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監測分析針;尤其涉及一種動脈留置血氣分析針。
背景技術:
臨床上,動脈穿刺置管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利用動脈留置針穿刺采集動脈血標本、進行動態血氣分析及動脈血壓監測等,有利于術中的動態觀察及積極治療。該項技術主要依靠于操作者長期的操作熟練程度和臨床經驗,而對于經驗不足者來說,操作者在穿刺見到血時,以及壓低針干繼續進針并進一步置入留置針管后,判斷留置針管是否仍在血管內是困難的。
動脈壓力較高,如果穿刺成功后,不能夠及時并位置準確地按壓動脈,易造成動脈血從針管尾端噴出,污染操作區域,甚至造成醫源性疾病的傳播。
首次橈動脈置管失敗時,橈動脈會因為刺激痙攣或局部血腫,需要壓迫五分鐘以上再行穿刺或改穿刺另一只手。如此,影響手術的及時進行,同時給患者帶來更多傷痛。
在文獻CN204072259U中,公開了一種動脈留置血氣分析針,包括組合針和觀察筒。觀察筒外表面標有范圍為0ml~1.0ml,觀察筒內徑為3mm,觀察筒內表面涂有抗凝劑。
在上述文獻中,當拔出觀察筒、針芯到安裝檢測管的期間,外套管將動脈血管與大氣連通。此種情況下,血液會不斷往外流。若是為了防止血液,則需要人為的壓住血管,以防止血液外流。如此操作需要的人手多,同時對操作的及時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在動脈穿刺置管和采血血氣分析的過程中,血液外流、操作人手多、操作不方便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動脈留置血氣分析針,包括套管針、穿刺針和集血針管;所述套管針包括固定連接的套管和套管座,在所述套管座內形成有與套管相通的流液道;所述穿刺針包括針芯和穿刺座,所述針芯的一端與穿刺座連接,另一端沿流液道穿出于套管;所述集血針管包括插接滑動配合的針筒和芯桿,針筒與針芯通過穿刺座連接固定;在所述套管座上設有與流液道相通的支管;在所述支管與所述流液道連通處設有“T”型通路的三通閥芯,通過三通閥芯的轉動來選擇套管與針筒或支管導通;所述針芯穿過三通閥芯的“T”型通路,在所述三通閥芯的底部與套管座之間設有扭簧,所述扭簧的兩端分別與套管座和三通閥芯連接。
進一步,在所述三通閥芯與套管座之間設置有轉動限位結構,所述轉動限位結構包括在套管座上形成的限位塊和在三通閥芯上形成的擋塊,在從套管針內拔出針芯時,扭簧帶動三通閥芯轉動,限位塊與擋塊配合限制三通閥芯轉動角度,使得三通閥芯導通套管與支管。
進一步,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支管連通的導管,導管的另一端用于與監測設備連通。
進一步,還包括帶有兩個連接端的腕帶,與所述套管座連接的腕帶通過兩個連接端固定在手腕上。
進一步,還包括檢測針管,所述檢測針管連接在所述導管上,通過所述檢測針管檢測套管的置管情況。
進一步,在所述套管上設有觀測套管穿刺深度的刻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扭簧的設置,能夠在拔出穿刺針時,三通閥芯自動旋轉來導通通道,如此減少了人力操作轉動三通閥芯的問題,同時結構簡單,方便操作。
2、限位結構能提高三通閥芯的轉動定位精度。
3、在穿刺針拔出的過程中,當遇到動脈血液涌出不暢或停止涌出,就意味著需要調整定位套管位置時??蓪⒋┐提樛说饺ㄩy芯之后,側管通路自然打開,通過檢測針管向套管內注入少許抗凝藥水,旋轉三通閥芯,將穿刺針插入穿出到套管外,調整套管的位置;而當橈動脈置管良好時,同樣在穿刺針退到三通閥芯之后,可做到更快地注入一定量抗凝藥水,及時避免套管和套管座內的動脈血液長時間停留在血管外。
