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疫采血裝置,屬于醫療用具領域。
背景技術:
在進行血液檢測時,需要進行抽血活動,抽血時一般使用一次性針管,但是在使用結束后,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會出現針管被再次使用的事情,導致了交叉感染等的發生,對病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現也有部分一次性針管增加了控制裝置或摧毀裝置,防止二次使用的發生,但這些裝置一般操作復雜,使用不方便,并且會在摧毀過程造成事故,不利于對一次性針管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防疫采血裝置,本針管僅可進行一次抽血和放血的操作,防止了二次使用的發生,避免了再次使用造成的感染;無需手動控制,正常抽血放血操作即可完成控制,控制簡單快捷;無需手動摧毀,防止了摧毀過程中事故的發生。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疫采血裝置,包括管套,所述管套的側壁上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為環形槽,第一凹槽的軸線與管套的軸線重合,第一凹槽的下端開口且與管套的下管壁平齊;
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分別聯通有四個第二凹槽和四個第一圓孔,第二凹槽設在靠近管套內部的位置,第一圓孔設在靠近管套外部的位置;
所述四個第二凹槽位于管套的下管壁內,四個第二凹槽呈十字狀分布,四個第二凹槽和四個第一圓孔一一對應設置,
所述第二凹槽遠離第一凹槽的部分上方聯通有第二圓孔,第二圓孔的上孔端開口;
所述第一凹槽內插入有圓形的阻擋套,阻擋套由透明材料制成,阻擋套的軸線與管套的軸線重合,阻擋套的上壁與第一凹槽的槽壁之間連接有第四彈簧。
以下是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化:
所述阻擋套的下方設有四個第三圓孔,第三圓孔水平設置且貫穿阻擋套,四個第三圓孔與四個第一圓孔一一對應設置,第三圓孔與對應第一圓孔的軸線重合;
所述阻擋套的上方設有四個第四圓孔,第四圓孔位于對應第三圓孔的正上方,第四圓孔的軸線與第三圓孔的軸線在同一水平面上,第四圓孔與第三圓孔的大小相同;
所述第四圓孔內插入有阻擋塊,第四圓孔的上方聯通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內設有定位塊,定位塊的下端與阻擋塊相抵,定位塊的上端與第三凹槽的槽壁之間連接有第一彈簧。
所述第二凹槽內設有定位桿,定位桿水平設置,定位桿包括外桿體,外桿體內插入有內桿體,內桿體和外桿體之間連接有第二彈簧,內桿體穿過第三圓孔插入到第一圓孔中,內桿體靠近第一圓孔的部分設有第五圓孔,第五圓孔內可插入有定位塊;
所述定位桿通過轉軸軸接有調節桿,調節桿垂直設置,調節桿的下端通過第三彈簧與第二凹槽的槽壁連接,調節桿的上方插入到第二圓孔中,調節桿的上端與第二圓孔之間設有第一活塞。
所述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第三彈簧和第四彈簧均為壓縮彈簧。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裝置僅可進行一次抽血和放血的操作,防止了二次使用的發生,避免了再次使用造成感染等的產生;本實用新型裝置無需手動控制,正常抽血放血操作即可完成控制,控制簡單快捷;無需手動摧毀,防止了摧毀過程中事故的發生。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初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附圖1中A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附圖1中B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當抽血完畢后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附圖4中C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管套,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第一圓孔,14-第二圓孔,2-阻擋套,21-第三圓孔,22-第四圓孔,23-第三凹槽,24-阻擋塊,25-定位塊,26-第一彈簧,3-定位桿,31-外桿體,32-內桿體,321-第五圓孔,33-第二彈簧,4-調節桿,41-第三彈簧,42-轉軸,43-第一活塞,5-第二活塞,6-推桿,7-第四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附圖1、附圖2、附圖3、附圖4和附圖5所示,一種防疫采血裝置,包括管套1,管套1的側壁上設有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為環形槽,第一凹槽11的軸線與管套1的軸線重合,第一凹槽11的下端開口且與管套1的下管壁平齊;
第一凹槽11的下方分別聯通有四個第二凹槽12和四個第一圓孔13,第二凹槽12設在靠近管套1內部的位置,第一圓孔13設在靠近管套1外部的位置;
四個第二凹槽12位于管套1的下管壁內,四個第二凹槽12呈十字狀分布,四個第二凹槽12和四個第一圓孔13一一對應設置,
第二凹槽12遠離第一凹槽11的部分上方聯通有第二圓孔14,第二圓孔14的上孔端開口。
第一凹槽11內插入有圓形的阻擋套2,阻擋套2由透明材料制成,阻擋套2的軸線與管套1的軸線重合,阻擋套2的上壁與第一凹槽11的槽壁之間連接有第四彈簧7。
阻擋套2的下方設有四個第三圓孔21,第三圓孔21水平設置且貫穿阻擋套2,四個第三圓孔21與四個第一圓孔13一一對應設置,第三圓孔21與對應第一圓孔13的軸線重合;
阻擋套2的上方設有四個第四圓孔22,第四圓孔22位于對應第三圓孔21的正上方,第四圓孔22的軸線與第三圓孔21的軸線在同一水平面上,第四圓孔22與第三圓孔21的大小相同;
第四圓孔22內插入有阻擋塊24,第四圓孔22的上方聯通有第三凹槽23,第三凹槽23內設有定位塊25,定位塊25的下端與阻擋塊24相抵,定位塊25的上端與第三凹槽23的槽壁之間連接有第一彈簧26。
第二凹槽12內設有定位桿3,定位桿3水平設置,定位桿3包括外桿體31,外桿體31內插入有內桿體32,內桿體32和外桿體31之間連接有第二彈簧33,內桿體32穿過第三圓孔21插入到第一圓孔13中,內桿體32靠近第一圓孔13的部分設有第五圓孔321,第五圓孔321內可插入有定位塊25;
定位桿3通過轉軸42軸接有調節桿4,調節桿4垂直設置,調節桿4的下端通過第三彈簧41與第二凹槽12的槽壁連接,調節桿4的上方插入到第二圓孔14中,調節桿4的上端與第二圓孔14之間設有第一活塞43;
管套1內還設有第二活塞5和推桿6。
第一彈簧26、第二彈簧33、第三彈簧41和第四彈簧7均為壓縮彈簧。
使用時,以附圖1為初始狀態,此時阻擋套2位于管套1中,將針尖套在針管上,將針尖插入到人體中,向外拉動推桿6,推桿6向外帶動第二活塞5向外運動,調節桿4在第三彈簧41的作用下向上運動,調節桿4通過轉軸42帶動定位桿3運動,內桿體32向調節桿4方向運動,從第一圓孔13中脫出,在第四彈簧7的作用下,阻擋套2向外運動到管套1的外部并與人的身體相抵。
當血液抽取足夠時,將針尖從人體中拔出,阻擋套2繼續向外運動并將針尖處包圍,此時將針尖對準需要盛放血液的容器,推動推桿6,將血液放出,當血液完全放出時,第二活塞5推動調節桿4向下運動到初始位置,此時內桿體32推動阻擋塊24并且進入到第四圓孔22中,阻擋塊24進入到第一圓孔13中,定位塊25在第一彈簧26的作用下進入到第五圓孔321中,使阻擋套2無法運動,防止了二次使用。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