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是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治愈率高等優點的微創外科發展迅速,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外科的代表,涉及許多病種和手術,在外科手術領域被廣泛應用。
腹腔鏡手術過程如下:
施全身麻醉一一行微創戳口一一人工氣腹置腹腔鏡觀察一一手術組協作完成相關臟器切除一一電凝創面止血,沖洗創面觀察(必要時置引流管)一一通過小戳口取出切除病灶及結石一一切口深部組織縫合表皮粘貼手術完畢。
在縫合過程中由于開口較小,需要借助醫療器械來進行縫合,現在市場上微創筋膜閉合器往往在穿刺針上沒有限位安全裝置,容易對病人造成內臟穿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是由半月型手柄、外殼、帶加強筋連接桿、近端翼、穿刺針、定位固定圈組成;所述半月型手柄中間設有中間推拉孔;帶加強筋連接桿安裝在半月型手柄底部中間位置,帶加強筋連接桿內部設有連接桿,耐用,提高安全指數;所述近端翼是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及硅膠塊組成,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固定安裝在帶加強筋連接桿的底部,在左近端翼靠近左端位置設有凹槽,在右近端翼靠近右端位置設有凸塊,穿刺針是由穿刺手柄、穿刺針尖,U形槽、安全限位臺組成,其中穿刺手柄設置在穿刺針的最頂部,在穿刺手柄底部設有安全限位臺,穿刺針尖設置在穿刺針的最低端,在靠近穿刺針尖處設有U形槽。定位固定圈裝在外殼上,定位固定圈可以是圓形圈,也可以是其他形狀如正方形圈,長方形圈、橢圓形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帶加強筋連接桿底部設有圓形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殼是由左外殼和右外殼組成,左外殼和右外殼的底部設有通孔,頂部的內側壁上設有卡扣,安裝時,頂部通過卡扣直接扣合,底部通過螺栓固定在帶加強筋連接桿的底部;在左外殼和右外殼閉合處設有穿刺針的導向通道。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近端翼是通過螺栓固定在帶加強筋連接桿底部,在近端翼設有凹凸鎖緊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半月型手柄、外殼、帶加強筋連接桿和近端翼均是由醫用工程塑料一體注塑制造而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定位固定圈裝在外殼上,定位固定圈可以是圓形圈,也可以是其他形狀如正方形圈,長方形圈、橢圓形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穿刺針的頂部安裝安全限位臺,可以有效的防止穿線針使用過程中,過頭穿傷體內臟器(胃,腸,肺部等人體器官),造成傷害,提高安全指數,并且在半月型手柄,中間設有中間推拉孔,適應不同人群,還在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設計精準對位凸凹結構,使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帶縫合線時,不偏差,不錯位,進出穿刺孔時不會造成二次傷害;還在設計定位固定圈,定好微創筋膜閉合器位置,確保微創筋膜閉合器在手術過程中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臨床使用,節約手術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微創筋膜閉合器,是由半月型手柄1、外殼2、帶加強筋連接桿3、近端翼4、穿刺針5、定位固定圈6組成;所述半月型手柄1中間設有中間推拉孔,使用過程中,可以適用不同人群,人手大,手指粗,可以使用外部;手指細,可使用中間推拉孔,方便臨床使用,節約手術時間;帶加強筋連接桿3安裝在半月型手柄1底部中間位置,帶加強筋連接桿3內部設有連接桿,帶加強筋連接桿3可以增強連桿強度,耐用,提高安全指數;所述近端翼4是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及硅膠塊4.3組成,左近端翼和右近端翼固定安裝在帶加強筋連接桿3的底部,在左近端翼靠近左端位置設有凹槽4.1,在右近端翼靠近右端位置設有凸塊4.2,可以精確固定穿刺針5,穿刺針5是由穿刺手柄、穿刺針尖,U形槽、安全限位臺組成,其中穿刺手柄設置在穿刺針5的最頂部,在穿刺手柄底部設有安全限位臺塊,防止穿線針,使用過程中,過頭穿傷體內臟器(胃,腸,肺部等人體器官),造成傷害,提高安全指數,穿刺針尖設置在穿刺針5的最低端,在靠近穿刺針尖處設有U形槽,用于勾拉縫合線;外殼上裝有定位固定圈6,定好微創筋膜閉合器位置,確保微創筋膜閉合器在手術過程中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臨床使用,節約手術時間。
所述帶加強筋連接桿3底部設有圓形通孔,用于安裝螺栓。
所述外殼2是由左外殼和右外殼組成,左外殼和右外殼的底部設有通孔,頂部的內側壁上設有卡扣,安裝時,頂部通過卡扣直接扣合,底部通過螺栓固定在帶加強筋連接桿3的底部,安裝方便,結構牢固;在左外殼和右外殼閉合處設有穿刺針的導向通道。
所述近端翼4是通過螺栓固定在帶加強筋連接桿3底部,在近端翼4設有凹凸鎖緊機構,可以通過半月型手柄1操作凹凸鎖緊機構的開閉。
所述半月型手柄1、外殼2、帶加強筋連接桿3和近端翼4均是由醫用工程塑料一體注塑制造而成,制造比較方便便捷,且造價低。
使用步驟說明
1.從包裝盒里取出微創筋膜閉合器械;取下穿刺針的頂部保護裝置;
2.移至切口部位;
3.確保微創筋膜閉合器械的近端翼4關閉(與器械的軸對齊,使成一條直線)手柄處于保護位置;將微創筋膜閉合器放入切口部位。
4.避免傷害底層組織和結構;
5.掌握外殼,手指控制和旋轉半月型手柄解鎖,然后拉上半月型手柄打開器械近端翼4;下一步,向左旋轉半月型手柄,鎖定,確保近端翼4處于開啟位置;
6.仔細牽引半月型手柄,使器械垂直于切口的方向,并推動定位固定圈,定好位置;
7.牽引縫合線的一端穿過U形卡口;縫合線穿過齒形卡口預留大約3cm;
8.保持器械固定,將穿刺針置入器械的導向通道中;將穿刺針通過控制墊直至穿刺針上黑色三角前端安全限位臺到達器械底座;
9.縫合線穿過組織中,從器械中抽回穿刺針;
10.在器械另一邊重復上一過程,縫合線的另一端穿過U形卡口,預留大約3cm,將穿刺縫合針置入器械的導向通道中。將穿刺縫合針通過控制墊直至穿刺針上黑色三角前端安全限位臺到達器械底座;
11.縫合線穿過組織中,從器械中抽回穿刺縫合針;
12.輕輕的從導向通道中將穿刺針拉出;
13.旋轉半月型手柄至解鎖位置,然后旋轉并按下半月型手柄,直到器械左右近端翼處于關閉位置;
14.確保器械近端翼4處于關閉位置,旋轉手柄環至鎖定狀態然后從傷口中移出器械;
15.用標準技術將縫合線打結好并去除多余的縫合線。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