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急診科用消毒箱。
背景技術:
醫學上的感染,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癥反應。現有醫療用品的消毒往往使用常規方法,采用消毒液進行消毒,然后再烘干。由于消毒液噴灑不均勻,而且噴灑后的消毒液不能收集,也不能再次利用,再加上消毒工具功能單一,因此消毒效果不理想。另外,現有技術中使用的消毒箱結構較為單一,急診科中的醫療用品往往隨意擺放,不利于醫療用品的取放,整體設計不夠合理,實用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新穎、使用方便、消毒液噴灑均勻、消毒效果比較理想的急診科用消毒箱。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所述急診科用消毒箱,包括箱體,箱體的前端設有箱門,箱門上設有密封條,箱體的內側分別設有承載板和抽拉板,抽拉板位于承載板的下側,所述抽拉板的兩側設有滑軌,箱體的內側設有與滑軌相適應的滑道,抽拉板的板體上設有多個通孔,所述承載板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噴淋裝置,噴淋裝置的一側連接著分水管道的一端,分水管道的另一端連接著主管道,箱體的上側設有水箱,水箱的一側設有水泵,所述水箱與主管道相連通;箱體的內側還分別設有紫外線燈和烘干燈,所述紫外線燈位于承載板和抽拉板之間,烘干燈安裝在承載板的下端,與噴淋裝置間隔分布;箱體的下部還設有集水槽,集水槽上端的一側設有蒸發室,蒸發室的一側設有多個進氣孔,箱體的上端設有出氣孔。
使用時,抽出抽拉板,將需要消毒的器具置于抽拉板上,推入抽拉板,關閉箱門,噴淋裝置在水泵的作用下向器具噴淋消毒液,噴淋流下的消毒液流入到集水槽中,噴淋消毒完畢后,蒸發室通過進氣孔釋放蒸汽,對器具進行熏蒸,熏蒸完畢后,打開烘干燈,對器具進行烘干,最后打開紫外線燈,對器具進行滅菌消毒。
優選地,噴淋裝置包括噴淋管,噴淋管的下端設有多個噴淋頭,所述噴淋頭活動安裝在噴淋管上,噴淋頭的下端設有多個毛細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消毒種類多種多樣,能夠對器具實現全方位的消毒,實現較為理想的消毒效果,防止交叉感染,噴淋裝置可以實現均勻的噴灑,既節省了消毒液,還不會留下死角,抽拉板能夠使器具的取用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出氣孔;3、箱門;4、噴淋裝置;5、抽拉板;6、集水槽;7、進氣孔;8、蒸發室;9、通孔;10、紫外線燈;11、承載板;12、分水管道;13、主管道;14、水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急診科用消毒箱,包括箱體1,箱體1的前端設有箱門3,箱門3上設有密封條,箱體1的內側分別設有承載板11和抽拉板5,抽拉板5位于承載板11的下側,所述抽拉板5的兩側設有滑軌,箱體1的內側設有與滑軌相適應的滑道,抽拉板5的板體上設有多個通孔9,所述承載板11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噴淋裝置4,噴淋裝置4的一側連接著分水管道12的一端,分水管道12的另一端連接著主管道13,箱體1的上側設有水箱14,水箱14的一側設有水泵,所述水箱14與主管道13相連通;箱體1的內側還分別設有紫外線燈10和烘干燈,所述紫外線燈10位于承載板11和抽拉板5之間,烘干燈安裝在承載板11的下端,與噴淋裝置4間隔分布;箱體1的下部還設有集水槽6,集水槽6上端的一側設有蒸發室8,蒸發室8的一側設有多個進氣孔7,箱體1的上端設有出氣孔2。
其中,噴淋裝置4包括噴淋管,噴淋管的下端設有多個噴淋頭,所述噴淋頭活動安裝在噴淋管上,噴淋頭的下端設有多個毛細孔。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使用過程:
使用時,抽出抽拉板5,將需要消毒的器具置于抽拉板5上,推入抽拉板5,關閉箱門3,噴淋裝置4在水泵的作用下向器具噴淋消毒液,噴淋流下的消毒液流入到集水槽6中,噴淋消毒完畢后,蒸發室8通過進氣孔7釋放蒸汽,對器具進行熏蒸,熏蒸完畢后,打開烘干燈,對器具進行烘干,最后打開紫外線燈10,對器具進行滅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