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心耳夾。
背景技術:
房顫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由房顫引起的腦卒中后果非常嚴重,死亡率和致殘率達到70%。對瓣膜性房顫的病人,57%的心房血栓來源于左心耳,對于非瓣膜房顫的病人,90%的左心房血栓來源于左心耳。即使恢復竇律后,左心耳收縮頓抑,仍有可能再形成血栓。
目前臨床上預防房顫缺血性腦卒中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種方法是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但應用華法林具有一定的出血風險,且須要頻繁監測,禁忌癥比較多,臨床應用較為困難;另外華法林還有導致骨質疏松和軟組織壞死的可能。第二種方法是心臟外科手術同期直接切除或結扎心耳,這種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左心耳的完全閉合率較低,既往研究顯示完全切除左心耳的成功率最高約80%。第三種方法是通過器械閉合左心耳,經皮介入心內左心耳封堵術產品,但操作復雜,風險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驗證。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心耳夾,以在開胸或微創手術中將心耳夾從心臟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閉合左心耳。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心耳夾,其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內對應設有沿其軸向設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內對應設有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簧通過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夾臂連接,所述第二彈簧通過第二拉線與所述第一夾臂連接,形成閉環結構;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能夠隨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的伸縮而張開或閉合。
其中,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空腔的端壁連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夾臂的相應端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空腔的端壁連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拉線與所述第一夾臂的相應端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拉線,所述第二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二拉線,所述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拉線對應連接;或者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兩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二拉線與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一端設有連通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過線通孔,所述第一拉線穿過所述第一過線通孔與所述第二夾臂的相應端連接;所述第二夾臂的一端設有連通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過線通孔,所述第二拉線穿過所述第二過線通孔與所述第一夾臂的相應端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遠離所述第一過線通孔的一端設有第一堵頭,所述第一堵頭用于封堵所述第一空腔的端口,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堵頭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二夾臂遠離所述第二過線通孔的一端設有第二堵頭,所述第二堵頭用于封堵所述第二空腔的端口,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堵頭的端部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靠近所述第一過線通孔的一端設有第一定滑輪,所述第二夾臂靠近所述第二過線通孔的一端設有第二定滑輪,所述第一拉線經過所述第一定滑輪與所述第二夾臂的相應端連接;所述第二拉線經過所述第二定滑輪與所述第一夾臂的相應端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連通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過線通孔,所述第一拉線對應穿過所述第一過線通孔,所述第二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連通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過線通孔,所述第二拉線對應穿過所述第二過線通孔;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定滑輪,所述第二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二定滑輪;所述第一拉線分別經過相應的所述第一定滑輪后與所述第二拉線分別經過相應的所述第二定滑輪后對應連接;或者所述第一拉線分別經過相應的所述第一定滑輪后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二拉線分別經過相應的所述第二定滑輪后與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端部設有安裝所述第一定滑輪的第一安裝槽,所述第二夾臂的端部設有安裝所述第二定滑輪的第二安裝槽。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分別套設有中套管,所述中套管外設有多個徑向切槽。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還分別套有由編織物編織而成的保護套,所述編織物可由PET、PTFE、PP、絲線、PGA或PDO紡織而成。
