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涉及一種心內科使用的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心內科使用的人工呼吸器。
背景技術:
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病重時需要帶上氧氣罩進行吸氧,當病情危急需緊急搶救人工呼吸時要摘下氧氣罩進行,反復操作十分麻煩,費時費力,還有可能耽誤搶救時機,給醫務人員增加了工作難度。
專利CN201320036391.3公開了一種心內科用呼吸器,包括吸氧面罩和彈力帶,在吸氧面罩的后端設有人工呼吸管,人工呼吸管的前端設有塞蓋,人工呼吸管中段設有氧氣管,氧氣管的中段設有控制閥,控制閥上設有開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醫務人員在給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緊急搶救時操作方便,省時省力,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難度。上述專利仍然存在以下問題,輸氧通道與人工呼氣通道共用同一個呼吸管,容易造成細菌的交叉感染。
另外,現有的人工呼吸器中,一般是通過氣囊或者氣泵給患者進行人工呼吸,充其量和氣壓基本不可調,有時候對有些病人不適用,比如當采用此種方式搶救效果不理想時,就需要更換雙面罩類型的人工呼吸器,醫護人員通過它對病人做人工呼吸運動,因而給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帶來了諸多不便和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心內科使用的人工呼吸器,能夠將輸氧通道和人工呼吸通道獨立區分開來,避免交叉感染,人工呼吸方式使用靈活并且救治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心內科使用的人工呼吸器,包括呼吸面罩和呼吸管,所述的呼吸管與呼吸面罩的上端通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呼吸管內設置有輸氧管和人工呼吸管,其中,所述的輸氧管的底端與呼吸管的底端平齊,輸氧管的頂端突出于呼吸管的頂端且設置有輸氧管接口;所述的人工呼吸管的直徑從上至下逐漸變小,且所述的人工呼吸管的底端突出于呼吸面罩的底端,頂端突出于呼吸管的頂端且通過彎頭連接件活動連接有氣囊;所述的人工呼吸管內還設有單向閥。
其中,優選方案如下:
所述的呼吸面罩兩側設有彈力帶,彈力帶固定于患者的耳部,使呼吸面罩固定牢固。
所述的呼吸面罩為透明材質制作而成,可以清楚觀察到被救人員的口內情況,可以及時采用或者改變救治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證被救人員的生命安全。
所述的氣囊上設置有流量開關,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調控流量開關來調節氣囊的出氣量,方便不同的病人使用。
所述的彎頭連接件與氣囊之間通過卡接的方式連接,卡接的方式可以滿足大部分醫療器械的安裝要求,氣囊從彎頭連接件取下后,可以直接更換供醫護人員使用的呼吸面罩,并直接卡接上去。
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輸氧通道與人工呼吸通道獨立的設置于呼吸管中,獨立使用,互不影響,避免了細菌的交叉感染;(2)氣囊與彎頭連接件之間為活動連接,當氣囊鼓氣的方式不適用時,可以取下,更換供醫護人員使用的呼吸面罩再進行治療;(3)人工呼吸管內設置有單向閥,可以保證僅有呼出氣進入被救人員的呼吸道,也防止被救人員分泌物等噴出,保證施救人員的衛生和健康安全;(4)人工呼吸管改為上寬下窄設計,如果施救人員肺活量較小,可以增大氣流速度和氣體密度,最大程度的保證人工呼吸的效果;(5)氣囊的出氣量通過流量開關方便調節,適用于不用患者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呼吸面罩 2、呼吸管 3、輸氧管 4、人工呼吸管 5、輸氧管接口 6、彎頭連接件 7、氣囊 8、彈力帶 9、流量開關 10、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心內科使用的人工呼吸器,包括呼吸面罩1和呼吸管2,所述的呼吸管2與呼吸面罩1的上端通連,所述的呼吸管2內設置有輸氧管3和人工呼吸管4,其中,所述的輸氧管3的底端與呼吸管2的底端平齊,輸氧管3的頂端突出于呼吸管2的頂端且設置有輸氧管接口5;所述的人工呼吸管4的直徑從上至下逐漸變小,且所述的人工呼吸管4的底端突出于呼吸面罩1的底端,頂端突出于呼吸管2的頂端且通過彎頭連接件6活動連接有氣囊7;所述的人工呼吸管4內還設有單向閥10。
所述的呼吸面罩1兩側設有彈力帶8,彈力帶8固定于患者的耳部,使呼吸面罩1固定牢固。
所述的呼吸面罩1為透明材質制作而成,可以清楚觀察到被救人員的口內情況,可以及時采用或者改變救治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證被救人員的生命安全。
所述的氣囊7上設置有流量開關9,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調控流量開關9來調節氣囊7的出氣量,方便不同的病人使用。
所述的彎頭連接件6與氣囊7之間通過卡接的方式連接,卡接的方式可以滿足大部分醫療器械的安裝要求,氣囊7從彎頭連接件6取下后,可以直接更換供醫護人員使用的呼吸面罩,并直接卡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