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輔助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醫用懸吊器。
背景技術:
在人體腹腔鏡手術中,有時肝臟或其他器官會遮擋手術視野,影響手術操作,這時需要對肝臟或其他人體器官進行牽引、提拉、和懸吊。而目前手術過程中是使用手術器械的尖端托舉或是手推,或者是使用一根縫合線繞過所需要懸吊的人體器官前端,縫合線的兩端穿過腹壁后在體表牽拉。前者的缺陷是手術器械不固定,不能在手術過程中對人體器官進行理想的固定,同時占用手術器械,且利器容易戳傷人體器官,不利醫生操作。后者,單一縫合線對人體器官的牽拉效果差,不能很好的滿足手術要求。此外,由于人體器官有的質地軟嫩,在牽拉過程中,縫合線容易造成人體器官的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醫用懸吊器。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方案實現:
一種醫用懸吊器,該醫用懸吊器包括牽引針和對應連接的連接處,所述連接處與彈性軟管對應連接,在所述牽引針的尾部與彈性軟管相互連接的連接處設有多個倒角狀直接連接軟管。
所述牽引針的直徑為1.0-1.5毫米,長度為65-70毫米。
所述彈性軟管的直徑為1.0-1.5毫米,長度為500-700毫米的軟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一種醫用懸吊器用軟管兜住需要固定的人體臟器,利用腹腔鏡鉗夾把牽引針穿連同軟管穿出人體表體表,同時剪去牽引針,提拉軟管兩端,固定人體器官后將軟管兩端綁扎牢固。手術完成后,剪去軟管綁扎部分,抽出腹腔內軟管。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方便醫生手術操作,使用軟管不會造成人體腹腔內臟器損傷,手術病人術后無痛苦、無疤痕。適宜推廣使用。直徑較細的牽引針同較細的軟管巧妙連接,保證了牽引針和軟管(伸縮性較好)容易穿人人體,同時在懸固人體腹腔內臟器時,不會造成損傷;在人體外提拉軟管,保證軟管將人體臟器固定在理想位置。擴展手術醫生視野,便于醫生手術,患者術后無痛苦、腹部體表無疤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醫用懸吊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醫用懸吊器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1為牽引針,2為連接處,21為直接連接軟管,3為彈性軟管,4為腹腔內臟器,5為打結處,6為人體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一種醫用懸吊器,該醫用懸吊器包括牽引針1和對應連接的連接處2,所述連接處2與彈性軟管3對應連接,在所述牽引針1的尾部與彈性軟管3相互連接的連接處2設有多個倒角狀直接連接軟管21。
所述牽引針1的直徑為1.0-1.5毫米,長度為65-70毫米。所述彈性軟管3的直徑為1.0-1.5毫米,長度為500-700毫米的軟管。
本實用新型一種醫用懸吊器中直徑較細的牽引針同較細的軟管巧妙連接,保證了牽引針和軟管(伸縮性較好)容易穿人人體,同時在懸固人體腹腔內臟器時,不會造成損傷;在人體外提拉軟管,保證軟管將人體臟器固定在理想位置。擴展手術醫生視野,便于醫生手術,患者術后無痛苦、腹部體表無疤痕。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如下所示:
1.將牽引針穿入人體;2.利用腹腔鏡鉗夾將牽引針帶入軟管繞過需要牽拉的腹腔內臟器表面;3.利用腹腔鏡鉗夾將牽引針從牽拉的臟器另一側穿出人體表面;4.提拉軟管直至將臟器懸吊到理想位置;5.最后在牽引針穿出人體表面處綁扎軟管兩端;6.手術完成后,從結扎處剪斷,抽出腔內軟管。其中腹腔鏡鉗夾的結構和原理為現有公知技術,在此不再墜飾。
盡管已經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和列舉,應當理解,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對上述實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這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