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充氣式俯臥枕。
背景技術:
在臨床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后,患者需要頭部俯臥體位使視網膜就位于上方,氣體或硅油也向上浮,如此可以很好的頂壓視網膜裂孔。患者一般使用枕頭、毛巾等墊著額頭,但是這樣容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難,鼻子呼出的熱氣不利于患者眼部的恢復,現有的眼科俯臥枕容易造成患者面部浮腫,不利于患者的恢復。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前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組合式充氣俯臥枕,可使患者在保持頭部俯臥體位的同時避免呼吸困難及面部浮腫。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組合式充氣俯臥枕,包括墊靠于人體胸部的第一氣墊,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時墊靠胸部;放置手臂的第二氣墊,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時放置手臂;連接于第一氣墊的第一充氣裝置及連接于第二氣墊的第二充氣裝置,所述第一充氣裝置對第一氣墊充氣,所述第二充氣裝置對所述第二氣墊充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撐額頭的U形氣囊及連接于所述U形氣囊的第三充氣裝置,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或俯臥床上時支撐額頭,所述第三充氣裝置對所述U形氣囊充氣,所述U形氣囊包括上層氣囊、中層氣囊及下層氣囊,使U形氣囊具有一定的高度,保持患者呼吸順暢,防止患者在頭部俯臥時眼部接觸到鼻子呼出的熱氣,所述上層氣囊、中層氣囊及下層氣囊通過氣孔連通,所述上層氣囊U形外側壁與所述第三充氣裝置連接,所述下層氣囊U形外側壁與所述第二氣墊連接,所述下層氣囊形成U形開口的兩個端部與所述第一氣墊的邊緣連接,使患者在桌前使用或床上使用時均可以墊靠胸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充氣裝置包括充氣球、連接所述充氣球的導氣管、設于所述導氣管上的單向氣閥及套設于所述充氣管外的流量調節閥,所述單向氣閥用于防止被充入的氣體泄漏,所述流量調節閥用于控制充氣速度及充氣即將完成時微調充氣量,所述第二充氣裝置及第三充氣裝置由所述第一充氣裝置相同的零件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為可拆裝連接,患者可在使用時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求選擇并組裝成適合自己使用的俯臥枕。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使用方便,便于患者呼吸,避免出現面部浮腫,避免眼部接觸到鼻子呼出的熱氣,有利于患者眼部恢復,同時各部件可拆裝設計,便于患者在不同場合依據不同需求使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組合式充氣俯臥枕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第一氣墊,2-第二氣墊,3-U形氣囊,4-第一充氣裝置,其中41-充氣球,42-單向氣閥,43-導氣管,44-流量調節閥,5-第二充氣裝置,6-第三充氣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組合式充氣俯臥枕。
本實施例中,組合式充氣俯臥枕包括墊靠于人體胸部的第一氣墊1,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時墊靠胸部;放置手臂的第二氣墊2,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時放置手臂;連接于第一氣墊1的第一充氣裝置4及連接于第二氣墊2的第二充氣裝置5,第一充氣裝置4對第一氣墊1充氣,第二充氣裝置5對第二氣墊2充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撐額頭的U形氣囊3及連接于U形氣囊的第三充氣裝置6,用以患者趴在桌前或俯臥床上時支撐額頭,第三充氣裝置6對U形氣囊3充氣,U形氣囊3包括上層氣囊、中層氣囊及下層氣囊,使U形氣囊3具有一定的高度,保持患者呼吸順暢,防止患者在頭部俯臥時眼部接觸到鼻子呼出的熱氣,上層氣囊、中層氣囊及下層氣囊通過氣孔連通,上層氣囊U形外側壁與第三充氣裝置6連接,下層氣囊U形外側壁與第二氣墊2連接,下層氣囊形成U形開口的兩個端部與第一氣墊1的邊緣連接,使患者在桌前使用或床上使用時均可以墊靠胸部。
第一充氣裝置4包括充氣球41、連接充氣球的導氣管43、設于導氣管上的單向氣閥42及套設于充氣管外的流量調節閥44,單向氣閥42用于防止被充入的氣體泄漏,流量調節閥44用于控制充氣速度及充氣即將完成時微調充氣量,第二充氣裝置5及第三充氣裝置5由第一充氣裝置4相同的零件構成。
連接為可拆卸連接,采用摁扣的形式,摁扣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別固定在組合式俯臥枕第一氣墊、第二氣墊及U形氣囊上的連接位置,患者可在使用時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求選擇并組裝成適合自己使用的俯臥枕。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