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奶瓶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進氣奶瓶。
背景技術:
在嬰兒吸吮奶瓶時間久沒及時換氣時和吸吮速度過快時,會出現奶嘴變形的情況,導致嬰兒無法再吸入液體。現有奶瓶設計是在奶嘴底部設置有進氣孔,由于要保證奶嘴的密封性,進氣孔徑的設置通常比較小。由于進氣孔半徑較小,在嬰兒持續吸吮情況下,奶瓶內的氣體越來越少,造成奶瓶內外的壓差逐漸增大,使得奶嘴更容易被吸癟,當瓶內企業較低時,空氣通過奶嘴底部的進氣孔進入,通過奶瓶內的液體向瓶底空間釋放,一般會產生很多的連續氣泡。一部分氣泡進入瓶內部無奶液的空間,一部分溶解到液體中,被嬰兒吃進腹內。
由于嬰兒調節橫膈膜的植物神經發育尚未完善,當嬰兒吸吮入含氣泡的液體后會出現打嗝現象,臨床統計而言,嬰兒吃進空氣,會造成腹脹、腹痛等情況,這也是嬰兒吃完奶必須要“拍嗝”的原因所在。
同時從營養學上而言,奶液一般為36度至38度之間,屬高溫狀態,奶液中溶解氧越多或經過氣泡越多,時間越長,對于配方奶粉中的營養物質被氧化的程度越高,營養成分流失的越多,所以降低奶液中的溶解氧,是提高嬰兒攝入營養的重要技術之一。
現有奶瓶的奶嘴都設置在奶瓶瓶身上部的中軸線上,奶嘴相對比瓶身而言,一般都要比奶瓶的瓶身要細,所以瓶口部分必然要收縮變細,所以,在正常喂奶的情況下,瓶身要與嬰兒嘴部要垂直,才能保證奶液灌滿奶嘴,但要保證奶嘴中灌滿奶液,孩子不空吸,孩子一般至少要仰躺45°以上,喂到最后,孩子甚至需要平躺,而實際上,一般要保證孩子不被嗆到,最佳喂奶方式則要求孩子不能平躺,所以奶瓶的這種結構,就容易造成空吸,產生吸入空氣,造成打嗝、脹氣等現象,奶瓶的這種常規結構也是造成吸入空氣的原因之一。
因此,希望有一種進氣奶瓶可以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進氣奶瓶,其目的是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有利于解決奶瓶進氣孔過小導致奶瓶內的液體中產生氣泡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奶瓶,其包括一瓶身、一瓶口、一瓶蓋和一奶嘴構成,瓶身為柱形或橢方柱形,瓶口設置在瓶身上部,奶嘴設置在瓶蓋上,瓶蓋與瓶口通過螺紋緊密結合,構成該奶瓶,所述瓶身上另設置一個或多于一個副瓶口和與該副瓶口的配合的副瓶蓋。
本案中的進氣奶瓶,其副瓶蓋上設置有單向進氣孔。
本案中的進氣奶瓶,其副瓶蓋內還配置有進氣單向閥。
本案優選方案為瓶身為橢方形,瓶口設置在橢方向瓶身長軸的一側,副瓶口設置在該橢方向瓶身長軸的另一側。
本案優選方案為瓶口內壁最下緣與瓶身內壁最上緣銜接處所構成的點與瓶身的柱狀瓶壁在同一直線上。
本案優選方案為瓶口內壁最下緣與瓶身內壁最上緣銜接處為過渡圓弧形。
本案優選方案為瓶口的中心線與瓶身的中心線夾角呈小于90°仰角。
本案優選方案為副瓶口設置在瓶口的對側,所述副瓶口的中心線與瓶身的中心線夾角呈小于90°仰角。
本案優選方案為進氣單向閥為鴨嘴閥、彈簧單向閥、膜片單向閥或醫用輸液單向閥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案優選方案為單向閥為軟體材料鴨嘴閥,該鴨嘴閥設置在副瓶蓋的內側,通過副瓶蓋與副瓶口的螺紋擠壓鴨嘴閥凸緣密封。
本發明公開的進氣奶瓶通過使用單向閥極大地降低了奶瓶內液體產生氣泡的可能性,有效的防止了嬰兒在吸吮過程中出現打嗝的現象,提高了嬰兒的進食速度。
本案中,為方便說明本案奶瓶的具體技術效果,結合本案具體實施方式予以明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案發明提供的進氣奶瓶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案發明提供的進氣奶瓶圖1的瓶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
本發明提供一種奶瓶,如圖1所示,其包括一瓶身1、一瓶口2、一瓶蓋3和一奶嘴4構成,瓶身1為橢方柱形,瓶口2設置在瓶身1上部,奶嘴4設置在瓶蓋3上,瓶蓋3與瓶口2通過螺紋緊密結合,所述瓶身1上還另外設置一個副瓶口5,一副瓶蓋6配合該副瓶口5,可以通過螺紋,二者配合連接,構成該奶瓶。
