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科手術醫療器材,具體地,涉及脊椎椎節撐開器。
背景技術:
人在完成各種工作時,需要不斷更換體位以緩解腰部應力,但隨著社會工作生活習慣的變化,辦公室族長期處于某一體位不變,會導致局部的積累性損傷,特別是長期處于不良姿勢更容易引發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病情較輕時選擇非損傷的保守治療或者有損傷的微創介入治療等,此類治療無效時,則必須進行手術治療。腰椎融合術與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作為比較常見的兩種方法,在手術過程中要求高強度的撐開器進行固定支撐。
現有技術中,通過兩顆螺釘分別固定在兩塊椎骨上,然后調節撐開器的兩個撐開桿的位置,使設有開孔的兩個撐開桿套在螺釘上,再調節并固定兩個撐開桿之間的距離,達到固定支撐的效果。但該技術提供的撐開桿截面大于螺釘截面,在套入過程中,撐開桿可能對手術周邊部位的神經組織造成傷害,而且沿螺釘軸向方向能夠自由滑動,影響固定的效果。手術結束后需要取出撐開器后再擰出螺釘,可能再次對周邊組織造成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脊椎椎節撐開器。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脊椎椎節撐開器,包含撐開釘與定位裝置;
所述定位裝置包含多個支撐桿;
所述支撐桿之間的距離能夠調節;
多個所述撐開釘與多個所述支撐桿一一對應;
所述撐開釘能夠與所述支撐桿嵌套連接。
優選地,所述定位裝置還包含定距桿與調距機構;
所述支撐桿包含固定支撐桿與活動支撐桿;
所述固定支撐桿固定在所述定距桿的一端;
所述活動支撐桿與所述調距機構連接;
調距機構能夠調節活動支撐桿在定距桿軸向上的位置。
優選地,所述撐開釘包含釘頭部、釘桿部以及釘尾部;
所述釘頭部、釘桿部以及釘尾部依次連接;
釘尾部沿軸向設置有開孔;
所述支撐桿的遠端能夠嵌套插入到所述開孔中。
優選地,所述撐開桿沿軸向方向設置有通孔;
撐開桿包含彈性件與卡合塊;
所述彈性件位于所述通孔內;
彈性件與孔壁固定連接;
卡合塊與彈性件固定連接;
卡合塊能夠在收存狀態與刺出狀態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
所述收存狀態下,卡合塊位于通孔內,彈性件處于還原狀態;
所述刺出狀態下,卡合塊沿通孔徑向方向延伸并穿過撐開桿外壁。
優選地,所述釘尾部開孔內沿軸向方向均勻設置多個環形槽;
所述卡合塊在所述刺出狀態下伸入到所述環形槽中。
優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彈性片;
存在多個彈性片;多個所述彈性片能夠形成容桿空間;
容桿空間的幾何中心位于通孔的中軸線上。
優選地,還包含擰桿;
所述擰桿包含桿頭部、桿過渡部、桿身部、桿尾部;
所述桿頭部、桿過渡部、桿身部、桿尾部依次連接;
所述擰桿能夠插入所述撐開桿的通孔;
擰桿能夠穿過所述容桿空間并造成容桿空間幾何形狀的改變,擰桿通過排擠彈性件驅動卡合塊由收存狀態移動到刺出狀態。
優選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撐開釘開孔的底面設置有與桿頭部形狀相匹配凹槽;
所述桿頭部能夠插入凹槽內,并限制擰桿與撐開釘之間的周向相對運動;
所述桿尾部設有旋擰結構。
優選地,所述桿頭部截面形狀為方形,所述桿身部截面形狀為圓形;
沿軸向方向投影,桿身部截面大于并包含桿頭部截面。
優選地,所述釘頭部設置有螺紋。
優選地,所述釘尾部開孔內壁與所述支撐桿的遠端外表面平滑過渡;
釘尾部開孔內壁外端包含一條或多條內凸棱;
所述內凸棱沿開孔內壁周向方向延伸;延伸角度小于360度;
支撐桿近端包含外凸棱;
