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床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床用中控剎車機構。
背景技術:
為了能夠提高床移動后的制動穩定性,特別是病床。
目前,現有的制動方式一般包括通過病床底部的單輪制動進行剎車,或者通過連桿將兩個相連的輪子相連進行同時制動。上述的幾種制動方式雖然能夠進行制動控制,但是,上述的幾種制動方式其存在制動穩定性差和不可靠等技術問題。
為此,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病床的內置式中控剎車機構[申請號:201420455991.8]:包括分別位于病床前后兩端的病床底座和分別設置于各所述病床底座兩側的共四個中控腳輪,各所述中控腳輪上均設有剎車裝置及控制所述剎車裝置制動的腳踏剎車板,與各所述腳踏剎車板相連均設有驅動桿,位于兩所述病床底座同一側的兩中控腳輪間設有剎車連桿,所述剎車連桿的兩端分別與兩驅動桿的端頭間通過連接吊耳相連,兩所述剎車連桿間設有橫向連接桿。此病床的內置式中控剎車機構在任一方位踩下任意一個腳踏剎車板,均可帶動驅動桿旋轉以通過剎車連桿和橫向連接桿帶動四個剎車裝置制動,在病床前后兩端的病床底座下方四個中控腳輪上進行同時制動剎車,從而達到平穩剎車的效果,此實用新型用于醫療器械領域
上述的方案雖然具有以上的諸多優點,但是,上述的方案還是未能徹底解決剎車平穩的技術問題,其次,結構較為復雜且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剎車穩定性好,結構簡單且成本低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床用中控剎車機構包括主動桿和設置在主動桿中部的驅動部,在主動桿兩端分別設有與主動桿周向固定連接的三角臂,在每塊三角臂上分別連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制動桿,在每塊三角臂上還分別連接有從動桿,在從動桿遠離三角臂的一端設有水平設置的第二制動桿,所述的第一制動桿和第二制動桿相互平行。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在每塊三角臂上分別連接有第一聯動臂,所述的第一制動桿固定在第一聯動臂上。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在從動桿遠離三角臂的一端設有第二聯動臂,所述的第二制動桿固定在第二聯動臂上。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三角臂中部設有條形孔。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主動桿由金屬管材截取制成。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從動桿由金屬板材沖切制成。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驅動部包括焊接在主動桿上的踏板。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踏板兩側與主動桿之間設有加強條。
在上述的床用中控剎車機構中,所述的踏板上設有若干皮墊定位孔。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床用中控剎車機構的優點在于:1、設計更合理,制動更平順且穩定性更好,更加地實用。2、結構簡單且制造成本低。3、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結構示意圖。
圖中,主動桿1、驅動部2、踏板21、加強條22、皮墊定位孔23、三角臂3、第一聯動臂31、條形孔32、第一制動桿4、從動桿5、第二聯動臂51、第二制動桿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床用中控剎車機構包括主動桿1和設置在主動桿1中部的驅動部2,主動桿1由金屬管材截取制成。
其次,驅動部2包括焊接在主動桿1上的踏板21。為了進一步提高結構強度,在踏板21兩側與主動桿1之間設有加強條22。另外,在踏板21上設有若干皮墊定位孔23。
在主動桿1兩端分別設有與主動桿1周向固定連接的三角臂3,在三角臂3中部設有條形孔32。三角臂3由金屬板材沖壓制成。
在每塊三角臂3上分別連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制動桿4,在每塊三角臂3上還分別連接有從動桿5,從動桿5由金屬板材沖切制成。在從動桿5遠離三角臂3的一端設有水平設置的第二制動桿6,所述的第一制動桿4和第二制動桿6相互平行。
在每塊三角臂3上分別連接有第一聯動臂31,所述的第一制動桿4固定在第一聯動臂31上。在從動桿5遠離三角臂3的一端設有第二聯動臂51,所述的第二制動桿6固定在第二聯動臂51上。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踩踏板21從而可以驅動主動桿1轉動,從而帶動第一制動桿4和第二制動桿6執行制動。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主動桿1、驅動部2、踏板21、加強條22、皮墊定位孔23、三角臂3、第一聯動臂31、條形孔32、第一制動桿4、從動桿5、第二聯動臂51、第二制動桿6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