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來講是一種急診科用聽診器。
背景技術:
在醫療器械聽診器是醫師最常用的診斷用具,是醫生的必備工具,心血管方面,可以用來聽心率,心音,血管雜音等,量血壓也得用聽診器;呼吸系統方面,可以用來聽肺的呼吸音,判別肺內病變;也可以用來聽診胎兒的心音等;聽診器是判別心跳血壓等生命體征必備的。
然而,目前的聲學聽診器在去除摩擦噪聲方面存在缺陷,普通聲學聽診器的傳感腔頭在與人體或人體所著衣服接觸發生摩擦時會產生橫向摩擦噪音,與人體內產生的縱向生理音發生混疊,對醫生的診斷產生干擾。
另外,在使用過程中醫生需要聽取人體器官不同頻率的音源,從而綜合分析、診斷病者所患的癥狀,而為了聽取不同頻率音源,對于傳統的聽診器來說,醫生必須反復的旋轉聽頭,在旋轉聽頭的過程中,聽診器會從人體移開,極大影響醫生的聽取和判斷,同時操作非常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生的診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急診科用聽診器,避免衣物摩擦造成干擾;利于疾病的及時判斷。
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急診科用聽診器,包括三通接頭、連接管、用于與患者身體直接接觸的聽診頭、用于插入醫生雙耳內的兩根聽管;所述三通接頭的其中兩個接頭分別與對應一根聽管的下端相連,三通接頭剩余的一個接頭與連接管的上端相連,連接管的下端與聽診頭相連;所述聽診頭包括拾音膜、罩體以及設置于罩體內的本體,其中,本體底面靠近邊沿的位置開設有一個環形槽,本體底面的中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圓錐形的傳感腔,且錐尖朝上,連接管的下端穿過罩體,與本體內的傳感腔連通;環形槽與傳感腔之間設置有環形凸臺,且環形凸臺的凸起面位于本體底面所在平面的上方;所述拾音膜通過卡圈固定于本體底面,且將環形槽和傳感腔覆蓋;所述連接管為雙層管結構,且外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為真空腔。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聽管為雙層管結構,且外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為真空腔。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聽管的上端設置有耳塞,該耳塞的內芯為真空結構,耳塞外包裹有海綿套。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管的外層管與內層管均為波紋管。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拾音膜的邊沿設置有彈性體,所述卡圈將彈性體與本體底面卡緊。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彈性體與拾音膜的連接處,位于環形槽的下方。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罩體的開口邊沿處設置有墊圈。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罩體與本體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cm。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拾音膜的厚度為0.25mm。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三通接頭上設置有計時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中,本體底面靠近邊沿的位置開設有一個環形槽,本體底面的中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圓錐形的傳感腔,且錐尖朝上,連接管的下端穿過罩體,與本體內的傳感腔連通;環形槽與傳感腔之間設置有環形凸臺,且環形凸臺的凸起面位于本體底面所在平面的上方;所述拾音膜通過卡圈固定于本體底面,且將環形槽和傳感腔覆蓋。拾取低頻音時,只需在聽診頭上輕輕施加一個力(一般為1N--3N),使得拾音膜與環形凸臺之間保持一定空隙,從而拾取。拾取高頻音時,只需加大施加在聽診頭上的力(一般為10N--20N),使得拾音膜向內凹陷并抵持于環形凸臺,此時,傳感腔的空間變小,可拾取高頻音。因此,對同一聽診位時,只需通過按壓輕重,即改變拾音膜接觸壓力的大小,實現聽取不同頻率的音源,而無需移離人體,使醫生能更明確的分析對比患者病狀,有利于疾病的及時判斷。
2、本實用新型中,聽診頭包括拾音膜、罩體以及設置于罩體內的本體,連接管的下端穿過罩體,與本體內的傳感腔連通。因此,使用時,罩體能夠將患者衣物與本體隔離,避免衣物摩擦造成干擾。
3、本實用新型中,連接管、聽管均為雙層管結構,且外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為真空腔。該結構不僅避免了內層管與外界的直接接觸,減小了外界的干擾,還由于真空具有隔音、隔熱的功能,真空密閉空腔內的真空狀態可以減小外界的溫度變化對內層管中聲音的干擾,且可以減小外界的其它聲音對內層管中聲音的干擾,從而減小了由聽診頭獲得的原始聲音在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了最終進入醫生耳朵的聲音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便于醫生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作出正確診斷。
