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艾條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艾條。
背景技術:
中醫傳統的艾炙,有好幾種灸法,最常用的是溫和灸,即無損傷灸。溫和灸是用點燃的艾條,對準需要炙的穴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烤,使該穴位有溫熱而無灼痛的感覺,炙后不燒傷皮膚、不留痕。主要觀察標準是皮膚潮紅。皮膚所能承受的溫度在50-70℃之間,艾炙時間一般是5-30分鐘,因人而異。
但是,在艾灸時,尤其是水平艾灸時,艾條下部燃燒產生的熱能會向上傳遞,使得艾條上部燃燒速度較下部快,從而導致燃燒產生的火焰及熱能均為向上,其易導致艾條燃燒產生的熱能及有效成分的大量浪費,其不利于提高艾灸時艾條燃燒熱能及有效成分利用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艾條,解決現有技術中艾灸時艾條燃燒熱能及有效成分浪費嚴重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艾條,包括,
呈圓柱狀的艾條本體,所述艾條本體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依次平行排列的多個調節槽,每個所述調節槽均沿所述艾條本體徑向設置且每個所述調節槽底部均延伸至所述艾條本體中軸線位置;及
包裝層,所述包裝層包括貼覆于所述艾條本體外表面的外貼覆層及貼覆于所述調節槽內壁的內貼覆層。
優選的,所述調節槽為一橫截面積由所述調節槽槽口至其底部逐漸減小的楔形槽。
優選的,所述調節槽為錐形槽。
優選的,所述艾條本體至少一端端部設置有助燃層。
優選的,所述艾條本體至少一端端面設置有固定槽,所述助燃層部分嵌設于所述固定槽內。
優選的,所述固定槽靠近所述調節槽槽口一側設置。
優選的,相鄰兩個所述調節槽之間的間距為2~5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艾條本體上設置多個沿其長度方向布置的調節槽,當艾條本體燃燒時,將槽口向下,調節槽可增加艾條本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適當的加快艾條本體下部的燃燒速度,使得燃燒端面為一向下傾斜的斜面,其有利于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向人體皮膚擴散,提高了人體對艾條本體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艾條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艾條,包括,
呈圓柱狀的艾條本體1,所述艾條本體1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依次平行排列的多個調節槽11,每個所述調節槽11均沿所述艾條本體1徑向設置且每個所述調節槽11底部均延伸至所述艾條本體1中軸線位置;及
包裝層2,所述包裝層2包括貼覆于所述艾條本體1外表面的外貼覆層21及貼覆于所述調節槽11內壁的內貼覆層22。
本實施例的艾條水平燃燒時,可將調節槽11的槽口向下,由于多個調節槽11均平行設置,則多個調節槽11的槽口呈一列布置于艾條本體1的外表面。當艾條本體燃燒至其中一個調節槽11時,由于調節槽11增加了艾條本體1燃燒端面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其有利于加快艾條本體1相對調節槽11一側的燃燒速度,即加快了艾條本體下部的燃燒速度,使得燃燒端面呈一向下傾斜的斜面,其有利于保證熱能和有效成分的輻射方向朝向人體,提高人體對艾條本體1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而且,當艾條本體1燒過一調節槽11后,由于艾條本體1下部產生的熱能會向上輻射,使得艾條本體1上部燃燒速度會適當的加快,當燃燒端面接近呈一豎直平面時,則燃燒至下一個調節槽11,經過下一個調節槽11的作用使得燃燒端面再次成為向下傾斜的斜面,依次循環如此,直至整個艾條燃燒完,其保證了艾條本體1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的主要輻射方向大致朝向艾條本體1的長度延伸方向,其提高了對艾條本體1燃燒產生熱能和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其中,為了保證燃燒端面接近為一豎直平面時對應燃燒至下一調節槽11,本實施例相鄰兩個所述調節槽11之間的間距為2~5cm,相鄰兩個調節槽11之間的距離具體根據艾條燃燒時角度設置,當用于水平艾灸時,相鄰兩個調節槽11的間距可設置為3cm;當艾灸時艾條的燃燒端向下傾斜時,相鄰兩個調節槽11的間距為3~5cm,具體根據傾斜角度而定,傾斜角度越大,對應的相鄰兩個調節槽11的間距越大,一般傾斜30°時,相鄰兩個調節槽11的間距為4cm;當艾灸時艾條的燃燒端向上傾斜時,相鄰兩個調節槽11之間的間距為2~3cm,具體為傾斜角度越大,相鄰兩個調節槽11之間的間距越小,一般向上傾斜30°時,相鄰兩個調節槽11之間的間距為2.5cm。
為了進一步增加艾條本體1燃燒速度的調節,本實施例所述調節槽11為一橫截面積由所述調節槽11槽口至其底部逐漸減小的楔形槽,從而使得艾條本體1位于調節槽11位置燃燒時,其下部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由下至上逐漸減小,即艾條本體1下部由下至上燃燒的速度逐漸減慢,其進一步調節了艾條本體1下部的燃燒速度,保證其燃燒端面呈向下傾斜的斜面。
具體的,本實施例所述調節槽11優選設置為錐形槽。其中,為了避免艾條本體1在運輸過程中擠壓導致調節槽11被其附近的艾絨擠緊填充,本實施例設置內貼覆層22,以保證調節槽11的成型。
而為了便于艾條本體1點燃,本實施例所述艾條本體1至少一端端部設置有助燃層3。具體的,所述艾條本體1至少一端端面設置有固定槽12,所述助燃層3部分嵌設于所述固定槽12內,其一方面便于艾條本體1點燃,另一方面避免點燃火焰過大,導致艾條本體1燃燒過快。
而且,本實施例所述固定槽12靠近所述調節槽11槽口一側設置,從而使得點燃時即可形成向下傾斜的燃燒端面,保證艾條本體1從始至終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均能夠較好的被吸收利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艾條本體上設置多個沿其長度方向布置的調節槽,當艾條本體燃燒時,將槽口向下,調節槽可增加艾條本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適當的加快艾條本體下部的燃燒速度,使得燃燒端面為一向下傾斜的斜面,其有利于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向人體皮膚擴散,提高了人體對艾條本體燃燒產生的熱能和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