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動脈血氣針。
背景技術:
動脈血氣分析對臨床指導氧療調節機械通氣的各種參數及糾正酸堿和電解質失衡等有很重要的意義。動脈血樣采集方法對血氣分析結果有很重要的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有抽樣過程及后期送檢時是否與空氣隔離、是否凝血等。
動脈血氣針的技術要求主要有兩個方面:1、動脈血進入注射器后接觸到抗凝劑的時間越早越好;2、應使動脈血與空氣隔絕。
一支帶有針頭的注射器可以留存空氣的部位有三個,分別是針筒內;針座內;針頭內。當活塞推到針筒底部時,可以留存空氣的部位就只剩下兩個,即針座內和針頭內。針頭內空間微小,留存的空氣極其微量;而針座內空間大,留存空氣的體積可以超過30立方毫米以上(按標準注射器針座計算),這對于抽血量僅為0.5—1.0ml的動脈血的血氣組成影響極大。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動脈血氣針,均為國外進口,其抗凝劑以球狀或片狀置放于針筒內,從而導致了針筒內也要留存部分空氣。此外,抽完血后空氣仍然可以從針頭通往針座,再從針座通往針筒,造成血液樣本的污染。因此,目前產品的性能相較于動脈血氣針的技術要求,差距很大,不能滿足臨床對血氣分析的精準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動脈血氣針,采用該動脈血氣針可以有效隔絕空氣,保證采取血液的質量,并有效實現血液抗凝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動脈血氣針,包括針筒、針座、拉桿和活塞,所述針筒與所述針座固定連接,所述活塞固定連接于所述拉桿的端部,所述拉桿和所述活塞活動套設在所述針筒內,所述針座設有一連通所述針筒的通孔,還包括一套桿,所述套桿活動套設于所述活塞內,所述套桿的位置與所述通孔的位置相對,且所述套桿延伸至所述針筒內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卡塊,所述卡塊的截面積大于所述通孔的截面,以使所述卡塊能堵住所述通孔,所述拉桿內部中空,所述套桿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拉桿外。
進一步地,所述針座內固定套設有一封閉的套管,所述套管與所述針座的長度相同,所述套管的外徑與所述通孔的內徑相匹配,所述套管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孔洞。
進一步地,所述套管內裝設有固態抗凝劑,所述固態抗凝劑為肝素鹽。
進一步地,所述孔洞的直徑小于所述固態抗凝劑的球徑。
進一步地,當所述卡塊與所述活塞平齊時,所述套桿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拉桿外至少2cm。
進一步地,所述卡塊的形狀為多邊形、圓形或三角形。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動脈血氣針,套桿活動套設于活塞內,且套桿延伸至針筒內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卡塊,卡塊的截面積大于通孔的截面,以使卡塊能堵住通孔,拉桿內部中空,套桿的另一端延伸至拉桿內并延伸出拉桿外。工作人員在采集完血液之后拔出針頭之前,推動套桿往針筒內運動,以使卡塊堵住針座的通孔,然后將針頭從患者血管中拔出,有效隔絕了抽完血后空氣從針頭和針座處通往針筒內,從而有效隔絕了空氣對采集的血液的污染,保證了血液樣本的質量。同時,針座內套設有一封閉的套管,套管與針座的長度相同,套管的外徑與通孔的內徑相等,套管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孔洞,套管內裝設有固態抗凝劑。套管和固態抗凝劑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排除針座內的空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抽取的血液最早與抗凝劑接觸,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動脈血氣針的技術要求,既能減少空氣對血液的污染,又能達到血液抗凝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動脈血氣針,全程有效隔絕空氣對血液樣本的污染,提高了臨床對血氣分析的精準要求,并同時達到血液抗凝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動脈血氣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動脈血氣針的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針筒,2-針座,3-拉桿,4-活塞,5-套桿,6-通孔,7-卡塊,8-套管,9-孔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請同時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動脈血氣針,包括針筒1、針座2、拉桿3、活塞4和套桿5。針筒1與針座2固定連接,針座2設有一與針筒1連通的通孔6,活塞4固定連接于拉桿3的端部,拉桿3和活塞4活動套設在針筒1內并沿著針筒1的內壁滑移。套桿5活動套設于活塞4內,套桿5的位置與通孔6的位置相對,且套桿5延伸至針筒1內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卡塊7,卡塊7的截面積大于通孔6的截面,以使卡塊7能堵住通孔6,從而隔絕空氣對血液樣本的污染。拉桿3內部中空,套桿5的另一端從拉桿3的內部延伸出拉桿3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卡塊7與活塞4的底部平齊時,套桿5的另一端延伸出拉桿3外至少2cm。卡塊7的形狀為多邊形、圓形或三角形。在本實施方式中,卡板7為圓形。
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座2內固定套設有一封閉的套管8,套管8與針座2的長度相同,套管8的外徑與通孔6的內徑相匹配,套管8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孔洞9,以使抽取的血液從孔洞9通向針筒1內。套管8內裝設有固態抗凝劑。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固態抗凝劑為肝素鹽。孔洞9的直徑小于所述固態抗凝劑的球徑,以避免所述固態抗凝劑從套管8中漏出來。
本發明的動脈血氣針在使用時,首先將一針頭(圖未示)套進針座2上,推動拉桿3,拉桿3帶動活塞4向針筒1的底部運動,以排盡針筒1內的空氣。針座2被套管8和套管8內的固態抗凝劑填滿,使針座2內的空氣可以忽略不計。然后,對患者待采血處進行常規局部皮膚消毒,隨后將所述針頭刺入目標動脈,拉動拉桿3,使動脈血抽入針筒1內,在此過程中,血液首先與套管8內的固態抗凝劑接觸,實現有效抗凝的目的。抽取夠足量的血液之后,推動套桿5,以使與套桿5連接的卡塊7到達針筒1的底部,從而堵住針座2的通孔6,之后將所述針頭從患者的動脈中抽出,有效隔絕了空氣對血液樣本的污染。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