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床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改進型三段式床墊。
背景技術:
內科護理床現廣泛使用于各類醫療單位,病人由于身體不便,尤其是一些年邁的老人或者重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時需要保持特定的姿勢,對于這些老人或者重病患者來說,因為身體原因會導致他們左右翻動頻繁,容易從護理床上掉下。現有的護理床具備左右翻轉的功能,也具備有起背翻轉的功能,但是在左右翻轉或者起背翻轉時,病人重心不穩,容易從側面摔落,通常需要在床的兩側增加墊塊或者使用護手防止病人摔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改進型三段式床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措施:
一種改進型三段式床墊,包括第一墊體、第二墊體、第一彎折部以及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連接,且可相對彎折;所述第一彎折部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墊體的兩側,且每一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一墊體連接,并可朝向所述第一墊體彎折;所述第二彎折部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二墊體的兩側,且每一第二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墊體連接,并可朝向所述第二墊體彎折;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彎折部之間形成一空間,用于避免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相對彎折時,同側設置的第一彎折部與第二彎折部互相抵接。
本發明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完善: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空間呈v型結構。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v型結構的角度為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60度的夾角。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彎折部可沿所述第一墊體彎折的角度為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彎折部可沿所述第一墊體彎折的角度為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
作為進一步改進,還包括一彈性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底部,用于連接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彎折部。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彎折部以及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兩側均設置有橫桿,所述第二彎折部與所述橫桿通過松緊帶縫合連接。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之間通過單邊縫合連接。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的寬度一致,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寬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的寬度。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墊體與所述第二墊體的內部均填充有海綿墊。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通過第一彎折部與第一墊體相互彎折可形成u形狀,同時第二彎折部與第二墊體相互彎折可形成u形狀,并且第一墊體與第二墊體通過單邊縫合連接,這樣,通過第一墊體與第二墊體相互彎折時,對病人起到很好的限位保護作用,防止病人從兩側摔落;位于同側的第一彎折部與第二彎折部之間形成呈v型結構的空間,這樣,避免第一墊體與第二墊體相對彎折時,同側設置的第一彎折部與第二彎折部互相抵接,影響彎折的順暢性。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總裝示意圖;
附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床板凹陷狀態時的總裝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二左右翻轉狀態時的總裝示意圖;
附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三起背狀態時的總裝示意圖一;
附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三起背狀態時的總裝示意圖二;
附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四中床墊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升降裝置10
床板20
床架30
固定架40
第一背板21
第一腿板22
第一側板23
第二側板24
升降機構11
驅動氣缸12
傳動桿13
固定桿14
鉸接桿15
固定軸16
滑動導軌221
限位柱222
第一滑動導軌2211
第二滑動導軌2212
滾軸17
第一支撐桿41
第二支撐桿42
三支撐桿43
第四支撐桿44
定位桿45
第二驅動氣缸18
限位桿25
翻轉機構90
翻轉氣缸100
第一連接桿91
第二連接桿92
第三連接桿93
第四連接桿94
第五連接桿95
第六連接桿96
第七連接桿97
固定塊98
轉輪99
第一墊體50
第二墊體60
第一彎折部70
第二彎折部80
彈性連接件71
橫桿8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至圖2,本發明提供一種利于病人處于特定姿勢的護理床,包括控制裝置、升降裝置10、床板20、用于支撐床板20的床架30以及固定架40;床板20設置于所述固定架40上,床板20包括第一背板21、第一腿板22、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第一背板21與第一腿板22鉸接;第一側板23對稱設置于第一背板21的兩側,第一側板23與第一背板21鉸接;第二側板24對稱設置于第一腿板22的兩側,第二側板24與第一腿板22鉸接。
升降裝置10連接控制裝置,升降裝置10包括升降機構11以及驅動氣缸12,升降機構11連接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驅動氣缸12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驅動升降機構11的升降,從而帶動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升降;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下降時,帶動兩側的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傾斜,使床板20整體呈倒梯形設置。
