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屬于醫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約占各種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發育時期由于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或發育異常而引起的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情形。我國先心病發生率約為0.8%,每年新增患兒約15萬人。目前,先心病已成為嬰幼兒死亡及致殘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人口的素質和生存質量。近年來,隨著對先心病診斷技術、嬰幼兒體外循環技術、手術技術以及圍術期處理技術的不斷提高,先心病的手術成功率較以往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心臟手術越來越趨向于低齡、低體重的患兒。由于小嬰兒胸腔容積較小,體外循環術后造成心肌、肺、縱隔組織水腫,合攏胸骨會壓迫心臟,術后無法立即關胸。延遲關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促進以及等待心肺功能恢復的方法。近年來,低齡、低體質量、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數量顯著上升,延遲關胸者的數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文獻報道,新生兒和l歲以內患嬰延遲關胸的發生率分別為39%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臟外科年手術量3700例以上(其中復雜性先心病占約45%),每年延遲關胸的例數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而且,數據表明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主動脈弓離斷、主動脈弓縮窄、永存動脈干、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等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發生延遲關胸的概率更高,發生率均超過10%,數量占到延遲關胸總數的70-80%,這可能與這幾類先天性心臟病病情嚴重,一般都需要在出生后早期,甚至新生兒期施行手術有關,此時患嬰體質量輕,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較長,導致了術后延遲關胸的高發生率。延遲關胸的指征主要包括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呼吸窘迫、嚴重心律失常、難以控制的出血、體外心肺輔助循環的使用等。延遲關胸術的應用可以避免或減少胸骨對水腫心臟的壓迫,降低肺靜脈壓力,防止難控制滲血引起的心包填塞,增加肺順應性,有利于止血以及心、肺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患者手術后存活率。
目前,延遲關胸的方法主要包括:1、皮膚直接對緣縫合;2、單純皮膚擴大縫合;3、自制硬質塑料管撐開胸骨,外敷透明薄膜縫合等幾種方法。兩種方法因胸骨無支撐而導致不能有效地維持胸骨張開的狀態,從而不能有效提高縱膈空間及改善胸骨對水腫心臟的壓迫。第三種方法因為需要術中自制胸骨撐開器,一方面會延長手術時間,另一方面因手術醫師的不同,自制的胸骨撐開器亦不盡相同,效果亦存在明顯差異,撐開器樣式不規范,固定效果及難度亦較大,從而往往導致難以有效及穩定地固定胸骨。上述方法存在的缺點均給心臟外科醫師造成很大的麻煩,更重要的是給患者增加了術后風險,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固定可靠,且能任意控制胸骨撐開器的撐開寬度以滿足不同年齡患者需求的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它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第一本體包括用于卡住胸骨的第一卡槽部和一端與第一卡槽部相連接的第一支架,第二本體包括用于卡住胸骨的第二卡槽部和一端與第二卡槽部相連接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具有螺紋孔,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自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可脫離地旋入螺紋孔,螺紋孔的深度為第一支架長度的四分之三。
進一步地,第一卡槽部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上支片和第一下支片、連接第一上支片和第一下支片的第一連接片,第一上支片、第一下支片和第一連接片構成第一卡槽。
更進一步地,第一上支片和第一下支片上均開設有穿線孔。
更進一步地,第一連接片呈向第一卡槽拱起的弧形。
進一步地,第二卡槽部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二上支片和第二下支片、連接第二上支片和第二下支片的第二連接片,第二上支片、第二下支片和第二連接片構成第二卡槽。
更進一步地,第二上支片和第二下支片上均開設有穿線孔。
更進一步地,第二連接片呈向第二卡槽拱起的弧形。
進一步地,第二支架的長度與螺紋孔長度相同。
進一步地,第一支架長度為4cm。
進一步地,第一支架除螺紋孔之外的四分之一為實心。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相較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患者的臨床需求;
2、通過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兩部分的支架進行螺旋、拼接,以任意控制拼接后的長度,從而依據臨床需求滿足不同的胸骨撐開距離,避免同時制備不同規格的胸骨撐開器備用,可減少制備成本;
3、利用支架兩側的卡槽可以卡住兩側劈開的胸骨,卡槽上、下方設有穿線孔,可利用縫線穿過穿線孔固定卡槽和胸骨,從而保證胸骨撐開器的有效固定,避免向胸骨內外的滑脫;
4、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臨床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適用范圍廣,可以覆蓋所有延遲關胸的患者,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傷,減少自制撐開器帶來的安全隱患,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中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的立體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中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中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二中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三中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
1-第一卡槽部;11-第一上支片;12-第一下支片;13-第一連接片;14-第一卡槽;2-第二卡槽部;21-第二上支片;22-第二下支片;23-第二連接片;24-第二卡槽;3-第一支架;31-螺紋孔;32-限位桿;33-觀察窗;4-第二支架;41-限位槽;5-穿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一