本案中,副瓶口可以設置為1個,也可以設置為多個,可以根據所需要的功能對應設置具備測溫、攪拌、加熱及冷卻功能的副瓶口,每項功能的實現方案均采用常規技術方案和元器件和連接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按已有技術方案即可完成,本案不做詳細描述。附圖中其他副瓶口雖然未予以標識,但可以通過本案描述予以明確。
本案中,該副瓶蓋6上設置有進氣孔61,也可以直接設置成單向進氣孔;本案中提供了一個與該副瓶蓋相配合的進氣單向閥7,設置在該副瓶蓋內,該單向進氣閥可以采用鴨嘴閥、彈簧單向閥、膜片單向閥或醫用輸液單向閥中的一種或幾種結合,本案具體實施可為鴨嘴閥,鴨嘴閥采用與奶嘴同一等級的硅膠材料制作,其類似奶嘴的外凸緣夾在副瓶口和副瓶蓋之間,既可以滿足副瓶口的密封,同時進氣的鴨嘴閥也是常見的單向閥的一種。
本案瓶身設置為橢方形,即橢圓與方形的結合體,具體可見圖2示意,之所以設計成這種形狀,具體因為,經過計算可以得知,相同表面積的情況下,現有的圓柱形奶瓶所能盛裝奶的體積要小于本案奶瓶所能盛裝奶的體積,尤其新生兒及月齡小的嬰兒,由于其吸吮和吞咽能力不完善,一般建議在5—10分鐘內喝完瓶中的奶,尤其在冬季,屋內溫差較大,待5—10分鐘時,瓶中的奶已經降溫許多,實際上嬰兒喝的已經是涼奶,造成腹痛,甚至腹瀉生病,所以減少奶瓶的換熱面積,是有效保持奶液溫度的重要手段;所以本案設計成如圖2所示的形狀,確有其實際效果;本案瓶口設置在橢方向瓶身長軸的一側,副瓶口設置在該橢方向瓶身長軸的另一側。
本案瓶口的中心線與瓶身的中心線夾角呈小于90°仰角,常規可為與現有奶瓶一致的垂直型,舉例說明,角度也可為15°、25°、45°、60°或85°等不同角度,瓶口內壁最下緣與瓶身內壁最上緣銜接處所構成的點與瓶身的柱狀瓶壁在同一直線上,緣銜接處為過渡圓弧形,副瓶口的中心線與瓶身的中心線夾角呈小于90°仰角,舉例說明,角度也可為15°、25°、45°、60°或85°等不同角度。這樣奶瓶在使用過程中,副瓶口在上側,瓶口和奶嘴在下側,本案實施方式圖示為在奶瓶水平時,奶嘴下垂設置成與水平線呈15°角,而且奶嘴與瓶身的連接處也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奶瓶水平時,既可以將奶嘴灌滿奶液,以防止孩子空吸,吸進空氣,即便喝的只剩下少量奶液,只要奶瓶再向上稍稍傾斜,即可完成全部奶液進入奶嘴;如果仰角相對越大,奶瓶在水平放置時,奶嘴越容易灌滿奶液;而現有的奶瓶,因奶嘴設置在奶瓶的中心線上,瓶口與瓶身處有存奶,即便奶瓶處于水平放置,奶液根本流不滿奶嘴,造成孩子空吸,吸進空氣。本案發明的這種結構,能夠解決現有奶瓶的重要缺點,瓶口與副瓶口的設計角度,可以根據具體工業設計的要求,做適當修訂,本案不做詳細描述,經實踐證明,如果仰角大于90°,確實容易造成從副瓶口泄露;本案中所述的副瓶口的設置位置也不局限于本案圖示所示,因為有單項進氣閥(或其他常規密封件)的存在,可以設置在奶瓶的任意位置只要滿足奶瓶喂奶時,空氣進入奶瓶中不經過奶液即可及保障其不泄露。
如圖1所示,當嬰兒吮吸奶嘴時,奶液進入嬰兒嘴內,奶瓶中奶液減少,奶瓶內的無奶空間變大,根據范德華方程,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瓶內壓力降低,呈負壓狀態,此時副瓶口的進氣閥打開,空氣進入,保持奶瓶內外的壓力平衡,當嬰兒停止吮吸時,鴨嘴單向閥內的軟性材質形態恢復到密封狀態,防止液體流出。
同時從營養學上而言,奶液一般為36度至38度之間,屬高溫狀態,奶液中溶解氧越多或經過氣泡越多,時間越長,對于配方奶粉中的營養物質被氧化的程度越高,營養成分流失的越多,所以降低奶液中的溶解氧,是提高嬰兒攝入營養的重要技術之一。本案奶瓶因空氣進入奶瓶中時,不通過奶液,直接從副瓶口進入到奶瓶中,奶液中不含有溶解氧,所以營養被氧化的程度大大降低,有效提高營養成分。
現有奶瓶的奶嘴都設置在奶瓶瓶身上部的中軸線上,奶嘴相對比瓶身而言,一般都要比奶瓶的瓶身要細,所以瓶口部分必然要收縮變細,所以,在正常喂奶的情況下,瓶身要與嬰兒嘴部要垂直,才能保證奶液灌滿奶嘴,但要保證奶嘴中灌滿奶液,孩子不空吸,孩子一般至少要仰躺45°以上,喂到最后,孩子甚至需要平躺,而實際上,一般要保證孩子不被嗆到,最佳喂奶方式則要求孩子不能平躺,所以奶瓶的這種結構,就容易造成空吸,產生吸入空氣,造成打嗝、脹氣等現象,奶瓶的這種常規結構也是造成吸入空氣的原因之一。本案奶瓶中瓶口因有傾斜角度,且瓶口與瓶身連接為直線且有圓弧過渡,方便奶液灌滿奶嘴,而且瓶身無需直接與孩子嘴垂直即可喝到奶,且奶瓶內沒有存奶的收縮部分,所以奶液更容易流出,降低空吸的可能性。
本案中副瓶蓋可以為螺紋連接,也可以設置為彈性材料直接過盈配合連接,所以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