所述外凸棱與所述內凸棱一一對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采用螺釘尾部開孔,與之配合的支撐桿插入其中的結構,避免在手術過程中螺釘到位后,橫截面較大的支撐桿再次插入人體而對周邊神經組織造成傷害;
2、即能夠調節螺釘與撐開桿之間的相對位置,又能夠通過卡合機構限制兩者之間的軸向位移,增強手術過程中固定的強度;
3、能夠在不取出撐開桿的情況下,直接將螺釘從手術部位中取出,減少手術中醫療設備使用或取出而對周邊組織造成傷害的概率。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定位裝置正視圖;
圖2為定位裝置左視圖;
圖3為本發明工作原理圖;
圖4為圖3的局部詳圖a;
圖5為擰桿插入支撐桿內部時,圖3的b-b截面圖;
圖6為擰桿未插入支撐桿內部時,圖3的b-b截面圖;
圖7為撐開釘結構圖;
圖8為擰釘結構圖;
圖9為變化例中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圖;
圖10為變化例進一步變化后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圖。
圖中示出:
定位裝置1釘頭部21
卡合塊101釘桿部22
彈性片102釘尾部23
支撐桿11擰桿3
固定支撐桿111桿頭部31
活動支撐桿112桿過渡部32
定距桿12桿身部33
調距機構13桿尾部34
撐開釘2內凸棱50
環形槽201外凸棱60
底部凹槽20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提供的脊椎椎節撐開器,包含定位裝置1、撐開釘2、擰桿3,如圖1所示。定位裝置1包含支撐桿11、定距桿12以及調距機構13,支撐桿11又包含固定支撐桿111與活動支撐桿112。固定支撐桿111設置在定距桿12的一端,活動支撐桿112套在定距桿12上,活動支撐桿112、定距桿12兩者之間能夠產生軸向相對滑動。活動支撐桿112還與調距機構13固定連接,并能同時在定距桿12上滑動。定距桿12上表面沿軸向均勻布置有齒形條紋,調距機構13在不受力狀態下,通過彈性件使其限位片一端插入齒形條紋凹槽,限制與定距桿12之間的位移。調距機構12還包括與齒形條紋相嚙合的滾輪,通過滾輪的帶動,定距機構12與活動支撐桿112朝遠離固定支撐桿11的方向運動;壓縮彈性件,使限位片抬起并離開齒形條紋凹槽,便可自由調節活動支撐桿112的位置。
支撐桿11沿長度方向的走勢保持一致,且在中間存在彎折將支撐桿11分成上段與下段:上段連接定距桿12;下段為圓柱形,且沿軸線方向存在通孔。如圖6所述,通孔內設置有彈性片102,4塊所述彈性片102圍成一個在徑向上封閉的多邊形,封閉的多邊形內部中空構成容桿空間,還原狀態下,彈性片102形狀為弧狀,可類似背向通孔中軸線的拋物線,容桿空間的幾何中心位于通孔中軸線上。彈性片102的兩端固定在支撐桿11通孔的內壁上或與其他彈性片固定連接。在對稱的兩塊彈性片102上固定有卡合塊101,彈性片102在還原狀態時,卡合塊101處于收存狀態,即整體位于支撐桿11內部。如圖5所示,當擰桿3插入支撐桿11的通孔內,并穿過所述容桿空間后,容桿空間面積變大,彈性片102發生擠壓變形,彈性片102的拋物線形狀的頂點朝遠離通孔中軸線方向運動,附著在彈性片102上的卡合塊101也沿徑向向外運動,在支撐桿11上對應位置設置開孔,卡合塊101能夠沿開孔被擠出支撐桿11,即刺出狀態。
優選例中,所述的彈性片102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彈性件,比如彈簧或者彈性桿,而且材料也可以是例如橡膠一類的非金屬材料,但考慮到擰桿3插入時,需要彈性件能夠承受一定的軸向方向的彎矩,選擇金屬彈性片作為優選方案。此外,所述的容桿空間邊界也可以是不連續的,比如,4個彈性片102的兩端均連接在支撐桿11通孔的內壁上,沿周向均勻分布,且彼此不接觸,卡合塊101與實施例中的設置形式一致,也可以完成收存狀態與刺出狀態這兩種狀態之間的切換,該方案使擰桿3能夠更方便的插入和取出,缺點在于加工較實施例復雜。為方便卡合塊101與彈性片102的安裝,優選地,可以將兩者設置在支撐桿11的遠端位置,也可按其所在位置的附近將支撐桿11分為兩段,兩段之間通過螺紋等方式連接。優選地,彈性片的數量可以是1個或多個,但數量過多能導致加工困難,數量太少則會導致導向功能變差。
