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
背景技術:
體溫是重要的四大生命體征之一。對于患者特別是重癥患者,常規體溫監測對保證生命體征平穩、生理機能正常、發現和防治相關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胸心腹等外科手術后患者,本身常存在造成體溫異常的情況,如術中深低溫、心功能不全、循環障礙影響末梢血供以及感染、術后吸收熱等常導致體溫過低或過高,甚至從外周溫度較難判斷實際中心體溫。而體溫異常可引起術后心率、血壓不穩定、出凝血機能失調、循環障礙氧秏增加等,從而造成患者恢復不良,甚至可延長監護室滯留時間、住院時間等,導致術后死亡率增高。
臨床上很多患者特別是外科術后患者往往需要置入閉式引流管,包括胸腔、腹腔等。如我們設計一款可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在實現引流功能的同時,可以進行連續、準確的深部溫度監測,一次操作實現兩種治療監測目的。
目前國內外雖然對于體溫調整、控制體溫設備、引流管固定方法等研究較多,但是對于體溫實際監測及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研究還是偏少,目前未出現兩者結合實現同步引流與體溫檢測的相關成果。
體溫分為表層溫度和深部溫度,真正有意義能準確顯示機體狀況的是深部溫度但較難實現監測,而表層溫度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眾多。準確、連續、創傷小或無創的深部體溫監測,對于患者的監護和防治以上不良事件的意義不言而喻,但目前臨床工作開展的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傳統體溫監測的部位通常為口腔、腋窩和直腸等。其中直腸溫度雖然接近深部溫度,但仍屬于表層溫度,且會受到下肢溫度、是否脫出等因素影響準確性,并存在操作不便、患者舒適度差、難以堅持等情況。
而口腔、腋窩測溫則影響因素眾多,屬于表層溫度,且無法實現連續監測。綜上所述,能夠減少操作、增加舒適性、且可連續動態準確監測中心體溫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進行研究和開發的。而臨床上很多患者特別是外科術后患者往往需要置入閉式引流管,包括胸腔、腹腔等。
引流管的另外一大問題是脫管和固定,現有胸腔或腹腔閉式引流裝置,常需切開皮膚,沿肋骨上緣伸入血管鉗,分開肋間肌肉各層直至胸腔;見有液體或氣體涌出時立即置入引流管。或在腹壁上進行切開、分離組織等操作,再置入引流管。最后以絲線縫合胸壁或腹壁皮膚切口,并結扎固定引流管,敷蓋無菌紗布。引流管末端連接至水封瓶或引流袋,置于病床下不易被碰倒的地方。這種固定方法原始簡易且患者痛苦大活動不便,最重要的是對于一些需變換體位的患者,這種單間固定很容易造成脫管,從而造成患者可能發生氣胸、胸腔或腹腔感染、積液不能及時引流、甚至可能需要再次進行有創操作置入引流管,增加患者痛苦或加重病情。
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在實現引流功能的同時,可以同步進行連續、準確的深部溫度監測,另外應用氣囊充氣卡于腔體內,也利于引流管固定,在體外可以縫合固定或引流管固定器固定,減少痛苦和脫管幾率。一次操作卻可以實現兩種治療監測目的,且可以加強固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開發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在實現引流功能的同時,可以同步進行連續、準確的深部溫度監測,一次操作卻可以實現兩種治療監測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體、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線、溫度檢測儀、固定氣囊、注氣通路、單向閥,其中溫度傳感器設置在引流管管體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個刻度位置處,溫度傳感線連接溫度傳感器和溫度檢測儀,溫度傳感線與引流管管體緊密粘合,固定氣囊設置在引流管管體的第二部分,注氣通路緊密貼附于引流管管體的外周面,并一直延伸到離引流管體末端3cm處;固定氣囊通過注氣通路連接單向閥;引流管管體設置有縱行射線探測顯影標志線。
進一步地,側孔分布在引流管管體的第一部分,側孔的個數為4-6個。
進一步地,引流管管體連接延長管,延長管的另一端連接引流瓶。
進一步地,溫度傳感器采用金屬鉑材料。
進一步地,溫度傳感器的外表面為弧狀。
進一步地,溫度傳感器的外側設置有套囊。
進一步地,套囊和溫度傳感器設置為一體成型制作。
進一步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引流管管體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個刻度位置處。
