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牙齒矯治領域,涉及一種附件模板,具體涉及一種酸蝕附件模板。
背景技術:
傳統的牙齒矯治主要是在齒列表面設置托槽和弓絲,起到矯治作用,通過扭轉和推移的方式進行矯治。為了美觀,矯治器由唇側轉移到了舌側,外觀上看不出來,但是這種方法對醫生的要求較高,患者口腔內燉上較大,不僅異物感增強,并且造價較高。隨著技術的進步,隱形矯治越來越被患者接納和使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是一種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作的透明彈性材料活動矯正裝置,它是一序列連續的矯治裝置,通過不斷地小范圍牙齒移動,達到牙齒的矯治目的。該矯治器不僅可以控制矯治力的大小,而且可以控制矯治力作用的時間,不同階段僅某些牙齒可以移動,而另外的牙齒作為支抗,從而完成牙齒的矯正。在隱形矯治領域,使用牙套進行矯治越來越被患者選擇和接受,而隱形矯治中起到輔助牙齒移動和輔助矯治器固位作用的是附件,附件是光固化樹脂制作的,粘貼在牙齒表面的輔助裝置,在正畸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F有技術中附件的粘貼方法為:1)試戴附件模板,檢查邊緣是否密合;2)用37%的磷酸處理相應牙面15秒,沖洗吹干;3)涂抹粘接劑,光固化10秒;4)使用流體樹脂填充模板,也可在附件位置提前刺出小孔,以便多余樹脂在就位后自行流出;5)戴入附件模板,光固化20秒;6)使用小號球鉆對附件邊緣修型拋光;7)最后戴入矯治器,檢查是否密合。但是上述技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缺點,如在進行酸蝕處理時,認為的將磷酸涂抹在牙齒表面,對于涂抹面積較難控制,為了粘貼牢固,往往造成涂抹面積增大的效果,同時在進行樹脂填充的過程中往往也是填充較多的樹脂,而再進行之后的光固化,這樣一來,容易造成附件粘貼過大,在進行后續牙套佩戴過程中,不僅影響矯治效果,還增加了患者佩戴的不適感。
因此,研究一種精準的酸蝕附件模板,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酸蝕附件模板,采用酸蝕模板和附件模板疊加的結構,兩者可拆分并且分別使用,酸蝕模板上設置的孔洞和附件模板上設置的凸起,能夠精準的對附件粘貼位置進行定位。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酸蝕附件模板,包括符合人體齒列形狀的殼體,所述的殼體為多個排列成U型的牙冠套,并且兩個連接的牙冠套的內部之間為聯通的,所述的殼體包括酸蝕模板和套設于其上的附件模板,所述的酸蝕模板牙冠包覆表面還設有孔洞,所述的附件模板上還設有包裹附件的向外凸起,所述的凸起包覆于孔洞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與附件模板接觸的邊緣面為斜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與附件模板之間可拆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限定,所述的孔洞的形狀與凸起映射于牙冠表面的形狀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限定,所述的孔洞的形狀大于凸起映射于牙冠表面的形狀。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與附件模板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的厚度為0.2~0.6cm,所述的附件模板的厚度為0.2~0.6cm。
作為上述限定的進一步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與附件模板疊加的總厚度為0.4~1.2cm。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種限定,所述的酸蝕模板與附件模板的材質為PETG或TPU中的一種。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
本實用新型采用酸蝕模板和附件模板疊加的結構,兩者可拆分并且分別使用,在進行酸蝕步驟時,佩戴酸蝕模板,在酸蝕模板的孔洞中涂抹磷酸進行酸蝕,由于附件模板的凸起與酸蝕模板的孔洞大小對應,因此不會出現酸蝕面積增大的現象,然后再佩戴上填充有樹脂的附件模板,進行光固化,能夠精準的將附件粘貼在需要的位置。酸蝕模板和附件模板的厚度均較薄,在附件粘貼完畢后,可直接將附件模板和酸蝕模板分別取下,摘帶較容易。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牙齒附件的粘貼。
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拆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酸蝕模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附件模板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佩戴酸蝕附件模板的磨牙剖面圖。
圖中:1—酸蝕模板,2—附件模板,3—孔洞,4—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酸蝕附件模板
一種酸蝕附件模板,如圖1所示,包括符合人體齒列形狀的殼體,所述的殼體為多個排列成U型的牙冠套,并且兩個連接的牙冠套的內部之間為聯通的,所述的殼體包括酸蝕模板1和套設于其上的附件模板2,如圖3和4所示,所述的酸蝕模板1牙冠包覆表面還設有孔洞3,所述的附件模板2上還設有包裹附件的向外凸起4,所述的凸起4包覆于孔洞3,孔洞3的形狀與凸起4映射于牙冠表面的形狀相同。
如圖2和5所示,所述的酸蝕模板1與附件模板2接觸的邊緣面為斜面,并且酸蝕模板1與附件模板2之間可拆卸。
所述的酸蝕模板1與附件模板2的厚度相同,其中,酸蝕模板1和附件模板2的厚度分別為0.2cm、0.5cm或0.6cm,兩者疊加的總厚度分別為0.4cm、1.0cm或1.2cm。
所述的酸蝕模板1與附件模板2的材質為PETG或TPU。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使用方法為:
A、試戴酸蝕模板1,檢查邊緣是否密合;
B、用37%的磷酸處理暴露在酸蝕模板外(即為酸蝕模板1上的孔洞3)的牙面15秒,沖洗吹干;
C、在酸蝕模板1的孔洞3內涂抹粘接劑,光固化10秒;
D、使用流體樹脂填充附件模板2;
E、戴入附件模板2,光固化20秒;
F、使用小號球鉆對附件邊緣修型拋光;
G、最后戴入矯治器(該矯治器即為進行矯治用矯治器),檢查是否密合。
采用上述方法,能夠精準的將附件粘貼在制定位置,不會出現酸蝕面積過大或者附件粘貼邊緣不平整的現象。
實施例2 一種酸蝕附件模板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僅在于:所述的孔洞3的形狀大于凸起4映射于牙冠表面的形狀,并且所述的酸蝕模板1與附件模板2的厚度不相同,其中,酸蝕模板1的厚度為0.3cm,附件模板2的厚度為0.4cm,兩者疊加的總厚度為0.7cm。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使用方法相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定,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技術內容作為啟示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構思,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出的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