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脛距關節融合板。
背景技術:
目前脛距關節嚴重的關節病變關節面破壞時,會在踝關節產生嚴重疼痛,影響踝關節的行走及負重功能。這樣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可靠的脛距關節融合手術。踝關節融合后,關節疼痛會明顯減輕,患者可以行走及負重,從而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狀態。手術時需要切除距骨的上方關節軟骨面及脛骨的下方關節軟面來進行植骨及融合固定,關節軟骨切除后會留下大的關節骨缺損空間。這個骨缺損空間需要取出大塊的髂骨進行植骨來融合關節,同時需要在接骨板及螺釘固定。內固定接骨板螺釘體積大,容易刺激局部的皮膚,對患者產生不適,很多需要再手術取出內固定。同時從髂骨切取大塊的髂骨容易產生明顯局部的疼痛,不利于患者恢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脛距關節融合手術時切骨后會留下大的關節骨缺損空間,需要大量取自體髂骨植骨來進行踝關節融合,不利于患者恢復的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減少自體植骨取骨量,提高踝關節融合率的脛距關節融合接骨板。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的脛距關節融合板,所述脛距關節融合板包括:板體、植骨槽、安裝釘、釘孔、滑槽;
所述板體的內部設置有植骨槽,板體的上下兩端均設置有兩個安裝釘,安裝釘上設置有釘孔,植骨槽的上下兩側設置有滑槽,滑槽與安裝釘連接。
進一步,所述的釘孔設置在板體的前側。
進一步,所述滑槽通過調節螺釘與安裝釘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該脛距關節融合板結構簡單,植骨槽為中空結構,可以植入松質骨,有利于關節的融合,提供術后即刻的穩定性;設置的滑槽可以調整安裝釘的在板體的位置,便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脛距關節融合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脛距關節融合板的剖視圖;
圖中:1、板體;2、植骨槽;3、安裝釘;4、釘孔;5、滑槽;6、調節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2所示,該脛距關節融合板包括:板體1、植骨槽2、安裝釘3、釘孔4、滑槽5、調節螺釘6。
板體1的內部設置有植骨槽2,板體1的上下兩端均設置有兩個安裝釘3,安裝釘3上設置有釘孔4,植骨槽2的上下兩側設置有滑槽5,滑槽5通過調節螺釘6與安裝釘3連接。
所述的釘孔4設置在板體1的前側。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植骨槽2為中空結構,可以植入松質骨占位于植骨槽2的空間,通過安裝釘3上的頂孔固定,從而達到穩定的作用,有利于關節的融合。僅需要從髂骨取少量的松質骨骨組織就可達到踝關節融合的目的,手術內固定的切跡低,不容易摩擦踝關節前方軟組織及肌腱,不容易局部疼痛。患者術后恢復快,也不需要再手術取出內固定物,減少患者再手術的次數。同時髂骨取骨區因為不需要取出大塊髂骨,僅需要取出少量松質骨,并且骨量少,不容易產生取骨區疼痛。通過植骨槽內植骨,脛骨遠端與距骨近端可以快速融合。同時融合板的金屬板體具有穩定性,可以提供術后立即刻穩定性,可以早期負重行走,減少術后長期休息,早期讓患者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設置的滑槽5可以調整安裝釘3的在板體1的位置,便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