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引流管。
背景技術:
外科引流是臨床治療很多疾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例如手術后吻合口和術區的引流、膿腫腔的引流等。外科引流的目的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后感染與影響傷口愈合。
臨床上應用的外科引流管種類很多,有的引流管用于導尿,有的引流管用于傷口、胸腔、腦腔、胃腸道、膽道等部位的引流。引流管能夠將消化液、腹腔液、膿液、切口滲出液等引流至體外,減少粘連,促進愈合。在病人使用引流管時,需要注意護理。現有的引流管為單一的引流管道,在壓力差的作用下,將膿液、血液等引流至體外。
這種引流管的問題在于,由于膿液、血液和切口滲出液中常常帶有固體污物,這些固體污物淤積在引流管內,會造成引流管堵塞。引流管堵塞后,需要更換引流管。但由于引流管不具有定位功能,引流管在更換的時候,無法設置在原來的位置,便實現進行引流的功能,這就需要再次開刀更換引流管,使患者承受極大的風險及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引流管,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引流管不具有定位功能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內管、外管和連接組件;
所述連接組件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
所述內管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引流通孔,所述內管的后端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固定連接;
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閉,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沖洗通孔,所述外管的后端與所述第二連接件固定連接;
所述內管的前端通過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內部,且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以固定所述內管。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第二連接件卡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連接槽,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連接凸起,所述連接槽和所述連接凸起能夠配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引流管還包括送藥組件;
所述送藥組件包括送藥管和與所述送藥管連通的藥液注入腔;
所述送藥管固定連接在所述外管的內壁上,所述藥液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
進一步地,所述送藥管的內壁上涂有顯影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設有刻度線,所述刻度線上涂有顯影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藥液注入腔與所述送藥管之間設有流量調節器。
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前端設有定位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引流管還包括定位管,所述定位管能夠穿過所述定位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引流管還包括空氣注入腔,所述空氣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且與所述外管連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內管、外管和連接組件;所述連接組件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內管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引流通孔,所述內管的后端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固定連接;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閉,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沖洗通孔,所述外管的后端與所述第二連接件固定連接;所述內管的前端通過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內部,且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以固定所述內管。當內管發生堵塞時,能夠將內管從外管上拆卸下來,進而更換新的內管,再通過第一連接件與外管連接,在更換內管的同時,能夠保證引流管位置恒定,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能夠避免患者再次開刀更換引流管,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1-內管;2-外管;4-定位管;5-刻度線;311-連接槽;321-連接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其中,術語“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為兩個不同的位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局部放大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如圖1至圖2所示,包括內管1、外管2和連接組件;連接組件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內管1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引流通孔,內管1的后端與第一連接件固定連接;外管2的前端封閉,且外管2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沖洗通孔,外管2的后端與第二連接件固定連接;內管1的前端通過外管2的后端伸入外管2內部,且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以固定內管1。
其中,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連接方式,可以為螺紋連接,也可以為卡合連接等任意適合的方式。
其中,沖洗通孔在引流過程中,可以過濾體液中的雜質(例如:血塊、人體組織等),防止體液中的雜質進入內管1中,能夠防止內管1堵塞。當外管2與內管1之間堵塞的雜質較多時,可以向外管2中注入沖洗液,沖洗液從沖洗通孔中流出,進而將雜質從外管2與內管1之間沖出,能夠進一步防止內管1堵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內管1、外管2和連接組件;連接組件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內管1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引流通孔,內管1的后端與第一連接件固定連接;外管2的前端封閉,且外管2的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沖洗通孔,外管2的后端與第二連接件固定連接;內管1的前端通過外管2的后端伸入外管2內部,且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以固定內管1。當內管1發生堵塞時,能夠將內管1從外管2上拆卸下來,進而更換新的內管1,再通過第一連接件與外管2連接,在更換內管1的同時,能夠保證引流管位置恒定,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能夠避免患者再次開刀更換引流管,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卡合連接。
其中,卡合連接能夠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在拆卸或連接時,能夠較為便捷地使用該引流管。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第一連接件包括連接槽311,第二連接件包括連接凸起321,連接槽311和連接凸起321能夠配合連接。
連接內管1和外管2時,將連接凸起321和連接槽311卡合即可使用,操作較為便捷;需要更換內管1時,將連接凸起321從連接槽311中滑動出來,即可將內管1從外管2的內部拆卸出來,具有較強的便捷性。
進一步地,引流管還包括送藥組件;送藥組件包括送藥管和與送藥管連通的藥液注入腔;送藥管固定連接在外管2的內壁上,藥液注入腔位于外管2的后端。
其中,送藥管與外管2的內壁的連接方式,可以為粘接,也可以在加工時,使送要管與外管2的內壁為一體式結構。
其中,在藥液注入腔中注入藥物,藥物能夠流入送藥管,并從送藥管的另一端流出,從送藥管的另一端流出的藥物經沖洗通孔,析出至傷口,有利于傷口愈合,降低感染幾率。
進一步地,送藥管的內壁上涂有顯影材料。
其中,顯影材料在X光射線的照射下能夠顯影,出藥管的內壁上涂有顯影材料,當病人設置引流管后,可以通過X光檢查引流管在體內的位置,便于后期護理。
進一步地,外管2的外壁上設有刻度線5,刻度線5上涂有顯影材料。
其中,刻度線5在X光射線的照射下能夠顯影,在病人設置引流管后,可以通過刻度線5精確地檢查引流管在人體內的位置,進一步便于后期護理。
進一步地,藥液注入腔與送藥管之間設有流量調節器。
其中,流量調節器能夠調節藥液注入流量,防止流量過大或過小的現象發生,能夠提供較為穩定的送藥流量,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進一步地,外管2的前端設有定位通孔。
其中,當外管2的沖洗通孔堵塞無法通過藥液沖洗疏通時,需要更換外管2。在更換外管2時,可以先將內管1拆卸,然后需要配合使用定位工具,將定位工具穿過定位通孔,將外管2沿定位工具拔出,然后更換新的外管2,使新的外管2沿定位工具再插入體內,然后將內管1與新的外管2連接即可。能夠避免外管2堵塞后,重新開刀放置導流管,降低病患痛苦。
進一步地,引流管還包括定位管4,定位管4能夠穿過定位通孔。
其中,引流管包括定位管4,定位管4在更換外管2時,能夠起到定位作用,使外管2沿定位管4中心插入患者體內,避免再次開刀,減輕病患痛苦。
進一步地,引流管還包括空氣注入腔,空氣注入腔位于外管2的后端且與外管2連通。
其中,在使用出藥組件實施連續沖洗的情況下,空氣注入腔可以想外管2中注入空氣,進行氣壓平衡,更利于引流的通暢。
其中,引流管產生的外源性刺激容易引起腹腔大網膜游離部對引流管前端的包裹,從而直接導致引流孔堵塞引流失效,嚴重時會引起各種并發癥。當引流管前端發生包裹現象時,可以通過空氣注入腔注入液體,對引流管實施大劑量加壓灌沖,能夠緩解引流管前端的包裹現象,增強了使用的可靠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