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是一種用于介入手術雙向造影三通裝置。
背景技術:
血管造影是一種輔助檢查技術,在當代技術發達時期,血管造影技術普遍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當中,有助于醫生及時發現病情,控制病情進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血管造影是一種介入檢測方法,將顯影劑注入血管里,因為x光無法穿透顯影劑,血管造影正是利用這一特性,通過顯影劑在x光下所顯示的造影圖像來診斷血管病變的,并依此圖像進行相應的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治療。
在現有技術中,如圖1所示,通常是用高壓注射器連接造影導管13直接將顯影劑注入到血管病變閉塞位置,其缺陷是只能觀察到血管12一側病變的情況,無法使閉塞的另一側血管顯影,就需要將造影導管放置血管另一側二次造影觀察,且無法直觀的觀察病變閉塞情況,只能將前后兩次圖像進行對比,估測閉塞病變厚度。影響了造影的效率,二次造影增加病人造影劑使用量,給病人帶來的不良反應,增加了病人以及醫務人員的受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設備的輻射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介入手術雙向造影三通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為了使造影劑讓血管兩側顯影,就需要在第一次造影的對側二次造影觀察的弊端,并提高造影手術的效率及靈活性,較少病人造影劑使用量,避免注射過多造影劑給病人帶來的不良反應,減少了了病人以及醫務人員的受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設備的輻射時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介入手術雙向造影三通裝置,包括主導管、與主導管一端連接的第一分支導管和第二分支導管,與主導管另一端連接的主接口;所述第一分支導管前端連通細導管,所述第二分支導管前端連通粗導管;所述主接口、細導管的端口和粗導管的端口設有連接結構。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主導管、第一分支導管、第二分支導管、細導管、粗導管和主接口外設有一體成形的殼體。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結構為螺紋;細導管的端口和粗導管的端口處的螺紋設置在殼體內側,主接口處螺紋設置在殼體外側。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細導管或粗導管的外部殼體為棱形外殼。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主導管通過第一漸縮管與細導管連通。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主接口通過第二漸縮管與主導管連通。
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支導管和第二分支導管之間連接有三角筋。
本發明介入手術雙向造影三通裝置,由于采用兩個分支導管,能夠同時向血管病變兩側輸送造影劑,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為了使閉塞病變兩側血管顯影,需要將造影導管放置血管另一側二次造影觀察的弊端,或者不需要向同一血管內病變兩側造影時,也可以利用兩個分支導管同時向兩根血管內輸送造影劑,大大提高了造影手術的效率,少病人造影劑使用量,避免注射過多造影劑給病人帶來的不良反應,減少了了病人以及醫務人員的受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設備的輻射時間,使在一幅造影圖像中顯示阻塞段長度更加精確。且本發明的兩個分支導管分別連接兩個口徑不同的管腔,可以匹配兩種不同的造影導管,例如細導管連接單彎導管以及粗導管對應連接豬尾巴導管,提供給醫務人員更的選擇和搭配,提高了手術的靈活度;也可以提供不同流量的造影劑通過,針輸送不同劑量的顯影劑使用,細導管為低流量導管,粗導管為高流量導管,需要輸送大劑量顯影劑的連接粗導管,需要輸送小劑量的則連接細導管,可以達到兩種不同的劑量的血管顯影,提高了血管造影對血管閉塞范圍的精確診斷。
附圖說明
圖1血管閉塞病變一側顯影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血管閉塞病變兩側同時顯影示意圖;
圖中:1、細導管,2、第一漸縮管,3、三角筋,4、粗導管,5、棱形外殼,6、第二分支導管,7、主導管,8、第二漸縮管,9、主接口,10、殼體、11、第二分支導管,12、血管,13、造影導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2所示,本發明一種用于介入手術雙向造影三通裝置,包括主導管7、與主導管7一端連接的第一分支導管6和第二分支導管11,與主導管7另一端連接的主接口9;所述第一分支導管6前端連通細導管1,所述第二分支導管11前端連通粗導管4;所述主接口、細導管1的端口和粗導管4的端口設有連接結構。這里細導管1為低流量導管,常用于與單彎導管連接;粗導管4為高流量導管,常用于與豬尾巴導管連接。
在進行造影手術時,將主接口9與高壓注射器連接,第一分支導管6和第二分支導管11分別連接一造影導管,如圖3所示,將兩造影導管分別通過穿刺置管導入到血管內的病變位置兩側,通過高壓注射器進行顯影劑的輸送作業,使閉塞病變兩側血管顯影,以準確的觀察到閉塞病變厚度。采用兩個不同口徑的分支管腔,可以提供不同流量的造影劑通過,滿足同時向阻塞血管兩端輸送不同劑量的造影劑。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為了使阻塞兩端顯像而需要進行二次造影檢查的問題,一次造影代替傳統的兩次造影可以使受檢查者堅守50%放射線輻射劑量,減少病人以及醫務人員受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設備電離輻射時間。使在一幅造影圖像中顯示阻塞段長度更加精確。
在上述結構基礎上,本發明在主導管7、第一分支導管6、第二分支導管11、細導管1、粗導管4、主接口9外設有一體成形的殼體10,對該三通裝置起到保護作用。
其中上述連接結構優選為螺紋,具有結構簡單、連接可靠、裝拆方便等優點,當然也可以選用其他合適的連接結構或方式;在配合殼體10的情況下,螺紋結構的設置如下:細導管1的端口和粗導管4的端口處的螺紋設置在殼體10內側,主接口9處螺紋設置在殼體10外側。
由于細導管1或粗導管4的管徑大小區別較小,往往通過肉眼觀察區分較慢,容易出現失誤產生粗細導管混用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提高醫務人員的操作速度,本發明將細導管1或粗導管4的外部殼體設置為棱形外殼5,這樣操作人員用僅憑觸覺就能夠感覺到細導管1和粗導管4的區別,從而快速準確的辨別出粗細導管。
由于主導管7與細導管1存在管徑的明顯變化,為了使藥劑能夠均勻穩定的進行輸送,本發明主導管7通過第一漸縮管2與細導管1連通,漸縮管起到緩沖作用,保證了藥劑的輸送及使用效果。同樣的道理,主接口9通過第二漸縮管8與主導管7連通。
此外,本發明還在第一分支導管6和第二分支導管11之間連接有三角筋3,以加強第一分支導管6和第二分支導管11的連接強度,防止分支導管在外力的作用下變形,影響使用壽命。
當然,上述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優選方案,具體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具有針對性的調整,從而得到不同的實施方式。由于可能實現的方式較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