(三)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心耳夾,采用平行設置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內對應設有沿其軸向設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內對應設有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簧通過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夾臂連接,所述第二彈簧通過第二拉線與所述第一夾臂連接,形成閉環結構;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間能夠隨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的伸縮而張開或閉合;通過將彈簧設計在夾臂中減少心耳夾外形尺寸,降低對心耳周邊組織的擠壓、磨損,同時根據心耳厚度的增加,彈簧型變量會增大,從而可提供更大閉合力;通過整體閉環結構套住心耳,可以防止心耳被壓扁后溢出夾臂;本實用新型心耳夾結構設計巧妙、閉合力穩定可靠、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心耳夾的正面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心耳夾(套有保護套)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心耳夾的正面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心耳夾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6為圖4中A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第一夾臂;11:第一空腔;12:第一彈簧;13:第一拉線;14:第一過線通孔;15:第一定滑輪;16:第一堵頭;17:第一安裝槽;18:銷釘;2:第二夾臂;21:第二空腔;22:第二彈簧;23:第二拉線;24:第二過線通孔;25:第二定滑輪;26:第二堵頭;27:第二安裝槽;28:銷釘;3:手柄外殼;31:按鈕孔;32:上殼體;33:下殼體;34:按鈕;4:推桿;5:連接管;6:支撐座;61:安裝窗口;62:走線溝槽;63:過線孔;7:移動拉線;8:固定拉線;9:管接頭;10:剪線槽;100:保護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根”、“多組”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心耳夾,其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內對應設有沿其軸向設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內對應設有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優選為拉簧,拉簧在拉伸過程中,拉伸長度與所受拉力呈線性變化,能夠提供穩定的張開或閉合力;第一彈簧沿第一空腔的長度方向設置,第二彈簧沿第二空腔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彈簧通過第一拉線與所述第二夾臂連接,所述第二彈簧通過第二拉線與所述第一夾臂連接,形成閉環結構,通過整體閉環結構套住心耳,可以防止心耳被壓扁后溢出夾臂;通過將第一彈簧設置在第一空腔內,第二彈簧設置在第二空腔內,可以減小心耳夾的整體外形尺寸,降低對心耳周邊組織的擠壓、磨損,同時根據心耳厚度的增加,彈簧型變量會增大,從而可提供更大閉合力;在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未受力即處于原始狀態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在彈簧預緊力作用下貼靠在一起(即處于閉合狀態),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間能夠隨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的伸縮而張開或閉合;例如當施加向外的拉力時,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被拉伸,此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張開,當撤掉施加的拉力時,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恢復到原始狀態,此時,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閉合夾緊;在開胸或微創手術中將心耳夾從心臟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用于閉合左心耳,閉合力穩定可靠、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具體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的材質可以是不銹鋼、鈷基合金、鉑銥合金、鎳鈦合金或鎂基合金等可植入金屬;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的材質可以為不銹鋼、鎳鈦合金等可植入金屬;第一拉線和第二拉線的材質可以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他易于被人體組織吸收的高分子材料(例如經過特定使用期限后能夠自然降解的材料)或柔性金屬絲,以減小對患者身體的影響。
