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腫瘤取出鉗。
背景技術:
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為這種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根據新生物的細胞特性及對機體的危害性程度,又將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而癌癥即為惡性腫瘤的總稱。
目前,在腫瘤手術中,提起或把持腫瘤是用鑷子夾持,其為兩個施力點,用力小則容易滑脫,用力稍大容易將軟而質脆的腫瘤夾碎。也有采用其他方法的,但是也容易因應力集中而使腫瘤破碎,給手術操作帶來困難。而且,腫瘤底部視野差,不容易看清,底部容易剪切不徹底,少許的粘連就會增加取出腫瘤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腫瘤取出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腫瘤取出鉗,包括2個鉗臂和交互式回力彈簧,所述2個鉗臂的中部靠近前端的位置通過鉸接軸連接,所述交互式回力彈簧與鉗臂的后端固定連接,所述鉗臂上設置有環把、斗型夾取槽和刀刃,所述環把位于鉗臂的后端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斗型夾取槽和刀刃位于鉗臂的前端并與其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交互式回力彈簧包括2個互為對稱的回力彈簧,所述回力彈簧包括固定長軸、彈性墊片、回復彈簧和固定短軸,所述回力彈簧位于固定長軸和固定短軸之間,所述回力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彈性墊片和鉗臂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墊片的兩側分別與固定長軸和固定短軸活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斗型夾取槽為半槽型斗型夾取槽,所述斗型夾取槽的底部為網狀底部。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交互式回力彈簧,能夠有效的避免手術過程中腫瘤取出鉗的鉗臂的錯位,并且采用彈簧式,能夠對取出鉗的應用集中力進行有效的緩沖,避免腫瘤的破碎,進一步影響到病情。
(2)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鉗臂的前端部外側部設置斗型夾取槽,將斗型夾取槽設置成網格狀,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腫瘤夾取過程中的破碎,掉落,從而影響病情;另一方面網格狀能夠避免斗型夾取槽影響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的視線。
(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交互式回力彈簧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鉗臂;2、交互式回力彈簧;11、環把;12、斗型夾取槽;13、刀刃;21、回力彈簧;211、固定長軸;212、彈性墊片;213、回復彈簧;214、固定短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看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種腫瘤取出鉗,包括2個鉗臂1和交互式回力彈簧2,2個鉗臂1的中部靠近前端的位置通過鉸接軸連接,交互式回力彈簧2與鉗臂1的后端固定連接,鉗臂1上設置有環把11、斗型夾取槽12和刀刃13,環把11位于鉗臂1的后端并與其固定連接,斗型夾取槽12和刀刃13位于鉗臂1的前端并與其固定連接。
交互式回力彈簧2包括2個互為對稱的回力彈簧21,回力彈簧21包括固定長軸211、彈性墊片212、回復彈簧213和固定短軸214,回力彈簧21位于固定長軸211和固定短軸214之間,回力彈簧21的兩端分別與彈性墊片212和鉗臂1固定連接,彈性墊片212的兩側分別與固定長軸211和固定短軸214活動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交互式回力彈簧2,能夠有效的避免手術過程中腫瘤取出鉗的鉗臂1的錯位,并且采用彈簧式,能夠對取出鉗的應用集中力進行有效的緩沖,避免腫瘤的破碎,進一步影響到病情。
斗型夾取槽12為半槽型斗型夾取槽,斗型夾取槽12的底部為網狀底部;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鉗臂1的前端部外側部設置斗型夾取槽12,將斗型夾取槽12設置成網格狀,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腫瘤夾取過程中的破碎,掉落,從而影響病情;另一方面網格狀能夠避免斗型夾取槽12影響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的視線。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