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下肢燒傷患者床旁清創換藥裝置。
背景技術:
雙下肢占人體體表面積的41%,是人體體表面積最大的部位,也是火災、爆炸等引起的大面積燒傷患者最常累及的部位。由于創面疼痛、站立后血液回流不暢等原因易引起創面出血和愈合延遲,雙下肢燒傷后需要臥床,盡量避免下床活動。因此,包括燒傷清創、換藥、檢查等在內的所有醫療操作盡量在床旁進行。而清創和換藥是燒傷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手術的成敗和傷口愈合的質量。
由于燒傷創面的特殊性,燒傷清創和換藥時需要使用大量的溫生理鹽水、消毒液、液體敷料等醫用液體。為避免廢液污染床單、環境,常用的做法是使用棉墊、一次性護理墊等吸水性材料支撐的墊子進行隔擋。盡管如此,當沖洗量稍大時,仍會有廢液浸濕床單。并且浸滿廢液的護理墊或棉墊容易污染創面,使消毒工作前功盡棄。此外,棉墊、護理墊等墊子的使用成本較高、不能重復使用、不利于節能環保。并且,為避免患者用力時加劇創面水腫出血,下肢清創換藥時通常需要家屬或者助手將患者的下肢抬高,費力且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下肢燒傷患者床旁清創換藥裝置,該下肢燒傷患者床旁清創換藥裝置簡單易用、調節方便、可以收集廢液和支撐患者的雙下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下肢燒傷患者床旁清創換藥裝置,包括由底壁、前側壁、后側壁、左側壁和右側壁所圍成的清創盤,所述底壁的上表面為中間高且左側和右側低的弧形結構,所述后側壁上設有兩個開口朝上的U形槽,所述U形槽用于支撐人體的大腿根部,所述左側壁的下邊緣處和所述右側壁的下邊緣處均設有向外延伸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用于排出所述清創盤內的液體;所述前側壁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T形滑道,所述T形滑道上裝配有兩個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T形滑道內且能夠沿所述T形滑道滑動的滑塊、后端固定在所述滑塊上且前端向前伸出于所述T形滑道的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支撐塊的前端部且向上延伸的導向筒、與所述導向筒滑動配合的滑桿以及設置在所述滑桿上端的支架,所述支架用于支撐人體的足踝部,所述支撐塊上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裝配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從前至后穿過所述支撐塊和所述滑塊,擰緊所述第一螺栓能夠將所述滑塊固定在所述T形滑道內,所述導向筒的上部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裝配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穿過所述導向筒的側壁。
進一步,所述后側壁上設有由所述U形槽后端的邊緣向后延伸的凸緣。
進一步,所述U形槽的底部設有向下凹陷的引流槽,所述引流槽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引流槽的前端貫穿所述后側壁的前表面,所述引流槽的后端封閉。
進一步,所述引流槽的底面從后至前向下傾斜。
進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入口端與所述清創盤的內部相連通,所述引流管的出口端向下彎曲。
進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入口端安裝有可拆卸的封堵件。
進一步,所述引流管上設有凸出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壁的懸掛結構。
本實用新型簡單易用、調節方便、可以收集廢液和支撐患者的雙下肢,特別是可以在床旁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圖3為支架組件的安裝示意圖。
圖中:1—底壁;2—前側壁;3—后側壁;4—左側壁;5—右側壁;6—U形槽;7—引流槽;8—引流管;9—懸掛結構;10—封堵件;11—T形滑道;12—滑塊;13—支撐塊;14—第一螺栓;15—導向筒;16—滑桿;17—支架;18—第二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3所示的一種下肢燒傷患者床旁清創換藥裝置,包括由底壁1、前側壁2、后側壁3、左側壁4和右側壁5所圍成的清創盤,底壁1的上表面為中間高且左側和右側低的弧形結構,后側壁3上設有兩個開口朝上的U形槽6,U形槽6用于支撐人體的大腿根部,左側壁4的下邊緣處和右側壁5的下邊緣處均設有向外延伸的引流管8,引流管8用于排出清創盤內的液體;前側壁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T形滑道11,T形滑道11上裝配有兩個支架組件;支架組件包括設置在T形滑道11內且能夠沿T形滑道11滑動的滑塊12、后端固定在滑塊12上且前端向前伸出于T形滑道11的支撐塊13、固定在支撐塊13的前端部且向上延伸的導向筒15、與導向筒15滑動配合的滑桿16以及設置在滑桿16上端的支架17,支架17用于支撐人體的足踝部,支撐塊13上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裝配有第一螺栓14,第一螺栓14從前至后穿過支撐塊13和滑塊12,擰緊第一螺栓14能夠將滑塊12固定在T形滑道11內,導向筒15的上部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裝配有第二螺栓18,第二螺栓18穿過導向筒15的側壁。
作為一種優選,清創盤的長度為120cm,寬度為60cm,高度為20cm;U形槽6的開口直徑為20cm,兩個U形槽6的間距為5cm;支架17為U形結構,其開口直徑為20cm。
作為一種優選,清創盤由不銹鋼制成,方便清潔且不易生銹。
作為一種優選,后側壁3上設有由U形槽6后端的邊緣向后延伸的凸緣,以提升下肢放置的舒適度,在實際配置時凸緣的延伸長度為3-5cm。
進一步,U形槽6的底部設有向下凹陷的引流槽7,引流槽7沿前后方向延伸,引流槽7的前端貫穿后側壁3的前表面,引流槽7的后端封閉。引流槽7用于將U形槽6內的液體排入清創盤內。進一步,引流槽7的底面從后至前向下傾斜,以提升引流效果。
作為一種優選,引流管8的入口端與清創盤的內部相連通,引流管8的出口端向下彎曲,以方便將清創盤內的液體排出。進一步,引流管8的入口端安裝有可拆卸的封堵件10,封堵件10上還可以設有方便拉出封堵件10的拉繩;進一步,引流管8上設有凸出于引流管8的外壁的懸掛結構9。懸掛結構9用于固定引流袋,方便收集引流管8的出口端排出的液體,懸掛結構9可以設置成掛鉤或者掛環,引流袋可選用普通醫用垃圾袋。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擰松第一螺栓14便可調節支架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擰緊第一螺栓14便可固定支架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擰松第二螺栓18便可調節支架17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擰緊第二螺栓18便可固定支架17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兩個U形槽6分別對患者的兩個大腿根部形成支撐,兩個支架17分別對患者的兩個足踝部形成支撐;由于底壁1的上表面為中間高且左側和右側低的弧形結構,因此流入清創盤內的液體會順著底壁1流動至底壁1的左側和右側,并通過引流管8進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