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配方,具體涉及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因好發于面部,往往會使得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困擾。目前,國內治療痤瘡的藥物較多,主要以西藥為主,常用的外用藥物大多存在療效欠佳、毒副作用較大,或者使用不便,且治療費用較高的情況出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其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解決了目前治療痤瘡常用的外用藥物大多存在療效欠佳、毒副作用較大,或者使用不便,且治療費用較高的問題, 具有清熱祛濕、解毒散瘀,對消除痤瘡、減免復發具有良好的治本功效,且藥源廣泛、費用低廉、制作簡便、無毒付作用、治療周期短,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實現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該中藥配方包括有以下原料:黃柏2-4份,大黃2-4份,桑葉1-3份,皂刺1-3份,苡仁2-4份,丹參2-4份,生甘草1-3份,桃仁1-3份,荊芥1-3份,浙貝母1-3份,白芷1-3份,川芎1-3份,白花蛇舌草2-4份,知母2-4份,苦參2-4份,茯苓2-4份。
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的優點是:該中藥治痘?囊,具有清熱祛濕、解毒散瘀,對消除痤瘡、減免復發具有良好的治本功效,且藥源廣泛、費用低廉、制作簡便、無毒付作用,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使用方法:口服,1日3次,1次5粒。
適應癥狀:尋常型痤瘡(青春痘)。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該中藥配方包括有以下原料:黃柏2-4份,大黃2-4份,桑葉1-3份,皂刺1-3份,苡仁2-4份,丹參2-4份,生甘草1-3份,桃仁1-3份,荊芥1-3份,浙貝母1-3份,白芷1-3份,川芎1-3份,白花蛇舌草2-4份,知母2-4份,苦參2-4份,茯苓2-4份。
方解:黃柏、大黃、白花蛇舌草、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知母、苦參、茯苓、苡仁具有除濕熱的功效,丹參、桃仁、川芎、皂刺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余藥具有宣散助清濕熱的功效。
實施例1
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該中藥配方包括有以下原料:黃柏2份,大黃2份,桑葉1份,皂刺1份,苡仁2份,丹參2份,生甘草1份,桃仁1份,荊芥1份,浙貝母1份,白芷1份,川芎1份,白花蛇舌草2份,知母2份,苦參2份,茯苓2份;其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各中藥原料按比例配伍,粉碎后充分攪拌,均勻裝入空心膠囊中備用。
實施例2
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該中藥配方包括有以下原料:黃柏3份,大黃3份,桑葉2份,皂刺2份,苡仁3份,丹參3份,生甘草2份,桃仁2份,荊芥2份,浙貝母2份,白芷2份,川芎2份,白花蛇舌草3份,知母3份,苦參3份,茯苓3份;其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各中藥原料按比例配伍,粉碎后充分攪拌,均勻裝入空心膠囊中備用。
實施例3
一種治痘膠囊的中藥配方,該中藥配方包括有以下原料:黃柏4份,大黃4份,桑葉3份,皂刺3份,苡仁4份,丹參4份,生甘草3份,桃仁3份,荊芥3份,浙貝母3份,白芷3份,川芎3份,白花蛇舌草4份,知母4份,苦參4份,茯苓4份;其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各中藥原料按比例配伍,粉碎后充分攪拌,均勻裝入空心膠囊中備用。
臨床治療效果
病例1:患者女,25歲,2015年6月4日就診,面部皮疹3年余,現見前額、兩頰部紅色丘疹,多個結節。
診斷:尋常性痤瘡,予祛痘酊外用,口服治痘膠囊1日3次,1次5粒,3周后皮疹全部消退,遂停外用藥,續服治痘膠囊1個月,停藥3個月后未見復發。
病例2:患者男,19歲,2015年3月12日就診,面部、上胸背部布滿紅色丘疹,間有膿皰、結節,觸壓疼痛,伴便秘,病史3個月,加重2周。
診斷:尋常性痤瘡。予祛痘酊外用,治痘膠囊內服1日3次,1次5粒,囑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1周皮疹見退,1個月后皮疹退凈。停外用藥,續服治痘膠囊40余日,半年后未見復發。
病例3:患者女,32歲,2016年3月5日就診,面部粉刺近10年,經多方治療仍時好時發,現見前額、兩頰部皮疹紅腫,有膿皰和結節,伴便秘。
診斷:膿皰性痤瘡,予治痘酊外用,1日3次,治痘膠囊口服,1日3次,1次5粒。40天后皮疹全部消退。停外用藥,續服治痘膠囊近兩個月,迄今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