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手術拉鉤,尤其是一種能精確控制力度的手術拉鉤。
背景技術:
目前,醫院在對病人進行體表手術時,需要把病人的皮膚肌肉切開,然后采用手術拉鉤對手術創口進行牽拉,以充分暴露出適合進行手術的視野;而現有的手術拉鉤不能精確地顯示拉鉤的受力大小,從而導致因使用手術拉鉤力量過大而使肌肉組織缺血壞死等,進而使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病率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手術拉鉤,該拉鉤能精確顯示拉鉤的受力大小,從而避免因使用手術拉鉤的力量過大而導致的組織缺血壞死等情況發生。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術拉鉤,包括拉鉤、拉鉤連桿、中空圓柱體,所述拉鉤與拉鉤連桿為柔性連接,沿著拉鉤連桿的軸線于拉鉤連桿上設有標識拉鉤受力大小的刻度線,在靠近拉鉤連桿一側的拉鉤端部設有一條周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圓柱體靠近所述凹槽一側的底面上設有一個與凹槽相匹配的通孔,圓柱體遠離凹槽一側的頂面上設有一個與拉鉤連桿大小相匹配的通孔,圓柱體底面上的通孔卡在凹槽內,其頂面上的通孔套設于拉鉤連桿上。
進一步地,所述拉鉤和拉鉤連桿通過橡皮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拉鉤和拉鉤連桿還通過至少一根彈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拉鉤連桿的尾部還設有一個把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手術拉鉤能精確顯示拉鉤的受力大小,從而避免因使用手術拉鉤的力量過大而導致的組織缺血壞死等情況發生,且本發明的手術拉鉤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手術拉鉤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拉鉤,2-拉鉤連桿,3-圓柱體,4-橡皮筋,5-彈簧,6-把手,7-刻度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手術拉鉤,包括拉鉤1、拉鉤連桿2、中空圓柱體3以及把手6,所述拉鉤1通過橡皮筋4與所述拉鉤連桿2柔性連接,沿著拉鉤連桿2的軸線于拉鉤連桿2上從前往后依次設有標識拉鉤1受力大小的刻度線7,在靠近拉鉤連桿2一側的拉鉤1端部設有一條周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寬度與所述圓柱體3底面的厚度相同,圓柱體3的底面上設有一個與凹槽深度相匹配的通孔,圓柱體3的頂面上設有一個與拉鉤連桿2大小相匹配的通孔,圓柱體3底面上的通孔卡在凹槽內,圓柱體3頂面上的通孔套設于拉鉤連桿2上,且圓柱體3的頂面與拉鉤連桿2上標識最小力度的一條刻度線7齊平,拉鉤連桿2的尾部還設有一個把手6,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手術拉鉤。
為了增強手術拉鉤的使用壽命以及使手術拉鉤的受力更加均勻、線性,所述拉鉤1和拉鉤連桿2還通過至少一根彈簧5連接,彈簧5的根數根據彈簧5自身的彈性系數以及橡皮筋4的彈性系數決定。
本發明的手術拉鉤的工作過程如下:
首先,將拉鉤1和拉鉤連桿2采用橡皮筋4和彈簧5連接起來,然后將圓柱體3通過其底面及頂面上的通孔可拆卸地套設于手術拉鉤上,之后采用手術拉鉤對創口進行牽拉,牽拉時,醫護人員用手握緊把手6,然后慢慢給手術拉鉤施力,由于圓柱體3固定在拉鉤1端部的凹槽內,而拉鉤連桿2卻是通過橡皮筋4和彈簧5與拉鉤1相連的,所以當醫護人員施力將把手6向后移動時,會帶動拉鉤連桿2一起向后移動,即使拉鉤連桿2相對于拉鉤1往后運動,而圓柱體3卻相對于拉鉤1靜止不動,即拉鉤連桿2相對于圓柱體3往后運動,運動過程中,圓柱體3的頂面會與拉鉤連桿2上的刻度線7交匯,從而實現在手術拉鉤上精確實時顯示拉鉤1的受力大小,進而避免因使用手術拉鉤的力量過大而導致的組織缺血壞死等情況發生;同時,由于圓柱體3套設在拉鉤連桿2外,圓柱體3頂面上的通孔直徑與拉鉤連桿2的大小相同且套設在拉鉤連桿2上,所以拉鉤連桿2在移動過程中不會發生跑偏的情況,進一步增加了手術拉鉤實時受力的精確度;當手術拉鉤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對其進行消毒處理時,只需將圓柱體3取下即可采用消毒液對手術拉鉤進行消毒處理。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于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