧11,閥體8位于第二通孔6的一端端部外壁沿周向設有徑向凸起12,復位彈簧11套接于閥體8外部,復位彈簧11的兩端分別與環形凸塊7和徑向凸起12相抵。
所述固定連接結構包括排水閥3位于第二通孔6的一端外壁沿周向設有的至少一個腰形通孔13和位于外接頭4的插入端外壁設有的與腰形通孔13一一對應配合限位的限位凸塊14,所述排水閥3開口內壁位于腰形通孔13的位置處設有可供限位凸塊14插入的導向槽15,導向槽15底部與腰形通孔13一端連通,所述腰形通孔13與導向槽15呈“L”型結構排布。
所述外接頭4插入端的端部外壁沿周向設有用于放置密封圈10的凹槽。
所述排水閥3結構簡單,當外接頭4未插入第二通孔6時,閥體8在復位彈簧11的作用下關閉第一通孔5,閥體8外壁的密封圈10用于密封第一通孔5與環形凸塊7內壁,此時,第一通孔5與第三通孔9不連通,且第一通孔5與第二通孔6不連通;當外接頭4插入第二通孔6時,外接頭4的端部頂著閥體8的徑向凸起12向第一通孔5滑動,密封圈10脫離第一通孔5與環形凸塊7的連接處,使得第一通孔5與閥體8上的第三通孔9連通,進而使得第一通孔5與第二通孔6連通,從而完成廢水的排放,操作非常方便;排水閥3位于外接頭4的插入端外壁設有腰形通孔13,排水閥3的插入端的端部還設有導向槽15,導向槽15與腰形通孔13連通且呈“L”型結構,將外接頭沿導向槽15插入底部后旋轉進入腰形通孔13內,從而完成外接頭4的連接,當外接頭4與排水閥3連接后,復位彈簧11對閥體8具有復位作用,從而使得復位彈簧11對外接頭4同樣具有向外的推力,導致外接頭4的限位凸塊14對腰形通孔13具有垂直于腰形通孔13長度方向的力,防止限位凸塊14在腰形通孔13內滑動而導致外接頭4與排水閥3脫離,不僅連接方便,且連接牢固,結構簡單;外接頭4外壁設有密封圈10,防止水從第二通孔6與外接頭4外壁之間的縫隙流出。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這種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偠灾绻绢I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 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