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祖國醫學認為風濕病,是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濕寒留于經絡,使之閉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臨床癥狀多以氣血瘀滯,肌體關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為主。現代醫學稱之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腰椎間盤突出”或“強直性脊柱炎”等類疾病。臨床的病因病機極為復雜,容易反復發作。中醫認為該病的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筋脈關節失養所致;目前西醫治療該病頗為棘手,一般采用大劑量服用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它的缺陷是:治療時間短則效果不明細,而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又會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高血壓、心動過速、肥胖或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采用針灸、推拿、按摩也只能短時間緩解疼痛,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治療風濕病藥物的副作用大,用藥時間長,療效不理想等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及其制備方法,用以減輕風濕病患者的不良反應,增強治療效果,解除患者的痛苦。
為實現其目的,本發明人運用祖國中醫學理論,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最后終于總結出這種用于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及其制備方法。所述治療用于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包括藥膏和基質,其中所述藥膏由以下的中藥原料組成:獨活,寄生,威靈仙,三七,牛膝,續斷,杜仲;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
為了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藥膏還有以下的中藥原料:當歸,熟地,木瓜,麻黃,桂枝,防風,木香和香附,
為了獲得更好的療效,本藥膏還可加入以下的中藥原料:川穹,元胡,五靈脂,尋骨風和雞血藤;
其中選擇:擇獨活是因它性味辛、苦、微溫,歸肝、腎和膀胱經,有祛風勝濕、蠲痹止痛的功能,用來治療風寒骨痛,關節濕氣,腰膝酸痛,
其中選擇寄生是因為它:性味辛平,歸肝腎經,有強筋骨、祛風濕、補肝腎的功能,
選擇威靈仙是因為它:性味辛溫、咸,歸十二經,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能,
選擇三七是因為它:微苦而辛溫,歸肝心經,有散瘀、止血、消腫和鎮痛的功能,
選擇牛膝是因為它:性味苦平,歸肝、腎經,有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的功能,
選擇杜仲是因為它:性味甘、微辛溫,歸肝腎經,有補肝腎、強筋骨,有治療腎虛腰痛、腰膝無力和祛風寒濕痹的功能;
選擇續斷是因為它:苦、微溫,歸肝腎經,有補肝腎、續筋骨,利腰膝、通血脈的功能,
上述諸藥合用是為了使各藥的功效產生協同作用,達到補肝益腎,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和軟化骨刺的功效,實現有效治療風濕病的目的;
本發明各藥物的用量也是經過發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所選中藥原料在下述重量范圍內都具有較好的療效:獨活10-20g, 寄生12-15g,威靈仙10-15g,三七10-15 g,牛膝,10-15 g,續斷10-12 g ,杜仲10-15g;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適量;
為了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藥膏還有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當歸10-12 g,熟地10-12 g,木瓜10-12 g,麻黃10-12 g,桂枝10-12 g,防風10-12 g,木香10-12 g和香附10-12 g;
為了獲得更好的療效,本藥膏還可加入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川穹10-12 g,元胡10-12 g,五靈脂10-12 g,尋骨風10-12 g和雞血藤10-12 g。
所述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備料:按所述重量配比備齊如下中藥原料和基質,所述中藥原料為:獨活,寄生,威靈仙,三七,牛膝,續斷,杜仲;以及當歸,熟地,木瓜,麻黃,桂枝,防風,木香和香附;還有川穹,元胡,五靈脂,尋骨風和雞血藤;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
2.粉碎:將所備的中藥原料置于粉碎機內,分別進行粉碎并過80目篩,制成中藥粉末,待用;
3.煎熬膏藥:在有火爐的鐵鍋內,按中藥材原料比桐油等于3比4的重量比,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桐油,用文火加熱,同時用木棍攪拌,加熱30分鐘,待用木棍挑著桐油滴在盆中的請水中,滴水成珠時將油鍋端下,按每斤桐油0.3斤廣丹的比例,將廣丹放入熱桐油中,同時用木棍攪拌,待攪拌均勻后,再將桐油鍋放在火爐上,用慢火加熱,同時用木棍攪拌,煎煮3-3.5小時,當用木棍將桐油滴入清水并沉入的盆底時,把步驟2制備好的中藥粉末倒入熱桐油中,繼續加熱并用木棍繼續攪拌,待到將藥液滴在厚紙的正面,紙的反面不出現濕印時即成為合格熱油膏;
4.制成膏藥:將步驟3制成的合格熱油膏,用木棒沾上熱油膏,攤放在事先準備好的膠布的膠面上,冷卻后在膏藥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即為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成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有如下特點和進步:
1.由于本發明采用了中藥獨活,寄生,威靈仙,三七,牛膝,續斷,杜仲,諸藥合用有補益肝腎,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強壯筋骨之功效,因此它的治療效果好,總有效率90%以上;
2.經過臨床實踐證明,該藥不但治療效果好,無毒副作用,不會增加身體其他部位的不適感,而且成本低,價格相對便宜;