4、套管穿刺的深度,能在穿刺回血過程中,幫助年輕醫師判斷穿刺轉向的位置,從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5、醫務人員在橈動脈穿刺置管成功后,通常需要用多條醫用膠布進行固定,而本實用新型中的腕帶,能在置管成功后,更有效地固定套管。同時避免使用過多或大面積的醫用膠布所帶來的不便。以及消除長時間較大面積黏貼醫用膠帶,對患者手腕處皮膚帶來的不良影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爆炸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三通閥芯處的豎向剖視圖;
圖4為圖3中三通閥芯處的橫向剖視圖;
圖5為限位結構結的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結構示意圖;
圖中:1-套管針、11-套管、12-套管座、13-支管、14-限位塊、15-腕帶、2-穿刺針、21-針芯、22-穿刺座、3-集血針管、31-針筒、32-芯桿、4-三通閥芯、41-手柄、42-擋塊、5-扭簧、6-導管。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動脈血氣分析針,主要包括套管針1、穿刺針2、集血針管3。套管針1包括套管11和套管座12,套管座12固定連接套管11的一端,在套管11和套管座12之間形成有流液道。穿刺針2包括針芯21和穿刺座22,針芯21與固定連接在穿刺座22上。集血針管3上包括針筒31和芯桿32,通過推拉芯桿32來改變針筒31內的體積。穿刺針2通過穿刺座22連接在針筒31上。在穿刺針2位于血管內時,通過推拉芯桿32來采集血液的檢測樣本。
參見圖2,在套管座12上還設有支管13,支管13與流液道相通。在支管13與流液道相通處設有三通閥芯4,三通閥芯4上開設有“T”型通路。在三通閥芯4的底部與套管座12之間設有扭簧5,扭簧5一端與套管座12連接,另一端三通閥芯4連接。通過對三通閥芯4的轉動,來選擇“T”通路中的套管11與支管13或針筒31連通。參見圖2、圖3、圖4,在將三通閥芯4轉動到“T”型通道的直線通道與套管座12的流液道重合的位置時,針芯21穿過“T”型通道的直線通道,延伸至套管11外,可以實施穿刺操作。在針芯21隨集血針管3拔出時,扭簧5帶動三通閥芯4轉動,轉動的三通閥芯4在三通閥芯4和套管座12之間的限位結構作用下,三通閥芯4轉動停止在套管11和支管13導通的位置上。在本實施例中,支管13垂直于流液道,三通閥芯4轉動的角度為90°。當然也可以是其他角度,其角度的轉動與支管13的位置有關。
參見圖5,上述的限位結構,包括三通閥芯4上的擋塊42和套管座12上的限位塊14,擋塊42位于三通閥芯4轉動的徑向上。在三通閥芯4轉動的過征程中,擋塊42與限位塊14配合限制三通閥芯4的轉動。在三通閥芯4上設有手柄41,通過手柄41能在特殊情況下,調節三通閥芯4的導通狀態。
參見圖6,還包括導管6和連接在套管座12上的腕帶15,腕帶15上有兩個連接端,通過腕帶15上的兩個連接端方便的將套管座12固定在手腕上。
在導管6的一端與支管13連接,其另一端與監測設備連通。在導管6上連接與之相通的檢測針管(附圖省略)。
在檢測中,檢測針管內會盛裝有一定體積的抗凝藥水,在穿刺針2拔出后,擴大檢測針管內的體積,若遇到動脈血液涌出不暢或停止涌出,就意味著需要調整定位套管11位置時。隨機減小檢測針管內的容積,向套管11內注入少許抗凝藥水,轉動三通閥芯4,穿刺針2順流液道穿過套管11,以穿刺針2來重新調節套管11位置。若動脈血液涌出通暢,則置管良好,即可通過檢測針管向套管11內注入一定量抗凝藥水,以避免套管11和套管座12內的動脈血液長時間停留在血管外。
為了方便年輕醫生的操作,在套管11上還設有刻度(附圖省略),通過刻度能方便觀測套管11穿刺的深度,幫助年輕醫師判斷穿刺轉向的位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