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術鉗領域,尤其是涉及的是抓鉗。
背景技術:
一般的手術鉗只有兩個相互鉸接的鉗柄,鉗柄張開時占用空間較大。而且普通的抓鉗抓牢組織時需要用比較大的力,容易造成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抓取方便的抓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抓鉗,包括相互鉸接的動鉗柄和靜鉗柄,還包括推拉桿和動鉗嘴,靜鉗柄包括把手、把手前端的鉗桿、鉗桿前端的靜鉗嘴,靜鉗嘴向鉗桿的一側彎曲設置,動鉗嘴的一端鉸接在鉗桿上,動鉗嘴的形狀與靜鉗嘴匹配,推拉桿的兩端分別鉸接動鉗嘴和動鉗柄;鉗桿上設有限位槽,限位槽內可滑動設有限位塊,限位塊固定在推拉桿上;動鉗嘴的下端面和靜鉗嘴的上端面均設有鋸齒。
優選的,動鉗嘴的鋸齒為動鉗嘴長度方向的上齒條,靜鉗嘴的鋸齒為靜鉗嘴長度方向的下齒條,上齒條和下齒條可在動鉗嘴與靜鉗嘴合攏時交錯設置。
優選的,鉗桿上設有旋鈕,旋鈕的一端設有螺柱,螺柱的一端伸入限位槽內。
通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靜鉗嘴想鉗桿的一側彎曲設置,方便抓取組織;動鉗柄通過推拉桿的前后移動控制動鉗嘴的張合,動鉗柄和靜鉗柄的動作可遠離患處;動鉗嘴和靜鉗嘴分別設有交錯設置的上齒條和下齒條,更容易抓牢;旋鈕的螺柱可限制限位塊在限位槽內的活動空間,進而調整動鉗嘴的張開角度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靜鉗柄1;靜鉗嘴11;下齒條111;鉗桿12;限位槽13;把手14;旋鈕15;螺柱151;動鉗柄2;推拉桿3;限位塊31;動鉗嘴4;上齒條4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抓鉗,包括相互鉸接的動鉗柄2和靜鉗柄1,還包括推拉桿3和動鉗嘴4;靜鉗柄1包括把手14、把手14前端的鉗桿12、鉗桿12前端的靜鉗嘴11,靜鉗嘴11向鉗桿12的一側彎曲設置,靜鉗嘴11與鉗桿12的角度為120°-160°;動鉗嘴4的后端鉸接在鉗桿12的前端上,動鉗嘴4的形狀與靜鉗嘴11匹配,推拉桿3的兩端分別鉸接動鉗嘴4和動鉗柄2;搖動動鉗柄12可推動推拉桿3前后移動,推拉桿3前后移動推拉動鉗嘴張合;鉗桿12上設有限位槽13,限位槽13內可滑動設有限位塊31,限位塊31固定在推拉桿3上,推拉桿3的前后移動受限于位塊31在限位槽13的移動范圍;動鉗嘴4的下端面和靜鉗嘴11的上端面均設有鋸齒,動鉗嘴4的鋸齒為動鉗嘴長度方向的上齒條41,靜鉗嘴11的鋸齒為靜鉗嘴長度方向的下齒條111,上齒條41和下齒條111可在動鉗嘴4與靜鉗嘴11合攏時交錯設置,交錯設置的上齒條41和下齒條111夾緊更牢固。
實施例2:
如圖1-圖2、5-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抓鉗,包括相互鉸接的動鉗柄2和靜鉗柄1,還包括推拉桿3和動鉗嘴4;靜鉗柄1包括把手14、把手14前端的鉗桿12、鉗桿12前端的靜鉗嘴11,靜鉗嘴11向鉗桿12的一側彎曲設置,靜鉗嘴11與鉗桿12的角度為120°-160°;動鉗嘴4的后端鉸接在鉗桿12的前端上,動鉗嘴4的形狀與靜鉗嘴11匹配,推拉桿3的兩端分別鉸接動鉗嘴4和動鉗柄2;搖動動鉗柄12可推動推拉桿3前后移動,推拉桿3前后移動推拉動鉗嘴張合;鉗桿12上設有限位槽13,限位槽13內可滑動設有限位塊31,限位塊31固定在推拉桿3上,推拉桿3的前后移動受限于位塊31在限位槽13的移動范圍;動鉗嘴4的下端面和靜鉗嘴11的上端面均設有鋸齒,動鉗嘴4的鋸齒為動鉗嘴長度方向的上齒條41,靜鉗嘴11的鋸齒為靜鉗嘴長度方向的下齒條111,上齒條41和下齒條111可在動鉗嘴4與靜鉗嘴11合攏時交錯設置,交錯設置的上齒條41和下齒條111夾緊更牢固;鉗桿上設有旋鈕,旋鈕的一端設有螺柱,螺柱的一端伸入限位槽內,限位塊31滑動時可被螺柱151抵住,旋轉旋鈕15可調整限位塊31在限位槽13的活動空間,旋鈕15的表面上設有角度刻度。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實用實施的范圍,凡是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裝飾,皆應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