3.由于本發明采用地道的純中藥材,且制作方法簡單,便于推廣普及。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下面通過本發明所述膏藥治療風濕病的臨床觀察,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治療效果:
一.一般資料:臨床共收治60例風濕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30-40歲5例,41-50歲10例,51-60歲15例,61歲以上的30例;風濕性關節炎1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4例,強直性脊柱炎11例,頸腰椎間盤突出23例;
二.收治標準:通過患者自述,醫生觀察、通過透視、照片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或頸腰椎間盤突出疾病者;
三.治療方法:將本膏藥烤熱后,外貼在疼痛部位的皮膚上,每天一張,七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須用5-10個療程;
四.本發明的療效評定標準:本組療效判斷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痹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①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肌體功能恢復正常,各種理化檢查指標正常;
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除或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除,肌體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患者可恢復正常工作或參加勞動,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③好轉:主要癥狀基本消除,肌體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疼痛有所減輕,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有一定恢復;
④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好轉;
五.治療效果:經臨床治療60例風濕病患者,經5-10個療程的治療,結果治愈6例,占10%,顯效20例,占33.3%,好轉30例,占50%,無效4例占6.7%,總有效率93,3%;
六.下面介紹兩個典型病例:患者1,陳某,男,53歲,2011年4月6日就診。該患者四肢關節疼痛8年,每遇風寒則劇,經社區衛生服務站給予抗風濕止痛治療,癥狀稍有好轉,但停藥后癥狀如前,后來我處治療。血液檢查:ERS63/h,ASO(+),癥狀以肢體關節酸楚,西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行(風)兼寒型,不住院在家用本發明所述膏藥治療35天后,上述癥狀大減,遇風寒陰雨天氣,疼痛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治療15天后,上述癥狀漸愈,之后隨訪1年未發;
患者2,張某,女,50歲,2012年11月8日就診。自述四肢關節酸痛5年,近2年內癥狀逐漸加重,經當地衛生院給予抗風濕、消炎、止痛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但過3天后癥狀如前,以兩膝關節為甚,肌體關節屈伸不利,時有麻木感,血液檢查:ERS30/h,ASO(+),癥屬中醫痹癥范疇,當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在家用本發明膏藥治療35天后,上述癥狀大減,遇風寒陰雨天氣,疼痛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治療25天后,上述癥狀漸愈,之后隨訪1年未發。
實施例2,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介紹本發明所述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的制備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
1.備料:按所述重量配比備齊如下中藥:獨活10g, 寄生12g,威靈仙10g,三七10 g,牛膝,10 g,續斷10 g ,杜仲10g;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適量,其中膠布的尺寸為10cmc長,10cmc寬的醫用膠布;
2. 粉碎:將所備的中藥原料置于粉碎機內,分別進行粉碎并過80目篩,制成中藥粉末,待用;
3、煎熬膏藥:在有火爐的鐵鍋內,按中藥材原料比桐油等于3比4的重量比,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桐油,用文火加熱,同時用木棍攪拌,加熱30分鐘,待用木棍挑著桐油滴在盆中的請水中,滴水成珠時將油鍋端下,按每斤桐油0.3斤廣丹的比例,將廣丹放入熱桐油中,同時用木棍攪拌,待攪拌均勻后,再將桐油鍋放在火爐上,用慢火加熱,同時用木棍攪拌,煎煮3小時,當用木棍將桐油滴入清水并沉入的盆底時,把步驟2制備好的中藥粉末倒入熱桐油中,繼續加熱并用木棍繼續攪拌,待到將藥液滴在厚紙的正面,紙的反面不出現濕印時即成為合格熱油膏;
4、制成膏藥:將步驟3制成的合格熱油膏,用木棒沾上熱油膏,攤放在事先準備好的膠布的膠面上,冷卻后在膏藥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即為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成品。
實施例:3:本發明所述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的制備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
1.備料:按所述重量配比備齊如下中藥:獨活20g,寄生15g,威靈仙15g,三七15g,牛膝,15 g,續斷12 g ,杜仲15g,當歸10g,熟地10 g,木瓜10 g,麻黃10g,桂枝10 g,防風10g,木香10g和香附10g;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適量;
2.其它步驟同實施例2。
實施例4:本發明所述治療風濕病的外用膏藥的制備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
1.備料:按所述重量配比備齊如下中藥:獨活15g, 寄生13g,威靈仙13g,三七13 g,牛膝,153g,續斷12 g ,杜仲12g,當歸12 g,熟地12 g,木瓜12 g,麻黃12 g,桂枝12 g,防風12 g,木香12 g和香附12 g;川穹10g,元胡10g,五靈脂10g,尋骨風12 g和雞血藤12 g。所述基質為廣丹、桐油和膠布適量;
其它步驟同實施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