參照附圖1至附圖3,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它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
第一本體包括用于卡住胸骨的第一卡槽部1和一端與第一卡槽部1相連接的第一支架3。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卡槽部1包括第一上支片11、第一下支片12、分別連接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的第一連接片13。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上下相對設置,第一連接片13的上邊緣和下邊緣分別與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相連接。第一上支片11、第一下支片12和第一連接片13構成第一卡槽14。在縱向截面上,第一卡槽14呈U形。通過第一卡槽14可以卡住劈開的一側胸骨。
第一支架3的一端即連接在第一連接片13的中心部位。優選地,第一連接片13呈向第一卡槽14拱起的弧形。
在一種更為優選的實施方案中,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上均開設有穿線孔5,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上的穿線孔5位置相對應。可利用縫線穿過穿線孔5固定第一卡槽14和胸骨,從而保證胸骨撐開器的有效固定,避免向胸骨內外的滑脫。本實施例中,第一上支片11和第一下支片12上的穿線孔5各有兩個。
第一支架3具有螺紋孔31,該螺紋孔31自第一支架3的另一端向第一支架3的一端延伸。且螺紋孔31的深度為第一支架3長度的四分之三,第一支架3除螺紋孔31之外的四分之一為實心。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3的長度為4cm,螺紋孔31的深度為3cm。
第二本體包括用于卡住胸骨的第二卡槽部和一端與第二卡槽部相連接的第二支架4。與第一卡槽部1類似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卡槽部包括第二上支片21、第二下支片22、分別連接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的第二連接片23。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上下相對設置,第二連接片23的上邊緣和下邊緣分別與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相連接。第二上支片21、第二下支片22和第二連接片23構成第二卡槽24。在縱向截面上,第二卡槽24呈U形。通過第二卡槽24可以卡住劈開的另一側胸骨。
第二支架4的一端即連接在第二連接片23的中心部位。優選地,第二連接片23呈向第二卡槽24拱起的弧形。
在一種更為優選的實施方案中,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上均開設有穿線孔5,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上的穿線孔5位置相對應。可利用縫線穿過穿線孔5固定第二卡槽24和胸骨,從而保證胸骨撐開器的有效固定,避免向胸骨內外的滑脫。本實施例中,第二上支片21和第二下支片22上的穿線孔5各有兩個。
第二支架4為螺桿,該螺桿的外徑與上述螺紋孔31的內徑相配合。第二支架4的另一端自第一支架3的另一端可脫離地旋入上述螺紋孔31內。第二支架4的長度為3cm。通過第一支架3與第二支架4之間進行拼接、螺旋,可以任意調節拼接后的總長度,本實施例,拼接后的可調范圍為4cm~6cm。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均為一體化成型,既能夠滿足撐開胸骨的強度需求,又在造型上美觀。
在材料選擇上,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可以由金屬制成,其優點是可以反復使用。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一次性材質。制作方法除了傳統的鑄造、機械切削等加工方法外,還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直接一體化打印制作,其優點為可以批量生產,大范圍應用推廣。
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相較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患者的臨床需求;
2、通過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兩部分的支架進行螺旋、拼接,以任意控制拼接后的長度,從而依據臨床需求滿足不同的胸骨撐開距離,避免同時制備不同規格的胸骨撐開器備用,可減少制備成本;
3、利用支架兩側的卡槽可以卡住兩側劈開的胸骨,卡槽上、下方設有穿線孔5,可利用縫線穿過穿線孔5固定卡槽和胸骨,從而保證胸骨撐開器的有效固定,避免向胸骨內外的滑脫;
4、本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臨床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適用范圍廣,可以覆蓋所有延遲關胸的患者,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傷,減少自制撐開器帶來的安全隱患,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的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與實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還包括連接在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限位裝置。如附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限位裝置連接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之間,限位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二支架4上的限位槽41、一端轉動連接在第一支架3的另一端的限位桿32,限位桿32的另一端與限位槽41可脫離地相插接。限位槽41的長度方向沿著第二支架4的長度方向設置,限位槽41位于第二支架4的上側,該上側方向定義的根據為:第二上支片21位于第二下支片22的上方,第二下支片22位于第二上支片21的下方。限位桿32的轉動軸垂直于第一支架3的長度方向設置,限位桿32的長度方向沿著第一支架3的長度方向設置。限位桿32位于第一支架3的上側,該上側方向定義的根據為:第一上支片11位于第一下支片12的上方,第一下支片12位于第一上支片11的下方。
本實施例中,通過限位裝置的設置,使得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旋轉自由度被進一步限制,從而防止胸骨撐開器在使用過程中,第一支架3與第二之間之間松動或滑脫。且限位桿32位于上方,在胸骨撐開器使用時,限位桿32不會傷及患兒。
在一種更為優選的實施方案中,在第二支架4的上側和下側均設置有限位槽41,這樣,當位于第二支架4下側的限位槽41旋轉至朝上時,限位桿32也可與其向連接,從而使得第一支架3與第二支架4之間的可調節度變得更加精細,能夠以半圈為單位(即180°)進行旋轉調節,能夠完全配合第一卡槽部1和第二卡槽部與胸骨的固定來使用。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中的延遲關胸胸骨撐開器與實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在第一支架3上,對應螺紋孔31的位置開設有觀察窗33。如附圖5所示,該觀察窗33的的長度方向沿著第一支架3的長度方向設置。
本實施例中,通過開設觀察窗33,能夠直觀的知曉第二支架4旋入螺紋孔31內的位置,更利于醫生對手術的掌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