為了更清楚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通過如下具體實施例來具體說明,但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范圍內,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為了方便第一彈簧12和第二彈簧22的固定,所述第一彈簧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空腔11的端壁連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拉線13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相應端連接,即第一拉線13從第一夾臂1的端部拐向第二夾臂2時,與靠近第二夾臂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空腔21的端壁連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拉線23與所述第一夾臂1的相應端連接,即第二拉線23從第二夾臂2的端部拐向第一夾臂1時,與靠近第一夾臂1的一端連接;形成上述所述的閉環結構。另外,所述第一拉線13可以與第一彈簧12一體設置,例如在利用金屬絲線制造第一彈簧12時,預留一段不參與加工的金屬絲線作為所述第一拉線13,當然,第一彈簧12與第一拉線13也可以分體設置,通過采用焊接、系設等方式連接在一起。同理,第二彈簧22與第二拉線23可以采用上述相同的方式設置。
為了方便穿設第一拉線13和第二拉線23,所述第一夾臂1的一端設有連通所述第一空腔11的第一過線通孔14,所述第一拉線13穿過所述第一過線通孔14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相應端連接;所述第二夾臂2的一端設有連通所述第二空腔21的第二過線通孔24,所述第二拉線23穿過所述第二過線通孔24與所述第一夾臂1的相應端連接。
為了便于安裝第一彈簧12和第二彈簧22,所述第一夾臂1遠離所述第一過線通孔14的一端設有第一堵頭16,第一堵頭16用于封堵所述第一空腔11的端口,第一堵頭16可以通過焊接,螺紋連接等方式與第一夾臂1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彈簧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堵頭16的端部連接,兩者連接好之后將第一彈簧12從第一空腔11的端口插入第一空腔11內,然后利用第一堵頭16封堵第一夾臂1的端部,方便第一彈簧安裝在第一空腔11中;同理,所述第二夾臂2遠離所述第二過線通孔24的一端設有第二堵頭26,所述第二堵頭26用于封堵所述第二空腔21的端口,所述第二彈簧2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堵頭26的端部連接,兩者連接好之后將第二彈簧22從第二空腔21的端口插入第二空腔21內,然后利用第二堵頭26封堵第二夾臂2的端部,方便第二彈簧22安裝在第二空腔21中。
為了減小第一拉線13與第二拉線23在移動過程中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夾臂1靠近所述第一過線通孔14的一端設有第一定滑輪15,所述第二夾臂2靠近所述第二過線通孔24的一端設有第二定滑輪25,所述第一拉線13經過所述第一定滑輪15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端部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線13與第二夾臂2的端部可以通過銷釘28等固定連接件連接;所述第二拉線23經過所述第二定滑輪25與所述第一夾臂1的端部連接,相應地,所述第二拉線23與第一夾臂1的端部可以通過銷釘18等固定連接件連接。
為了便于第一定滑輪15、第二定滑輪25和相應的固定連接件的安裝,所述第一夾臂1的兩端可以分別設有第一安裝槽17,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可以分別設有第二安裝槽27,所述第一定滑輪15和位于其另一端的銷釘18可以對應設于兩個所述第一安裝槽17中,所述第二定滑輪25和位于其另一端的銷釘28可以對應設于兩個所述第二安裝槽27中。
所述第一夾臂1與所述第二夾臂2外分別套設有中套管(圖中未示出),所述中套管外設有多個徑向切槽,以方便第一拉線13和第二拉線23的定位,中套管的材質可以為PU(聚氨酯)或其他塑性可植入級非金屬。
為了保護身體組織盡量減小組織損傷,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夾臂1與第二夾臂2外還分別套有由編織物編織而成的保護套100,所述保護套100呈封閉的環形,其沿第一夾臂1、第一拉線、第二夾臂2、第二拉線依次套設,并首尾相連形成環形,所述編織物可由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TFE(聚四氟乙烯)、PP(聚丙烯)、絲線、PGA(聚乙醇酸)或PDO(蛋白質線)等高分子材料紡織而成,利于組織爬覆與包裹;質地柔軟,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器械對組織的壓強,將對身體組織的損傷降到最低。
實施例2
本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彈簧12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拉線13,所述第二彈簧22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二拉線23,所述第一拉線13與所述第二拉線23對應連接,實現第一夾臂1與第二夾臂2連接;或者所述第一彈簧12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拉線13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2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第二拉線23與所述第一夾臂1的兩端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連通所述第一空腔11的第一過線通孔14,所述第一拉線13分別穿過所述第一過線通孔14,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分別設有連通所述第二空腔21的第二過線通孔24,所述第二拉線23分別穿過所述第二過線通孔24;所述第一夾臂1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定滑輪15,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二定滑輪25;所述第一拉線13分別經過相應的第一定滑輪15后與所述第二拉線23分別經過相應的第二定滑輪25后對應連接;或者所述第一拉線13分別經過相應的第一定滑輪15后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二拉線23分別經過相應的第二定滑輪25后與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安裝槽17,所述第二夾臂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二安裝槽27,所述第一定滑輪15分別對應設于兩個所述第一安裝槽17中,所述第二定滑輪25分別對應設于兩個所述第二安裝槽27中。
