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潛伏在體內再發(fā),造成沿神經支配的皮膚區(qū)出現帶狀排列的成簇皰疹,伴隨神經痛。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帶狀皰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為嚴重。若帶狀皰疹病損發(fā)生于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倘若繼發(fā)細菌性感染后,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角膜炎,病后出現視力下降、失明、面癱等后遺癥。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方法有:選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口服去痛片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鎮(zhèn)痛藥片;外用抗菌素藥膏以及物理治療紫外線照射。上述藥物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療費用高,藥物依賴性性,停藥易復發(f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采用抗菌素類藥物和物理治療帶狀皰疹存在副作用大、易復發(fā)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伍科學、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fā)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紫草5-15份,紫參10-20份,紫花地丁20-40份,車前子5-15份,茯苓皮10-20份,細木通3-9份,元胡6-12份,大青葉10-20份,虎杖10-20份,板藍根10-30份,丹皮10-16份,赤芍10-16份,蟬蛻5-15份,馬齒莧10-20份,敗醬草10-20份,黃連5-15份,酸棗仁5-15份,黃芩5-15份,連翹10-30份,甘草2-6份。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紫草10份,紫參15份,紫花地丁30份,車前子10份,茯苓皮15份,細木通6份,元胡9份,大青葉15份,虎杖15份,板藍根20份,丹皮13份,赤芍13份,蟬蛻10份,馬齒莧15份,敗醬草15份,黃連10份,酸棗仁10份,黃芩10份,連翹20份,甘草5份。
帶狀皰疹因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肝經火毒蘊積,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所導致。因此治療帶狀皰疹以清肝瀉火、理氣活血、解毒止痛為治則。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配伍科學,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guī)的水煎法制取藥劑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87%,治愈率達7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紫草10g,紫參15g,紫花地丁30g,車前子10g,茯苓皮15g,細木通6g,元胡9g,大青葉15g,虎杖15g,板藍根20g,丹皮13g,赤芍13g,蟬蛻10g,馬齒莧15g,敗醬草15g,黃連10g,酸棗仁10g,黃芩10g,連翹20g,甘草5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紫草15g,紫參10g,紫花地丁40g,車前子5g,茯苓皮20g,細木通3g,元胡12g,大青葉10g,虎杖20g,板藍根10g,丹皮16g,赤芍10g,蟬蛻15g,馬齒莧10g,敗醬草20g,黃連5g,酸棗仁15g,黃芩5g,連翹30g,甘草2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紫草5g,紫參20g,紫花地丁20g,車前子15g,茯苓皮10g,細木通9g,元胡6g,大青葉20g,虎杖10g,板藍根30g,丹皮10g,赤芍16g,蟬蛻5g,馬齒莧20g,敗醬草10g,黃連15g,酸棗仁5g,黃芩15g,連翹10g,甘草6g。
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在本人所處醫(yī)院進行臨床療效實驗如下:
1、臨床病例選擇:挑選70例帶狀皰疹患者,年齡25-65歲。
2、臨床癥狀:本病有時需與單純皰疹鑒別,后者好發(fā)于皮膚與黏膜交接處,分布無一定規(guī)律,水皰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見于發(fā)熱(尤其高熱)病的過程中,常易復發(fā);在帶狀皰疹的前驅期及無疹型帶狀皰疹中,神經痛顯著者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及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癥,需加注意;偶爾也有與接觸性皮炎混淆的,但后者有接觸史,皮疹與神經分布無關,自覺燒灼、劇癢、無神經痛;以上癥狀可認定為帶狀皰疹。
3、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將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原料按照傳統(tǒng)水煎法煎煮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溫熱服用,一天一劑,七天一療程。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4、療效標準:
(1)、治愈:皰疹結痂,癥狀消失;
(2)、有效:部分結痂,癥狀減輕;
(3)、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
5、實驗結果:
中藥治療效果:治療2-5個療程,治愈52例,有效9例,無效9例。經不良反應(adr)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未發(fā)生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