升降機構11包括傳動桿13、對稱設置的兩條固定桿14以及兩組鉸接桿15,傳動桿13與驅動氣缸12連接,傳動桿13的兩端分別與兩組鉸接桿15的一端鉸接;兩條固定桿14的兩端分別與兩組鉸接桿15的另一端鉸接。兩條固定桿14設置于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底部,固定桿14用于支撐并帶動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升降。進一步的,每組鉸接桿15通過固定軸16固定于固定架40上。
當驅動氣缸12的推桿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進行縮回時,傳動桿13帶動鉸接桿15繞固定軸16旋轉,兩條固定桿14的高度隨之下降,從而帶動第一腿板22以及第一背板21下降。相反的,當驅動氣缸12的推桿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進行伸出時,傳動桿13帶動鉸接桿15繞固定軸16旋轉,兩條固定桿14的高度隨之上升,從而帶動第一腿板22以及第一背板21上升。
第一腿板22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導軌221,滑動導軌221的中間設置有限位柱222,將滑動導軌221分割為第一滑動導軌2211以及第二滑動導軌2212。兩條固定桿14之間設置有滾軸17,滾軸17用于支撐第一腿板22,且滾軸17設置于第一滑動導軌2211內。由于連接兩條固定桿14的滾軸17只能沿著第一滑動導軌2211運動,因此固定桿14升降時,會帶動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升降。
為使得滾軸17在第一滑動導軌2211內滑動更加順暢,在第一腿板22的兩側設置有滾輪,滾輪沿所述第二滑動導軌2212運動。
固定架40包括沿床架30的寬度方向對稱設置的第一支撐桿41與第二支撐桿42,沿床架30的長度方向對稱設置的第三支撐桿43與第四支撐桿44,以及分別用于連接第一支撐桿41與第二支撐桿42以及第三支撐桿43與第四支撐桿44的定位桿45。固定架40包括多條定位桿45,多條定位桿45分別設置于固定架40的兩側,每一定位桿45與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傾斜設置;同時,定位桿45設置于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下方。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支撐桿42與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相互平行。
第一支撐桿41長度大于第二支撐桿42的長度,第三支撐桿43的長度大于第四支撐桿44的長度,從而形成上下兩個長方形結構,通過定位桿45連接使固定架40整體形成倒梯形。
其中,第一支撐桿41與第三支撐桿43設置于第二支撐桿42與第四支撐桿44的下方,并距離一預設高度設置,該預設高度與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下降高度一致,當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下降時迫使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均與定位桿45貼合。從而,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與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之間形成倒梯形。定位桿45與第二支撐桿42成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的夾角,方便病人側臥、翻身或者保持特定姿態進行檢查。定位桿45與第二支撐桿42的夾角角度不宜太大,太大病人容易側翻,也會相應少空間。
從圖1所示可知,第一側板23與第二側板24的寬度一致,第一背板21與第一腿板22的寬度一致,且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的寬度小于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寬度。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3,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智能護理床,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裝置,其實現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實施例一相同,為簡要描述,本實施例未提及之處,可參考實施例一中相應內容。
通過上述設計得到的裝置已基本能滿足護理床的使用,但本著進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設計者對該裝置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該智能護理床的升降裝置10還包括第二驅動氣缸18,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連接固定架40,具體的,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與第四支撐桿44的中部連接。控制裝置用于控制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伸縮,從而帶動固定架40繞轉軸19旋轉,進而帶動床板20繞轉軸19旋轉。為保持固定架40轉動的穩定性,轉軸19對稱的設置于第三支撐桿43的中部;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伸縮時,床板20繞轉軸19旋轉的角度范圍為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
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側板23設置于床架30的床頭一端,第一腿板22以及第二側板24設置于床架30的床尾一端。在第一背板21靠近床頭一端的底部以及第一腿板22靠近床尾一端的底部設置有限位桿25,當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與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處于同一水平面時,限位桿25對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進行限位。兩根限位桿25的兩端分別延伸至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的下方,第一側板23與第一背板21處于同一水平面時,限位桿25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側板23抵接。
實施例中,固定架40繞轉軸19旋轉的速度可調控,速度太快人的重心偏移太快,人容易側翻摔倒;另一方面有些病人接受手術后運動不宜太快,因此可以根據需求控制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的伸縮速度。
該護理床在需要時,可實現自動控制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的下降,方便病人的側躺或者處于特定的姿態;也可以自動控制固定架40的左右旋轉,方便病人的左右翻身與側躺,避免了病人長期保持一種躺姿造成身體壓瘡的問題,可以讓長期臥床失能人士血液循環,避免一個睡姿就臥造成的不適,護理床的控制裝置可以設有定時旋轉的功能。
實施例三
請參閱圖4至圖5,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安全性姿勢調整護理床,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裝置,其實現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實施例二相同,為簡要描述,本實施例未提及之處,可參考實施例二中相應內容。