進一步地,溫度傳感線被設置為在距離引流管管體的末端5-10cm處分離。
進一步地,側孔設置為均勻分布。
進一步地,包括4個固定氣囊,4個注氣通路和4個單向閥。
技術效果
本發明的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結構簡單,易于實現,可以減少對患者的侵入刺激,舒適度好,實現嚴密精準舒適的深部溫度監測,且加強固定,有效減少脫管。本發明的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一次操作即可實現引流與體溫監測兩種功能,對于術后常規留置引流管又需密切監測體溫的患者尤為適用,可行性強,脫管幾率低。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體1、溫度傳感器3、溫度傳感線4、溫度檢測儀5、固定氣囊6、注氣通路7、單向閥8,其中引流管管體1的第一部分設有側孔2,溫度傳感器3設置在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個刻度位置處,溫度傳感線4連接溫度傳感器3和溫度檢測儀5,溫度傳感線4與引流管管體1緊密粘合,固定氣囊6設置在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注氣通路7緊密貼附于引流管管體1的外周面,并一直延伸到離引流管體末端3cm處;固定氣囊6注氣通路7連接單向閥8;引流管管體設置有縱行射線探測顯影標志線9。
引流管管體1的管壁厚度1.5-2mm,引流管管體1的第一部分被設置為無刻度段長5-10cm,其上設置有側孔2,其后是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被設置為具有延續刻度,段長為27cm,每厘米設一刻度,27cm后是引流管管體1的第三部分,被設置為長為15cm的無刻度段,可用于體外固定連接引流瓶等。管體全長有縱行射線探測顯影標識線9。
側孔2分布在引流管管體的第一部分,側孔的個數為4-6個,側孔可以是均勻分布,也可以不均勻分布。引流管管體1的第一部分的長度為5-10cm,設置為體內段。
本發明的一種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包括4個固定氣囊,4個注氣通路和4個單向閥。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包括刻度5cm、刻度10cm、刻度15cm、刻度20cm,在引流管管體1刻度段的5、10、15、20cm處設置有固定氣囊6各一個,固定氣囊6分別與各自的注氣通路7連接,注氣通路7緊密貼附于引流管管體1的外周面,一直延伸到離引流管管體1末端的3cm處,并連接各自的四個單向閥8,單向閥8的閥門上標示有5、10、15、20字樣以示深度;向固定氣囊6充氣,固定氣囊6可單獨充氣也可同時充氣。固定氣囊6充氣鼓起后可加強對引流管的固定,使引流管卡在胸壁或腹壁等內側面,有效避免脫管。
優選地,溫度傳感器3在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個刻度位置處,并在溫度傳感器3的外側包裹著套囊,溫度傳感線4和引流管管體1并行延展。溫度傳感線4與引流管管體1的出口處5-10cm處分離,引流管管體1的出口通過延長管與引流瓶相連接,溫度傳感線4連接溫度檢測儀5,實現同步測溫、引流兩種功能。
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溫度傳感器3采用金屬鉑材料,鉑的電阻值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具有很好的重現性和穩定性。利用鉑的此種特性間接測量溫度,使得精度高并且穩定性好。
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溫度傳感器3采用Pt100電阻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3埋置于引流管管體1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個刻度位置處,溫度傳感器3的外表面設置為弧狀,套囊與溫度傳感器3設置為一體成型制造,保證溫度傳感器3不脫落并且不損傷組織。
溫度檢測儀5具有警報功能,當檢測到病人體內的深部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將發出警報,引起醫生或病人家屬的注意。
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還包括引流管控制器,引流管控制器與引流管管體相連接,用于控制引流管。測溫加強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還可以在體外段復合引流管固定器,進一步實現固定加強。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