4、本實用新型中,聽管的上端設置有耳塞,該耳塞的內芯為真空結構,耳塞外包裹有海綿套。海綿套能夠使得耳塞與外界隔離,而真空結構的耳塞內芯具有隔音、隔熱的功能,真空密閉空腔內的真空狀態可以減小外界的溫度變化對耳塞中聲音的干擾,且可以減小外界的其它聲音對耳塞中聲音的干擾,從而減小了由聽診頭獲得的原始聲音在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了最終進入醫生耳朵的聲音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便于醫生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作出正確診斷。
5、本實用新型中,三通接頭上設置有計時器。醫生可通過觀察計時器掌握測量時間,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急診科用聽診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聽取低頻音時聽診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聽取高頻音時聽診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聽診頭;11-本體;12-傳感腔;13-環形槽;14-環形凸臺;15-拾音膜;16-彈性體;17-卡圈;18-罩體;19-墊圈;
2-連接管;
3-三通接頭;31-計時器;
4-聽管;41-耳塞;
5-真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一種急診科用聽診器,包括三通接頭3、連接管2、用于與患者身體直接接觸的聽診頭1、用于插入醫生雙耳內的兩根聽管4;三通接頭3的其中兩個接頭分別與對應一根聽管4的下端相連,聽管4的上端設置有耳塞41,該耳塞41的內芯為真空結構,耳塞41外包裹有海綿套。海綿套能夠使得耳塞與外界隔離,而真空結構的耳塞41內芯具有隔音、隔熱的功能,真空密閉空腔內的真空狀態可以減小外界的溫度變化對耳塞41中聲音的干擾,且可以減小外界的其它聲音對耳塞41中聲音的干擾,從而減小了由聽診頭1獲得的原始聲音在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了最終進入醫生耳朵的聲音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便于醫生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作出正確診斷。三通接頭3剩余的一個接頭與連接管2的上端相連,連接管2的下端與聽診頭1相連。
參見圖2和圖3所示,聽診頭1包括拾音膜15、罩體18以及設置于罩體18內的本體11,其中,本體11底面靠近邊沿的位置開設有一個環形槽13,本體11底面的中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圓錐形的傳感腔12,且錐尖朝上,連接管2的下端穿過罩體18,與本體11內的傳感腔12連通;因此,使用時,罩體18能夠將患者衣物與本體隔離,避免衣物摩擦造成干擾。環形槽13與傳感腔12之間設置有環形凸臺14,且環形凸臺14的凸起面位于本體11底面所在平面的上方;拾音膜15通過卡圈17固定于本體11底面,且將環形槽13和傳感腔12覆蓋;具體的,拾音膜15的厚度為0.25mm。拾取低頻音時,只需在聽診頭1上輕輕施加一個力(一般為1N--3N),使得拾音膜15與環形凸臺14之間保持一定空隙,從而拾取。拾取高頻音時,只需加大施加在聽診頭1上的力(一般為10N--20N),使得拾音膜15向內凹陷并抵持于環形凸臺14,此時,傳感腔12的空間變小,可拾取高頻音。因此,對同一聽診位時,只需通過按壓輕重,即改變拾音膜15接觸壓力的大小,實現聽取不同頻率的音源,而無需移離人體,使醫生能更明確的分析對比患者病狀,有利于疾病的及時判斷。
連接管2為雙層管結構,且外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為真空腔5。具體的,聽管4同樣為雙層管結構,且外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為真空腔5。該結構不僅避免了內層管與外界的直接接觸,減小了外界的干擾,還由于真空具有隔音、隔熱的功能,真空密閉空腔內的真空狀態可以減小外界的溫度變化對內層管中聲音的干擾,且可以減小外界的其它聲音對內層管中聲音的干擾,從而減小了由聽診頭獲得的原始聲音在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了最終進入醫生耳朵的聲音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便于醫生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作出正確診斷。具體的,連接管2的外層管與內層管均為波紋管。使得連接管2能夠根據環境條件進行伸縮彎折,提高了靈活性。
具體的,拾音膜15的邊沿設置有彈性體16,卡圈17將彈性體16與本體11底面卡緊。彈性體16與拾音膜15的連接處,位于環形槽13的下方。緊壓拾音膜15時,彈性體16發生形變,使得彈性體16與拾音膜15的連接處向內凹陷至環形槽13內。
具體的,罩體18的開口邊沿處設置有墊圈19。該墊圈避免了罩體18直接與人體接觸,提高了患者感受,另外,也使得罩體18相對封閉,提高了隔音效果。具體的,罩體18與本體11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cm,避免了罩體18與本體11直接接觸,進一步提高了隔音效果。
具體的,三通接頭3上設置有計時器31。醫生可通過觀察計時器31掌握測量時間,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本實用新型不僅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實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在其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