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口腔開口器。
背景技術:
口腔疾病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都需要患者將口部張開,并持續保持同一口型,便于醫護人員的診斷和治療,然而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會使患者的面部產生酸疼感,從而不自覺的改變口型,這樣就會影響醫護人員進行診斷和治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口腔開口器,該口腔開口器可以協助患者保持正確口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特征是:包括手柄,手柄的前部設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前面的上部設有上開口裝置,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設有頂部長條孔,所述承接部的前面設有前部長條孔,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鉸接有連桿,所述連桿的前部與承接部之間設有復位彈簧,所述連桿的前端部設有穿過頂部長條孔且下伸的豎桿,豎桿的下端部固接有滑動連接在前部長條孔內且與上開口裝置上下對應的下開口裝置。
所述上開口裝置包括固接在承接部上表面且前伸的上桿,所述上桿的前端部固接有上支撐板。
所述下開口裝置包括固接在豎桿下端部的下桿,下桿穿過前部長條孔的前端部固接下支撐板。
所述上支撐板的前部設有彎弧狀凹槽,所述下支撐板的前部設有彎弧狀凹槽。
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設有鉸座,所述連桿的后部鉸接在鉸座上。
所述手柄上設有防滑紋。
采用上述方案后的優點效果是:包括手柄,使用時,先將上支撐板的上表面與上牙齒的下表面接觸,使下支撐板伸入口腔內并位于下牙齒的上方,根據患者口部張開程度,按壓連桿,使復位彈簧壓縮,從而使豎桿向下移動,帶動下支撐板向下移動,從而使下支撐板的下表面與下牙齒的上表面接觸,這樣就可以實現患者的口型定位。檢查或診斷結束后,松開連桿,即可使復位彈簧復位,從而使下支撐板與下牙齒脫離,然后將上下支撐板從口腔部取出即可。這種方式可以協助患者始終保持正確的開口口型,避免因酸疼導致口型改變,影響醫護人員進行檢查和診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左視圖;
圖4是上支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該口腔開口器包括手柄1,手柄1上設有防滑紋,手柄1的前部設有承接部2,承接部2前面的上部設有上開口裝置,上開口裝置包括固接在承接部2上表面且前伸的上桿61,上桿61的前端部固接有上支撐板62,上支撐板62的前部設有彎弧狀凹槽,彎弧狀凹槽自上支撐板62的前端面向其內部延伸,本實施例中彎弧狀凹槽的彎弧角度與人體上壓床的彎弧角度相適應。承接部2的上表面設有頂部長條孔21,承接部2的前面設有前部長條孔22,承接部2的上表面鉸接有連桿3,承接部2的上表面設有鉸座20,連桿3的后部鉸接在鉸座20上。連桿3的前部與承接部2之間設有復位彈簧4,連桿3的前端部設有穿過頂部長條孔21且下伸的豎桿5,豎桿5的下端部固接有滑動連接在前部長條孔22內且與上開口裝置上下對應的下開口裝置,下開口裝置包括固接在豎桿5下端部的下桿71,下桿71穿過前部長條孔22的前端部固接下支撐板72,下支撐板72的前部設有彎弧狀凹槽,彎弧狀凹槽自下支撐板72的前端面向其內部延伸,本實施例中彎弧狀凹槽的彎弧角度與人體下壓床的彎弧角度相適應。本實施例中上下支撐板的結構相同。
使用時,先將上支撐板62的上表面與上牙齒的下表面接觸,使下支撐板72伸入口腔內并位于下牙齒的上方,根據患者口部張開程度,按壓連桿3,使復位彈簧4壓縮,從而使豎桿5向下移動,帶動下支撐板72向下移動,從而使下支撐板62的下表面與下牙齒的上表面接觸,這樣就可以實現患者的口型定位。檢查或診斷結束后,松開連桿3,即可使復位彈簧4復位,從而使下支撐板62與下牙齒脫離,然后將上下支撐板從口腔部取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