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用品,特別是一種以紅外線為治療方法的熱磁灸貼。
背景技術:
熱灸療法歷史源遠流長,灸法最早見于《內經》中《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國傳統的熱療方法即“艾灸”?,F代研究實驗證明,古人使用“艾條”熱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艾絨燃燒時恒溫釋放大量熱能,并產生光熱輻射。艾灸的輻射光譜,波峰在3.5um,光譜靠近近紅外,以遠紅外為主。臨床研究發現,光的非熱效應是艾灸發揮療效的重要因素。艾灸與穴位紅外、遠紅外共振輻射是其發揮療效的基礎:當以遠紅外線的形式對人體進行溫熱刺激時,會產生鎮痛、鎮靜、抑制作用;當通過溫熱刺激人體體膚時從而使人體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也會得到促進,從而能把養分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利用遠紅外線溫熱刺激即使不直接刺激疼痛部位的情況下也能調節各器官功能;當遠紅外線對人體進行溫熱刺激時,可使人體產生抵御入侵病原菌或毒素的抗體,從而具有抵抗力;通過溫熱的刺激從而使人體血液的紅血球及血色素明顯增加;當遠紅外線觸及人體時與人體釋放的紅外線相吻合,從而對人體的內部結構就會發生共鳴及吸收的作用,從而有利于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
目前研究表明,遠紅外線的有效穿透深度為0.05mm—1mm,僅達皮膚表皮的淺層,但它卻可以在深部組織產生溫熱效果,其原因就在于遠紅外線釋出的波長大部分的能量都被淺層皮膚的組織分子以及水分子有效吸收,進而產生振動躍遷,而自低能階(基態)躍遷到高能階(激發態),隨后以非輻射緩解的方式釋出熱,或伴隨轉動躍遷而導致摩擦產生熱。醫療上的遠紅外線療法以振動躍遷產熱為主要作用機制,此溫熱效應可以達到人體血管擴張的效果,造成血流量增加。
目前替代熱灸的方法有:1.用熱包或自發熱袋直接熱敷。2.在自發熱包發熱面上加一層遠紅外布。
但是上述技術存在如下缺陷:1.發熱包溫度變化過大,如果溫度過高會引起燙傷,溫度過低又會降低灸療效果。2.一個病灶一般涉及多個穴位,發熱包由于不能將熱能傳遞到穴位,因而無灸療效果或灸療效果不明顯。
綜上所述,目前的替代熱灸療法都無法實現以遠紅外波長為主發揮療效。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深度灸療的熱磁灸貼,能夠控制自發熱袋的溫度,使得自發熱袋持久恒溫地發熱,同時,將大量的熱能用于激發遠紅外材料,產生大量的遠紅外光輻射,利用遠紅處的能量躍遷特性,在組織深部產生熱效應,以達到深部灸療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熱磁灸貼,包括自發熱袋、導熱層和磁療層;
所述自發熱袋,具有用于與氧氣接觸的透氧面,所述自發熱袋中的自發熱材料在與透氧面透過的氧氣反應后能夠產生熱能,且自發熱袋的溫度在預設時間段內能夠保持在預設溫度范圍內;
所述導熱層,與所述自發熱袋的背向所述透氧層的一面接觸,能夠將所述自發熱袋產生的熱能導向所述磁療層;
所述磁療層,與所述導熱層背向所述自發熱袋的一面接觸,在接收到所述導熱層傳遞的熱能后能夠被激發發出波長為4.0—14um的遠紅外光。
進一步地,所述導熱層的尺寸小于所述自發熱袋的尺寸。
進一步地,所述磁療層包括:
與所述導熱層相接觸的磁性材料層;
覆蓋所述磁性材料層的陶瓷層,所述陶瓷層在接收到所述導熱層傳遞的熱能后能夠被激發發出波長為4.0—14um的遠紅外光。
進一步地,所述陶瓷層為醫用的無紡布和陶瓷浮泡貼合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陶瓷浮泡在所述無紡布上呈放射狀均勻布置。
進一步地,所述陶瓷浮泡在所述無紡布上的分布區域的尺寸小于所述導熱層的尺寸。
進一步地,所述無紡布的周邊與所述導熱層的周邊粘合,且與所述自發熱袋的周邊粘合。
進一步地,還包括有膠層,所述膠層的一面與所述自發熱袋的透氧面粘合,且所述膠層允許氧氣透過。
進一步地,所述膠層為翼形的醫用壓敏膠。
進一步地,所述翼形壓敏膠的兩翼為離紙形粘膠。
本發明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熱磁灸貼通過自發熱袋經過氧化結合后產生熱量,磁療層接收到熱能后,被激發產生大量的4.0um~14um的遠紅外線,能夠將熱能導入組織深部3cm~5cm穴位,致深部引起輻射熱能,產生溫熱效應,達到熱灸效果。遠紅外線可以深入病灶,穿透皮膚表層,在皮膚表層下產生熱量,解決現有技術中一般熱灸貼不能將熱能傳遞到皮下穴位,無灸療效果或灸療效果不明顯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和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熱磁灸貼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熱磁灸貼的俯視示意圖;
圖4和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熱磁灸貼中陶瓷浮泡的分布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深度灸療的熱磁灸貼,能夠控制自發熱袋的溫度,使得自發熱袋持久恒溫地發熱,同時,將大量的熱能用于激發遠紅外材料,產生大量的遠紅外光輻射,利用遠紅處的能量躍遷特性,在組織深部產生熱效應,以達到深部灸療效果。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熱磁灸貼,如圖1所示,包括自發熱袋1、導熱層2和磁療層3;