如圖8所示,實施例中,擰桿3主要由桿頭部31、桿過渡部32、桿身部33、桿尾部34依次連接構成。擰桿3能夠插入到支撐桿11的通孔中。桿身部33截面為圓形,且能夠改變由彈性片102形成的容桿空間;桿頭部31的截面為方形,能夠自由地從容桿空間中穿過而不引起彈性片102變形;桿過渡部32完成兩截面形狀的圓滑過渡;桿尾部34截面為六邊形,方便使用工具周向擰動擰桿3。優選地,桿頭部31的截面也可以是非圓形的其他形狀,比如三角形,梅花形或者橢圓形等;桿尾部34也可以只是在近端面設置了一條窄凹槽或其他形狀,只需方便使用工具對其進行旋擰操作。
如圖7所示,實施例中,撐開釘2主要由釘頭部21、釘桿部22以及釘尾部23依次連接構成。釘尾部23沿軸向設置有盲孔,支撐桿11能夠插入到所述盲孔之中,盲孔壁上沿軸線均勻設置有環形槽201,當卡合塊101處于刺出狀態時,正好能夠插入到所述的環形槽201中,完成對支撐桿11相對撐開釘2的軸向固定。在所述盲孔的底部,設有底部凹槽202,其形狀與擰桿3的桿頭部31的形狀保持一致且兩者之間不能產生相對周向運動,保證轉動擰桿3時,撐開釘2也能同步轉動。釘頭部21與釘桿部22設置有螺紋,方便撐開釘2的擰入與擰出。
如圖9所示,變化例中,撐開釘2的釘尾部開孔內壁與所述支撐桿11的遠端外表面平滑過渡,使用過程中,支撐桿11直接插入撐開釘2尾部開孔中,而且放棄了擰桿結構。該結構大大降低了本發明提供的脊椎錐節撐開器的加工難度,并且能滿足手術固定的需求,避免使用支撐桿11過程中再次對脊椎周邊組織造成傷害。如圖10所示,進一步的,變化例中撐開釘2釘尾部開孔內壁外端還設置有三條內凸棱50;所述內凸棱50沿開孔內壁周向方向延伸,延伸角度為180度;支撐桿近端包含外凸棱60;所述外凸棱60與所述內凸棱50一一對應。凸棱的設置,使得支撐桿11充分插入撐開釘2尾部開孔后,凸棱之間能夠相互嚙合,從而起到軸向固定的作用。優選地,內凸棱50的數量也可以是一條或者多條,延伸角度也可以是小于360度的其它值,例如90度或270度,此外,外凸棱60與內凸棱50的數量、延伸角度頁可以不一致,只需保證兩者能夠進行嚙合,達到軸向固定的目的。尤其是,外凸棱60與內凸棱50之間,在撐開釘2與支撐桿11非同軸時或者僅在撐開釘2與支撐桿11非同軸時能夠進行嚙合,在撐開釘2與支撐桿11同軸時能夠相互脫離。
工作原理:
本實施例中,發明提供的脊椎錐節撐開器包含定位裝置1、撐開釘2、擰桿3,定位裝置1包含支撐桿11、定距桿12以及調距機構13,支撐桿11又包含固定支撐桿111與活動支撐桿112。固定支撐桿111固定在定距桿12的一端,調距機構13能夠控制活動支撐桿112沿定距桿12軸向進行運動,調節兩根支撐桿11之間的距離。
兩根撐開釘2與兩根支撐桿11相匹配,撐開釘2的釘頭部21上設置有螺紋,手術時,先將撐開釘2固定在病變椎間盤兩邊的椎骨中,再將支撐桿11插入到撐開釘2尾部設置的盲孔中,調節并固定好兩根支撐桿11之間的距離。所述盲孔的孔壁上沿軸向均勻設有環形槽201,支撐桿11的下段沿軸向開有通孔,通孔內部設置有卡合塊101與彈性片102,彈性片102還原狀態下,卡合塊101位于支撐桿11的內部。當擰桿3的桿身部33穿過彈性片102形成的容桿空間后,彈性片102發生變形,并將連接在彈性片102上卡合塊101擠出支撐桿11,卡合塊101與環形槽201相匹配,完成對支撐桿11相對撐開釘2的軸向固定。而且擰桿3在彈性片102的夾持下,也能夠在手術過程中保持相對支撐桿11的軸向固定。
手術結束后,可將擰桿3伸入到撐開釘2盲孔的底部,所述盲孔的底部設置有與桿頭部31形狀匹配的底部凹槽202,轉動擰桿3使其插入至底部凹槽202中,兩者之間不再產生相對周向運動。擰桿3的桿尾部34設置有方便旋擰的結構,可使用工具對其擰動,此時撐開釘2也會同步轉動,從而將撐開釘2從椎骨中取出。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