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中藥,特別是指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關節疼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痛,關節疼痛并不是什么致命的大病,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視;但是一旦關節疼痛無法得到有效的抑制和緩解,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例如常見的肩頸疼、腰疼、膝疼等,都會使患者的行動受限。現有的西醫在治療時普遍采用各種理療配合止疼片來緩解癥狀,但是見效慢且治療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對于關節疼痛缺乏有效治療和緩解手段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及制備方法,可以提高對關節疼痛的治療和緩解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制成:
大黃60g,細辛30g,木鱉子30g,舒筋草30g,三七30g,滇崖爬藤30g,干鹿筋50g,藏紅花30g,藁本30g,桃仁21g,黎蘆21g,九龍藤30g,三股筋21g,關腰草30g,大駁骨丹30g,小筋骨藤30g,青風藤30g,蟹殼30g,獨活24g,草烏21g,皂角30g,穿山甲片60g,香附21g,羌活24g,當歸36g,麻黃24g,防風24g,川烏30g,乳香30g,沒藥30g,南蛇藤24g,趕山鞭24g,夏天無30g,千年健30g,鉆地風24g,接骨木30g,接骨丹30g,血竭60g,蜈蚣120g,全蝎30g,白花蛇30g。
同時,本發明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前述的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包括:
將上述原材料洗凈后,在足量香油中熬煉至枯,撈出藥渣濾盡后,飛過黃丹收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及制備方法,其制成的外用藥具有很好的緩解效果,且多數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癥狀明顯減輕。在300人的小范圍試用中發現,使用一個療程后72%的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且繼續使用1-2個療程后94%的患者癥狀明顯減輕;除少數患病多年的患者外均有明顯改善。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對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進行描述。
本發明實施例提出的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制成:
大黃60g,細辛30g,木鱉子30g,舒筋草30g,三七30g,滇崖爬藤30g,干鹿筋50g,藏紅花30g,藁本30g,桃仁21g,黎蘆21g,九龍藤30g,三股筋21g,關腰草30g,大駁骨丹30g,小筋骨藤30g,青風藤30g,蟹殼30g,獨活24g,草烏21g,皂角30g,穿山甲片60g,香附21g,羌活24g,當歸36g,麻黃24g,防風24g,川烏30g,乳香30g,沒藥30g,南蛇藤24g,趕山鞭24g,夏天無30g,千年健30g,鉆地風24g,接骨木30g,接骨丹30g,血竭60g,蜈蚣120g,全蝎30g,白花蛇30g。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可以采用任何形式,例如藥粉、藥膏、膏藥等。
其中: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細辛具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的功效;木鱉子具有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功效;舒筋草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明目、解毒的功效;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滇崖爬藤具有散瘀消腫、續筋骨的功效;鹿筋具有強筋壯骨、養血通絡、生精益髓的功效;藏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散郁開結、止痛的功效;藁本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黎蘆具有涌葉風痰、殺蟲的功效;九龍藤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的功效;三股筋具有祛風濕、舒筋絡、止血的功效;關腰草也名三十六蕩,具有祛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的功效;大駁骨丹具有活血祛風濕的功效;小筋骨藤具有舒筋活絡、接骨的功效;青風藤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蟹殼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獨活具有祛風除濕、痛痹止痛的功效;草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皂角具有消腫托毒的功效;穿山甲片具有活血、消腫、排膿的功效;香附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的功效;羌活具有祛寒濕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的功效;麻黃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川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乳香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沒藥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南蛇藤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止痛、活血解毒的功效;趕山鞭具有止血鎮痛的功效;夏天無具有活血活絡、行氣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千年健具有有祛風濕、壯筋骨的功效;鉆地風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活血的功效;接骨木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接骨丹具有活血、止痛、除風濕的功效;血竭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的功效;蜈蚣具有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效;全蝎具有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效;白花蛇具有祛風濕、透筋骨的功效。
同時,本發明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前述的治療關節疼痛的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包括:
將上述原材料洗凈后,在足量香油中熬煉至枯,撈出藥渣濾盡后,飛過黃丹收膏。
以下通過幾個具體例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療效進行說明:
病例1
賈XX,女,42歲,2013年7月九日前來就診。主述:頭暈一周, 左右扭頭頭暈加重。檢查:頸椎反弓,CT結果頸椎間盤2345膨出,67突出。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將本發明實施例的外用藥制成膏藥貼在頸椎2、3、4、5、6、7椎、神闕穴位置。每貼貼7天,7天一換,連續貼敷4次為一療程。
效果:3天后頭暈減輕,一周后癥狀消失,一年后復發一次,原方案貼敷7天后癥狀消失。
病例2
張XX,女,65歲,2014年6月20日就診。主述:右小腿疼痛3年,3年來用針灸,貼敷,火針,按摩中藥,療效不佳。檢查:建議做腰椎CT,患者述腰部從來不痛,反復建議檢查腰椎,遂接受。CT顯示腰部345骶1椎間盤突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將本發明實施例的外用藥制成膏藥貼在腰椎3、4、5椎、骶1椎、神闕穴位置。每貼貼7天,7天一換,連續貼敷4次為一療程。
效果:一周后腿痛減輕,一療程后癥狀消失。
病例3
李XX,男,40歲,2015年11月16日就診。主述:雙手臂麻木一年。檢查:頸椎CT顯示4567椎間盤突出。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治療:將本發明實施例的外用藥制成膏藥貼在頸椎4、5、6、7椎、神闕穴位置。每貼貼7天,7天一換,連續貼敷4次為一療程。
效果:貼兩次后減輕,一個半療程后癥狀消失,自述只要不過度勞累,基本上沒有任何不適。囑咐其注意鍛煉,減少伏案工作,以防復發。
隨著技術的發展,本發明構思可以不同方式實現。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僅限于以上描述的實施例,而且可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進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