實施例3
如圖4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用于輸送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心耳夾的心耳夾輸送系統,其包括手柄外殼3、推桿4、連接管5和支撐座6;所述手柄外殼3內設有沿其長度方向設置的通道,所述推桿4的一端位于所述通道中且與所述通道滑動配合連接;
所述連接管5為中空管道,其一端與所述手柄外殼3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支撐座6連接,且三者保持連通;
所述支撐座6設有安裝窗口61,具體地,所述支撐座6優選呈閉環設置的口字形,其四周設有圓弧倒角,所述安裝窗口61為口字形支撐座6的中部通孔,所述安裝窗口61中用于安裝心耳夾;
所述心耳夾包括可張開或閉合的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之間連接有彈簧,用于為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的張開或閉合提供彈力;所述第一夾臂1或第二夾臂2通過固定拉線8與所述安裝窗口61的上側或下側固定連接,以將第一夾臂1或第二夾臂2固定在安裝窗口61的一側,所述固定拉線8依次穿過所述支撐座6、連接管5后與所述手柄外殼3固定連接,對應地,所述第二夾臂2或第一夾臂1通過移動拉線7與所述安裝窗口61的下側或上側可移動連接,通過拽動移動拉線7帶動第二夾臂2或第一夾臂1朝向安裝窗口61的另一側移動,從而張開心耳夾,具體地,所述移動拉線7依次穿過所述支撐座6、連接管5后與所述推桿4的端部連接,通過拽動推桿4能夠使得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分開,通過推動推桿4能夠使得第一夾臂1與第二夾臂2閉合。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手柄外殼3上設有按鈕34,所述推桿4沿其軸向設有滑槽,所述按鈕34的下端穿過所述滑槽且連接有彈性復位件,用手掌推動推桿4,滑槽相對按鈕34移動,當所述推桿4推至所述手柄外殼3底端時,按下所述按鈕34壓縮彈性復位件如復位彈簧(圖中未示出),利用按鈕上的卡接部卡住所述推桿4,實現手柄外殼3與推桿4之間的位置鎖定,此時,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之間張開到最大的距離,由于推桿位置已經鎖定,保持心耳夾開口,然后可以方便地通過該心耳夾輸送系統將已經張開的心耳夾放置到心耳根部,當確認好放置位置后,按下按鈕34,解除推桿4的位置鎖定,將第一夾臂1和第二夾臂2閉合在左心耳根部。
如圖2所示,所述支撐座6的一側拐角處設有管接頭9,管接頭9的上表面與支撐座的上表面平齊,由于胸腔本身非常狹窄,將管接頭9貼著支撐座的一側設置,更利于與心臟組織吻合,不會出現壓迫主動脈、肺靜脈等心臟組織,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為了方便走線,所述支撐座6的外周設有走線溝槽62;所述走線溝槽62與所述管接頭9連通,所述支撐座6通過所述管接頭9與所述連接管5連接;從而方便移動拉線7和固定拉線8從走線溝槽62穿設到管接頭9中,并進入連接管5內。
所述走線溝槽62中設有用于穿過所述固定拉線8和移動拉線7的多個過線孔63,進一步地,所述過線孔63對稱設置在安裝窗口61的上、下側壁。
如圖4-6所示,所述連接管5可以為一段完整的預定彎曲角度的金屬管如不銹鋼管、鎳鈦合金管或其他醫用級金屬管,所述預定彎曲角度可根據需要自由調整,可以實現360度無死角調整,當然,連接管5也可以為一段直管;或由多段連接支管依次連接而成,其中一段所述連接支管可以設有預定彎曲角度,例如由人為彎曲成預定角度,預定彎曲角度可根據需要自由調整,可以實現360度無死角調整,當然,多段連接支管也可以均為直管。所述連接管5或連接支管靠近所述手柄外殼3的一端設有剪線槽10,當心耳夾輸送到位后,從剪線槽中剪斷移動拉線和固定拉線,以將心耳夾釋放在心耳處,通過在胸腔外部剪線,避免了在胸腔內部剪線過程中給患者身體造成傷害。
所述手柄外殼3包括上殼體32和下殼體33,可以先將推桿4設在下殼體33內,然后利用上殼體32和下殼體33對接形成所述手柄外殼3,從而方便推桿4安裝。
支撐座6的材質可以為醫療級聚酰胺+50%玻纖或其他醫療級的非金屬材料,其與連接管5可通過套入擠壓變形、膠粘、螺紋連接等方式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操作過程為:推桿4在推力作用下與手柄外殼3產生相對位移,固定于推桿4上的移動拉線7隨之移動,并將心耳夾的一側夾臂拉開,兩個夾臂平行張開;當推桿4推至手柄外殼3底端時,按下按鈕34卡住所述推桿4,將其位置鎖定,此時心耳夾的兩側夾臂達到最大張開距離;將心耳夾連同心耳夾輸送系統的前端通過創口伸入至患者體內,同時借助于其他器械將心耳夾套置于左心耳的根部;確認放置位置合適后,手動按下按鈕34,解除推桿4的位置鎖定,此時,心耳夾的兩側夾臂在彈簧以及拉線的作用下慢慢閉合,直至將左心耳貼緊壓實;然后從剪線槽10的開口處將移動拉線7和固定拉線8剪斷,然后將心耳夾輸送系統從創口處取出,并將剩余纏繞在心耳夾上的拉線取出,手術實施完畢。
另外,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心耳夾的放置方向不能滿足手術需要,醫生可按實際情況對連接管進行手動彎曲,以達到最佳適合角度。
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心耳夾結構設置巧妙,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心耳夾輸送系統能夠在開胸或微創手術中方便、可靠地將心耳夾從心臟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閉合甚至永久性地閉合左心耳。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