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穿刺針,尤其是一種筋膜阻滯超聲穿刺針,屬于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筋膜阻滯時,當穿刺針頭部到達筋膜表面后注入局麻藥物即可。但若要在筋膜阻滯后置入導管實施筋膜表面連續局麻,達到術后持續鎮痛目的需在筋膜位置置入導管,通過導管連續泵入局麻藥物。
當前的神經阻滯針表面光滑,當刺入皮膚和皮膚夾角較小時,超聲在針體表面極易散失,在超聲影像中顯影極為模糊,給操作者帶來較大難度,不利于安全操作。同時,穿刺針頭端到達筋膜表面后需及時判斷并注入藥液,判斷方法是注射藥液時筋膜位置呈梭形膨隆。注射藥物時針頭端位置最好與筋膜層走向平行,以便更好的在筋膜表層注入藥物,或在筋膜位置平行置入導管。當前穿刺針很難保證導管能準確置入筋膜間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筋膜阻滯超聲穿刺針,針體表面磨砂處理,便于超聲影像下顯影;穿刺針頭端內腔側方轉向形成針出口,能提高筋膜層注射藥物的成功率,并使注藥導管經穿刺針內腔置入筋膜層的成功率提高。其結構簡單,方便實施,安全可靠。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筋膜阻滯超聲穿刺針,包括硬質的穿刺針和活動埋置在穿刺針內的柔質的注藥導管。所述穿刺針外壁磨砂處理或涂設超聲強回聲材料形成強回聲表面,穿刺針頭端內腔側方轉向形成針出口。所述注藥導管頭端設置硬度大于注藥導管中后段管體的引導頭。所述穿刺針長軸與針出口方向成角為120度-150度。
所述穿刺針表面設置長度刻度。
所述注藥導管引導頭的長度設置為2cm-8cm,在注藥導管引導頭設置若干注藥出口。
所述注藥導管尾端活動設置連接接頭。
所述注藥導管頭段設置長度標記。
所述注藥導管前段涂設醫用親水涂層。
所述穿刺針長軸與針出口方向成角為120度-135度。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針體表面磨砂處理,便于超聲影像下顯影;穿刺針頭端內腔側方轉向形成針出口,能提高筋膜層注射藥物的成功率,并使注藥導管經穿刺針內腔置入筋膜層的成功率提高;內置注藥導管設置硬度較大的頭端,能引導注藥導管順利進入筋膜表層,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方便實施,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穿刺針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注藥導管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連接接頭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穿刺針、11-針出口、12-針內腔、2-注藥導管、21-引導頭、22-注藥出口、23-連接接頭、231-注藥接口、232-微量泵接口及A-成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為了提高筋膜阻滯穿刺針在穿刺針筋膜阻滯的效果,增強經穿刺針內腔注入藥物到達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提高經穿刺針內腔置入注藥導管到達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所述筋膜阻滯超聲穿刺針,包括硬質的穿刺針1和活動埋置在穿刺針1內的柔質的注藥導管2。所述穿刺針1外壁磨砂處理形成強回聲表面,穿刺針1頭端內腔側方轉向形成針出口11。所述注藥導管2頭端設置硬度大于注藥導管2中后段管體的引導頭21。
超聲下穿刺操作中,穿刺針1在超聲影像中顯影的原理是經超聲探頭發射的聲波經針體表面反射后回聲反饋形成。若穿刺針1表面過于光滑,與超聲探頭聲波的夾角過小,大部分聲波經穿刺針1表面折射散失,只有極少回聲能反饋形成影響,造成超聲影響下針體顯影極為模糊,不利于穿刺操作。為了能增強穿刺針的回聲,穿刺針1表面作磨砂處理,即使在針體與超聲聲波方向夾角較小的情況下,磨砂處理的針體表面不光滑,部分超聲波能折射向超聲探頭的方向,能在超聲影響下形成更為清晰的針體影像,能提高穿刺操作的可視性,提高安全性,增加成功率。
當然,也可在穿刺針1涂設超聲強回聲材料,使穿刺針1在超聲下能形成較強的回聲,反饋給超聲探頭內的超聲接收系統,形成較為清晰的超聲影像,利于操作者穿刺時判斷穿刺針1的針尖及針體走向,進而增加操作精確度,降低穿刺風險。
穿刺針1達到筋膜位置后,藥物需注射在筋膜層,側方轉向的針出口11方向正對筋膜層水平方向,藥物更容易向筋膜層位置擴散,在單次筋膜阻滯時能提高阻滯成功率。當需要經穿刺針1的針內腔12向筋膜層置入注藥導管2,以便后期持續筋膜阻滯鎮痛,此時側方轉向的針出口11能導引針內腔12內的注藥導管2出針出口11后走向與筋膜層的走向一致,提高導管置入筋膜層的成功率。注藥導管2頭端設置硬度大于注藥導管2中后段管體的引導頭21,引導頭21的設置能導引注藥導管2的走向,使注藥導管2置入筋膜層時更加容易,減少注藥導管2置入筋膜層失敗幾率。
所述穿刺針1表面設置長度刻度,穿刺時操作者能明確穿刺進入人體組織的深度,避免超聲顯影模糊時穿刺過深,減少穿刺風險,提高穿刺安全性。
所述注藥導管2引導頭21的長度設置為2cm-8cm,在注藥導管2引導頭21設置若干注藥出口22。注藥導管2置入筋膜層的深度優選2cm-8cm,故硬度較大的引導頭21的長度優選設置為2cm-8cm,設置為5cm最佳。在引導頭21設置若干注藥出口22便于經注藥導管2注入藥物時藥物經注藥出口22擴散,與此對應,若干注藥出口22優選均勻分散在注藥導管2的引導頭21表面,使藥物經注藥出口22分布均勻,提高后期鎮痛效果。
為了減少注藥導管2置入筋膜縫隙的阻力,降低置管難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以在注藥導管2頭端表面涂設親水涂層,利用親水材料的超滑特性,降低置管時導管和人體組織的摩擦力,降低風險。
如圖4所示,所述注藥導管2尾端活動設置連接接頭23。連接接頭23的一側為與注藥導管2內腔匹配的注藥接口231,另一端為與微量注射泵接口匹配的微量泵接口232,經連接接頭23的過渡,注藥導管2能完美的與微量泵連接,實施后期連續鎮痛。
所述注藥導管2頭段設置長度標記,注藥導管2頭段設置長度標記能幫助操作者判斷注藥導管2經穿刺針1置入筋膜層腔隙內的深度,有效提高置管安全性。
如圖2所示,所述所述穿刺針1長軸與針出口11方向成角A為135度-120度。成角越小,所述注藥導管2經穿刺針1出針出口11變形要求越小,注藥導管2經穿刺針1內腔置管時所受張力越小,置管操作越容易;成角越大,注藥導管2經穿刺針1內腔置管時所受張力越大,置管操作越困難。
所述穿刺針1穿刺時長軸極少與筋膜層平行,一般來說,穿刺時,穿刺針1長軸與筋膜層成角大于120度,穿刺針1長軸與針出口11方向成角A為120度-150度能滿足臨床置管需求。
總之,本實用新型在筋膜阻滯患者中使用,能提高筋膜阻滯穿刺針實施筋膜阻滯的效果,增強經穿刺針內腔注入藥物到達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提高經穿刺針內腔置入注藥導管到達筋膜表面的成功率,結構簡單,方便實施,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