所述自發熱袋1,具有用于與氧氣接觸的透氧面11,所述自發熱袋1中的自發熱材料在與透氧面11透過的氧氣反應后能夠產生熱能,且自發熱袋1的溫度在預設時間段內能夠保持在預設溫度范圍內;
具體地,透氧面11可以采用微孔透氣層,微孔的直徑為0.1um~10um,透氣度為3-12cm3/m2·d·mp,使氧氣透過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避免因氧氣透過量高,氧氣與自發熱袋1中的自發熱材料反應產生的溫度過高,導致因溫度過高造成高溫燙傷的問題。自發熱袋1背向透氧面11的一面為隔氧面12,隔氧面12與透氧面11組合形成容納自發熱材料的容納腔,隔氧面12保證熱磁灸貼治療過程中與人體沒有物質交換,而只有能量交換,同時避免氧氣進入,有利于自發熱袋1的產生溫度的控制。
具體地,隔氧面12可以采用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熱壓成型。
自發熱袋1中的自發熱材料與透氧面11透過的氧氣反應,用于為磁療層3提供熱量,自發熱袋1中的自發熱材料可以由二次還原鐵料、活性炭、樹脂、蛭石、鹽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自發熱材料可以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產生熱能,反應后形成松散的物料,自發熱材料的量應能保證恒溫時間5小時以上。
所述導熱層2,與所述自發熱袋1的背向所述透氧層11的一面(即隔氧面12)接觸,能夠將所述自發熱袋1產生的熱能導向所述磁療層3;
所述磁療層3,與所述導熱層2背向所述自發熱袋1的一面接觸,在接收到所述導熱層2傳遞的熱能后能夠被激發發出波長為4.0—14um的遠紅外光。
由圖1可以看出,所述導熱層2的尺寸小于所述自發熱袋1的尺寸,自發熱袋1具有超出導熱層2的邊緣。
具體地,如圖2所示,磁療層3包括與所述導熱層2相接觸的磁性材料層31;覆蓋所述磁性材料層31的陶瓷層32,所述陶瓷層32在接收到所述導熱層2傳遞的熱能后能夠被激發發出波長為4.0—14um的遠紅外光。
其中,磁性材料層31能夠利用磁場對人體治療,設置磁性材料層31后,以磁場作用于人體治療疾病,磁場影響人體電流分布、荷電微粒的運動、膜系統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組織細胞的生理、生化過程改變,產生鎮痛、消腫、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等作用。
陶瓷層32與人身體接觸,如圖4和圖5所示,陶瓷層32為醫用無紡布321和陶瓷浮泡322貼合形成,無紡布321單面涂有粘膠,陶瓷浮泡322通過粘膠貼合在無紡布321上。
如圖4所示,陶瓷浮泡322可以在無紡布321上呈放射狀均勻布置;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陶瓷浮泡322還可以在無紡布321上成矩陣均勻分布。陶瓷浮泡322在無紡布321上的分布區域的尺寸略小于導熱層2的尺寸,另外,由于導熱層2的尺寸小于所述自發熱袋1的尺寸,因此,所述無紡布321的周邊與所述導熱層2的周邊粘合,且與所述自發熱袋1的周邊粘合。
具體地,隔氧面12邊緣與陶瓷層32邊緣壓熱合成型,壓熱合成型易于實現,且生產成本較低。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本發明的熱磁灸貼還設有膠層4,所述膠層4的一面與所述自發熱袋1的透氧面11粘合,且所述膠層4允許氧氣透過。
具體地,膠層4為翼形的醫用壓敏膠,翼形壓敏膠的兩翼為離紙形粘膠。使用過程時只需要用膠層4直接粘貼在患處皮膚上即可產生作用,也可以根據需要粘貼在患處的厚度較薄的衣服上。當然,膠層4的兩翼也可不用離紙型,在膠層4的兩翼不用離紙型時,可以將熱磁灸貼放置在配有內袋的高腰型內褲、護膝套、護腰套、頸套、肘關切套等關節護套袋內,對準患處即可產生作用。
本實施例的陶瓷層32的陶瓷浮泡34的分布區域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多種形狀。如圖4所示,如患處為點狀,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圓形的分布區域;如圖5所示,如果患處為帶狀,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條形的分布區域。本發明不限定陶瓷浮泡34的分布區域的具體形狀,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設計陶瓷浮泡34的分布區域的形狀,即滿足完全覆蓋患處即可。
本發明的熱磁灸貼的自發熱袋1升到預設的溫度后,可維持數小時溫度不變,產生大量的熱能,通過導熱層2一部分傳遞至陶瓷層32,一部分熱能傳遞至皮膚層。陶瓷層32接收到熱能后,被激發產生大量的4um~14um的遠紅外光,遠紅外線具有能量躍遷特性,將熱能導入組織深部3cm~5cm穴位,致深部引起非輻射熱能,產生溫熱效應,達到熱灸效果。另外,本發明的熱磁灸貼溫度的升高,也產生了大量的紅外光輻射,改善局部的微循環,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