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超聲波治療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瑞利波的顱內壓無創監測儀頭戴式監測器。
背景技術:
臨床上常用的顱內壓監測法一般都是有創的,比如腦室內插管法、腰椎穿刺法等。有創監測法的缺點是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并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顱內壓無創監測法已經發展成為目前顱內壓監測研究的熱點和發展方向。已有的顱內壓無創監測法大多精度不高,而且不適于移動監測。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瑞利波的顱內壓無創監測儀頭戴式監測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瑞利波的顱內壓無創監測儀頭戴式監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超聲波接收換能器和連接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與超聲波接收換能器的具有韌性的連接帶,超聲波發送換能器通過楔子把縱波轉換為在顱骨中傳播的瑞利波,瑞利波經過楔子轉換為縱波再由超聲波接收換能器接收。
進一步,所述楔子具有一斜面,該斜面與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超聲波接收換能器固定連接;在使用時,所述楔子的底面緊貼于頭部。
進一步,該監測器還包括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將連接帶固定于頭顱上。
進一步,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以及連接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的且具有彈性的頭帶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精度可靠,便于實施,且能夠適于移動監測和事故現場的野外顱內壓便攜式監測。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圖進行說明:
圖1為頭戴式監測器右側剖視圖;
圖2為頭戴式監測器的俯視圖;
圖3為楔子的示意圖;
圖4為頭帶結構示意圖;
其中:1是楔子、2是超聲波發送換能器、3是連接帶、4是超聲波接收換能器、5是顱骨、7是第一固定端、8是第二固定端、9是頭帶結構、11是斜面、12是底面、91是主體、92是墊片、93是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一種基于瑞利波的顱內壓無創監測儀頭戴式監測器,包括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超聲波接收換能器和連接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與超聲波接收換能器的具有韌性的連接帶,超聲波發送換能器通過一個楔子將超聲縱波轉換為在顱骨5中傳播的瑞利波,在接收端(位于顱骨頂部正中位置)同樣通過一個楔子,將瑞利波轉換為超聲縱波,被接收換能器所接收。接收到的超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之后,傳回嵌入式儀器,計算出顱內壓值。
所述楔子具有一45°斜面,該斜面與超聲波發送換能器/超聲波接收換能器固定連接;在使用時,所述楔子的底面緊貼于頭部。
在本實用新型中,監測器還包括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將連接帶固定于頭顱上。
進一步,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固定端7、第二固定端8以及連接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的且具有彈性的頭帶結構9,固定端夾緊于頭部兩側耳朵位置處。
所述頭帶結構包括主體91和墊片92。主體為弧形結構,主體采用軟膠成型,其彈性大大提高,從而使所述頭帶結構達到佩帶舒適的目的。所述墊片膠接于所述主體,所述主體朝向頭部一側凸起且間隔設置的凸塊93,該凸塊具有一定彈性。利用所述凸塊以增加所述頭帶結構與頭部的接觸舒適感。
優選地,所述凸塊關于所述主體的軸向對稱設置,且為空心結構,通過將所述凸塊設置成空心結構以增大彈性,從而改善整個所述頭帶結構對頭部的按壓作用,提高舒適度。更優地,根據所述頭帶結構與所述頭部的佩戴方式,所述凸塊沿中間向兩側依次減小,以使所述頭帶結構與頭部的壓緊力均勻分布,舒適度增強。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