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能固定于背部并能彎曲伸縮的督灸姜泥框。
背景技術:
督灸又稱長蛇灸,是一種在督脈上施以隔藥或隔姜或隔蒜灸的療法,是在中醫古老的療法“鋪灸”的基礎上經過改良而來的,其作用原理為:一方面因為自動發熱為人體提供了能量,從而激活免疫因素,增強了治病的白細胞的數量,增強了中性粒細胞和巨細胞的吞噬活性,并使其吞噬功能增強;另一方面,熱療使背部的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藥物快速滲透到皮下,并循經絡快速產生治療作用,利用最短的路徑,直達病變部位,不經過無關臟器,從而不對無關臟器產生任何毒副作用。在婦產科用于治療婦女的婦科炎癥、痛經、宮寒型不孕等,也用于緩解婦女因風寒、邪濕所致的頸、肩、腰、腿等關節的疼痛。其治療方法:令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取督其治療方法:令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取督脈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規消毒后在治療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治療部位上撒上督灸粉,之后在其上覆蓋桑皮紙,然后再在桑皮紙上鋪生姜泥如梯狀,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艾柱,然后點燃,連續灸治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用濕熱毛巾把治療部位擦干凈。
專利申請號為201010246187.5、發明名稱為“片段式督灸盒”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片段式督灸盒,適于腰部和背部施灸。由盒蓋、燃艾槽、矩形框架上、中、下三部分組成,矩形框架底邊設置為弧形,與腰部弧形相合;燃艾槽設置燃艾槽外檐和防灰網;盒蓋設置半圓形出氣管以及控制艾條燃燒程度的半圓形封堵蓋。該專利既能使用艾炷也能使用艾條段進行施灸;矩形框架內能放置姜末、蒜泥、附子餅等不同藥物進行隔藥灸,也能直接放置艾炷或艾條段進行溫和灸;弧形底矩形框架適于腰部施灸,平底矩形框架適于背部施灸。但此項發明的三部分內部由不銹鋼網組成,此結構無伸縮性及柔韌性,即不適應于高矮不同的病人,也不適合于脊柱變型的類風濕病人;由于沒有固定裝置更不適應愛動的兒童,此督灸盒也不能對即窄,又圓的頸部進行施灸。督灸的總治療時間大約需要1.5-2小時在灸療的過程中病人很難堅持一動不動。
專利號為 201010607564.3、發明名稱為“督灸治療床”的專利,主要由貯藥槽、L 形側門、方形盒、燃艾管四部分組成,貯藥槽設置為長方形,位于治療床面前部中央;L形側門設置側門把手、燃艾管,L 形側門位于方形盒內;燃艾管設置在 L 形側門的底面;方形盒設置進氣孔、出氣管,方形盒位于貯藥槽的正下方;蓋板設置為長方形,位于貯藥槽的上方。此督灸治療床不適用于由于背部疼痛、脊柱變形的類風濕性不能平臥的病人。
專利申請號為 201410234844.2、發明名稱為“一種用于督灸或雷火灸的灸療儀”的專利,包括灸療儀機殼和貼片,灸療儀機殼為上小下大開口的環形,所述的機殼的上開口設有出氣裝置,所述的出氣裝置下方懸掛有圓柱網狀容器,機殼下部側壁上設有進氣裝置;貼片為方形,貼片上方設有與機殼下開口相匹配的環形雙面膠圈。但此項發明的大小不能改變,不適合于身體高矮形狀不同的病人,不適合于對整個人的督脈進行灸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固定于背部并能彎曲伸縮的督灸姜泥框,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能固定于背部并能彎曲伸縮的督灸姜泥框,其特征是:包括矩形框和固定裝置;所述的矩形框由頸盒片、尾盒片、內連接片(多片)、外連接片(多片)組成;所述的頸盒片由連為一體的頭側壁和頸側壁組成,頭側壁下部設有拱形卡口,頸側壁的下部設有弧形坡;頸盒片、尾盒片、外連接片與內連接片相重疊的角皆為弧形角;頸盒片、尾盒片的側壁上,外連接片的左右兩側設有穿接窗,穿接窗的下壁設有防滑紋;內連接片的左右兩側設有穿接孔,螺管通過穿接孔和穿接窗將頸盒片、尾盒片、內、外連接片穿結在一起;在矩形框總長度的三分點上設有橫桿穿孔,橫桿穿孔內穿有橫桿,橫桿為實心不銹鋼桿,螺管、橫桿的兩端上套有螺母;所述的固定裝置由固定絲、護翼組成;所述的固定絲為耐高溫的不銹鋼絲;所述的護翼為對稱的兩片,一片護翼與固定絲連為一體,另一片上開有固絲孔,固定絲穿接在固絲孔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第一,本發明能根據身體的曲度進行調整;第二,本發明能給予頸部疾病的患者很好的治療;第三,本發明能根據不同身高的患者進行長度的調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