本實施例中升降裝置10還進一步包括翻轉機構90以及翻轉氣缸100,翻轉機構90包括第一連接桿91以及第二連接桿92;第一連接桿91與翻轉氣缸100的推桿鉸接,第一連接桿91與第二連接桿92固定連接,第二連接桿92固定于第一背板21的底部;控制裝置控制翻轉氣缸100的推桿伸縮,帶動第一連接桿91以及第二連接桿92動,從而帶動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時,可帶動第一側板23繞第一背板21翻轉,從而使第一背板21與兩側的第一側板23形成倒梯形結構。
第一側板23通過控制裝置自動控制翻轉氣缸100的推桿的伸縮從而實現繞第一腿板22的翻轉,或者通過手動推動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模仿人體坐起;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旋轉的角度范圍為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70度,可根據病人的舒適度或者治療需要進行調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板23通過控制裝置自動控制翻轉氣缸100的推桿的伸縮從而實現繞第一腿板22的翻轉。
上述翻轉機構90還包括依次鉸接連接的第三連接桿93、第四連接桿94、第五連接桿95、第六連接桿96以及與第六連接桿96固定連接的第七連接桿97;第三連接桿9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腿板22的底部,第三連接桿9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背板21的下方并與第四連接桿94鉸接,用于對第一腿板22的限位與支撐;第七連接桿97固定于第一背板21上;第七連接桿97的兩端設置有固定塊98,固定塊98的一端與第七連接桿97固定連接,固定塊98的另一端設置有轉輪99,轉輪99位于第一側板23的下方;當第一側板23與第一背板21處于同一水平面時,轉輪99與第一側板23抵接。
第一側板23的長度小于第二側板24的長度,并且第二側板24延伸至第一背板21的一側,且距離第一背板21一預定間距,用于避免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時,同側設置的第一側板23與第二側板24互相抵接,影響翻轉的順暢性。
第一背板21繞第一腿板22翻轉時,第四連接桿94帶動第五連接桿95運動,從而帶動第六連接桿96的旋轉,進一步帶動第七連接桿97的旋轉,第七連接桿97的旋轉進一步帶動固定塊98的旋轉,進而帶動轉輪99旋轉;由于第一側板23與第一背板21之間相互鉸接,這樣,輪轉99迫使第一側板23繞第一背板21翻轉,從而第一背板21與兩側的第一側板23形成梯形結構。一方面讓病人坐起,同時也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可以給用戶帶來安全感、舒適度。
當輪轉99迫使第一側板23繞第一背板21翻轉從而第一背板21與兩側的第一側板23形成梯形結構時,轉輪99也對兩側設置的第一側板23進行固定限位。
該護理床的第一背板21、第一腿板22、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采用多條鋼桿焊接而成。
實施例四
請參閱圖6,本發明了還提供了一種改進型三段式床墊,該改進型三段式床墊與上述實施例中的護理床相適配使用,包括第一墊體50、第二墊體60、第一彎折部70以及第二彎折部80;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連接,且可相對彎折,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之間通過單邊縫合連接;第一彎折部70分別設置于第一墊體50的兩側,且每一第一彎折部70與第一墊體50連接,并可朝向第一墊體50彎折;第二彎折部80分別設置于第二墊體60的兩側,且每一第二彎折部80與第二墊體60連接,并可朝向第二墊體60彎折。
位于同側的第一彎折部70與所述第二彎折部80之間形成一空間90,該空間90呈v型結構,用于避免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相對彎折時,同側設置的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互相抵接,影響彎折的順暢性。
具體的,與護理床配合使用時,第一背板21對應第一墊體50,第一腿板22對應第二墊體60,第一側板23對應第一彎折部70,第二側板24對應第二彎折部80。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的結構相同,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的內部均填充有海綿墊,第一墊體50、第二墊體60、第一彎折部70以及第二彎折部80的表層采用皮革制成。
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的寬度一致,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的寬度一致,且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的寬度小于第一墊體50與第二墊體60的寬度。
上述中v型結構的角度為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60度的夾角;優選的,取45度。角度不宜過大,角度太大時,v型結構開口之間的間距太大,形成的凹陷造成病人的不舒適感;角度太小,彎折時造成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之間的相互抵接。第一彎折部70相對第一墊體50彎折的角度范圍為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同理,第二彎折部80相對第二墊體60彎折的角度范圍為大于等于25度且小于等于30度。
在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的底部還設置有一彈性連接件71,用于連接第一彎折部70與第二彎折部80。同時,在第一彎折部70以及第二彎折部80的兩側均設置有橫桿81。
該床墊使用時,將橫桿81分別固定在固定架40兩側的床架30上,對第一墊體50以及第二墊體60起到限位作用。第二彎折部80與橫桿81通過松緊帶縫合,松緊帶一方面可以對床墊進行限位,同時也可以避免在翻轉過程中手或腳被夾到。當第一腿板22下降時,與第一腿板22連接的第二彎折部80的一端也隨之下降,并與傾斜的第二側板24貼合。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控制裝置設定好程序,初始狀態下,第一背板21、第一腿板22、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處于水平狀態,按下控制裝置中的左/右旋轉鍵,首先,通過升降機構11帶動第一背板21與第一腿板22下降,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下降時,帶動兩側的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傾斜,使所述床板整體呈倒梯形設置;然后第二驅動氣缸18的推桿的伸縮帶動固定架40左/右旋轉,左/右轉可以讓長期臥床失能人士血液循環,避免一個睡姿就臥造成的不適,且在左/右旋轉過程中第一側板23與第二側板24類似于護欄,讓人不會產生位移,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背板21、第一腿板22、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處于水平狀態或者第一背板21以及第一腿板22下降與第一側板23以及第二側板24形成呈倒梯形狀態下,控制裝置均可控制翻轉機構90實現第一背板21的翻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