上面觀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底面觀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去掉固定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斜側視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頸盒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尾盒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外連接片的側視圖。
圖8為本發明中外連接片另一視覺的側視圖。
圖9為本發明中內連接片的側視圖。
圖10為本發明中內連接片另一視覺的側圖。
圖11為本發明中固定絲與護翼連接在一起的府視圖。
圖12為本發明中螺母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中螺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頭側壁;2.拱形卡口;3.頸側壁;4.外連接片;5.內連接片;6.尾盒片;7.螺管;8.穿接窗;9.防滑紋;10.橫桿;11. 弧形角;12.穿接孔;13.弧形坡;14.護翼;15.螺母;16.固定絲;17.固絲孔;18.橫桿穿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為一種能固定于背部并能彎曲伸縮的督灸姜泥框,由耐高溫的PVC塑料造成,如圖1~4所示, 包括矩形框和固定裝置;所述的矩形框由頸盒片、尾盒片6、外連接片4(多片)、內連接片5(多片)組成。
如圖1~10所示, 所述的頸盒片由連為一體的頭側壁1和頸側壁3組成,頭側壁1的底部設有與患者的頸部形狀相適應的拱形卡口2,頸側壁的下部設有與人的肩部形狀相適應的弧形坡13,當患者俯臥于床上進行督灸治療時,拱形卡口2、頸側壁3能共同將患者的頸部固定住,能有效防止患者頸部不慎轉動,導致姜泥污染床鋪或點著的艾絨落到患者的皮膚上燙傷患者,能保證將姜泥鋪設到整個頸部,能讓頸部疾病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頸盒片、尾盒片6、外連接片4(多片)與內連接片5(多片)相重疊的角皆為弧形角11,弧形角11的設計能讓督灸盒根據患者身體的曲度發生彎曲時,督灸盒的下邊緣形成與身體相貼合的弧線,使姜泥不容易漏出來;頸盒片、尾盒片6的側壁上,外連接片4的左右兩側設有穿接窗8,穿接窗8的設計能根據患者的不同身高,調整督灸姜泥框的長度,穿接窗8的下壁設有防滑紋9,防滑紋9的設計能有效防止螺管7在穿接窗8內隨意滑動,導致調節好的督灸姜泥框的長度發生改變;內連接片5的左右兩側設有穿接孔12,螺管7通過穿接孔12和穿接窗8將頸盒片、尾盒片6、內連接片5、外連接片4穿結在一起;螺管7的兩端上套有螺母15;在矩形框的三分點處設有橫桿穿孔18,安有橫桿10,橫桿10為實心不銹鋼桿,兩端套有螺母15;用于對矩形框的加固,防止矩形框變形。
如圖1~2,圖4,圖11~13所示, 固定裝置由護翼14、固定絲16組成;螺管7(多個)內穿有固定絲16,固定絲16為不銹鋼、耐高溫的鋼絲,護翼14的內面為雙面膠固定區。護翼14為對稱的兩片,一側護翼14與固定絲16融為一體,另一側上開有固絲孔17,固定絲能穿接在固絲孔17內,也能從固絲孔17內取下。固定裝置通過固定絲16穿過螺管7穿接在矩形框上,然后將雙面膠粘附帶一面的隔離紙取下貼到護翼14上,將另一面的隔離紙揭掉貼于患者的背部。固定絲16穿過螺管7對矩形框進行固定的設計,能讓整個矩形框都能與患者的背部密切接觸;將固定絲16設計為能從固絲孔17內取下,然后從矩形框上取下的目的是:便于對護翼14的消毒、清洗。
本發明的使用方法:
a.在為患者進行治療時,令患者裸背俯臥于治療床上;
b.取督脈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規消毒后在治療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治療部位上撒上督灸粉,鋪上桑皮紙;
c.在桑皮紙上放好能固定于背部并能彎曲伸縮的督灸姜泥框,并根據患者的身高及后背的彎曲度對姜泥框進行調整;使姜泥框緊密的貼附在患者的背部;
d.在護翼的內面貼好雙面膠,并將雙面膠另一面的隔離紙揭掉貼敷于患者的背部,固定好姜泥框;
e.將姜泥裝入督灸姜泥框內壓平,且在姜泥的中部,沿脊柱壓制出一條便于放置艾柱的溝槽;
f.在溝槽內放置好點好的艾柱,在督灸盒的上方罩上與督灸姜泥框相匹配的排煙罩(醫院已有技術),將能伸縮的排煙筒(醫院已有技術)的吸煙口置于排煙罩排煙口的上方,對患者進行灸療;
g.對患者進行灸療結束后,揭開護翼,拿掉督灸姜泥框,清除掉姜泥,為患者用濕熱毛巾把治療部位擦干凈,為患者取舒適體位,防寒保暖;
h.將督灸姜泥框清洗干凈、消毒后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