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外科手術的輔助器械,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
背景技術:
在肛腸外科手術中,“痔上粘膜環切術”(pph手術)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利用pph吻合器將脫垂的黏膜帶切除。現有的pph手術中常使用擴肛器座及縫扎器作為手術中的輔助器械,其中擴肛器座作為肛腸手術中常用的手術器械,在肛腸科檢驗、手術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擴肛器座是一個帶有邊緣的直筒狀結構,其邊緣被醫生控制或者直接與肛門邊緣的皮膚縫合固定。擴肛器座的作用是撐開肛門,為后續的檢查或者治療做準備。在pph手術中,為了便于手術操作,擴肛器座還需要配合縫扎器等其他手術器械進行手術。但在使用中發現現有的縫扎器沒有與擴肛器座配合的固定結構,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將縫扎器轉動一定角度后需要助手幫忙扶住縫扎器才能進行打荷包的操作,無法實現單人操作,使用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通過獨特的結構設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操作不變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縫扎器可方便的固定在擴肛器座上,使用方便的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本申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包括擴肛器座和縫扎器;所述擴肛器座和所述縫扎器上均設置有固定結構,所述擴肛器座的固定結構和所述縫扎器的固定結構相互配合實現擴肛器座與縫扎器之間的相對固定,并且所述擴肛器座的固定結構和所述縫扎器的固定結構可相對分開以調整擴肛器座與縫扎器之間的相對位置。
進一步,所述擴肛器座包括中空的本體和位于所述本體近端的呈喇叭狀的縫合部;所述本體包括遠端和與所述遠端相對的近端;所述縫合部為外圍直徑比本體的直徑大的寬邊。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縫扎器靠近其固定結構的區域由彈性材料制成,使得縫扎器的固定結構可彈性變形實現擴肛器座與縫扎器之間的相對固定和相對分開。
進一步地,所述縫扎器包括位于遠端的導管部和位于近端的翼部。所述導管部的外徑略小于所述擴肛器座的本體的內徑,使得所述導管部可插入所述本體內。所述導管部的管壁上具有開口,所述翼部呈翅膀狀并從導管部的近端向外延伸。在手術時,醫生將擴肛器座插入肛門,然后將縫扎器插入擴肛器座內,調整縫扎器的位置,使痔組織暴露于縫扎器的開口內。
進一步,所述導管部和所述翼部一體化形成。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擴肛器座的寬邊的邊緣部設置一圈環形槽,所述環形槽的開口朝內;所述縫扎器的翼部的遠側表面上設置向外凸起的配合邊,該配合邊的自由端朝外。當縫扎器插入擴肛器座內時,所述配合邊的卡入寬邊的環形槽內。
進一步,縫扎器的翼部由彈性材料制成,使得縫扎器的翼部可彈性變形,進而帶動配合邊卡入或離開所述環形槽,從而實現擴肛器座與縫扎器之間的相對固定和相對分開。具體地,當需要調整縫扎器的角度或者調整縫扎器和擴肛器座的相對位置時,操作者稍微向內用力捏住抬縫扎器的翼部遠端,即可轉動/移動縫扎器,當縫扎器被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翼部遠端即重新實現擴肛器座和縫扎器的相對固定。
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擴肛器座與縫扎器之間的相互固定結構不同于上述的固定結構。所述擴肛器座的寬邊的邊緣部位不設置環形槽。所述縫扎器的翼部的表面上設置向外凸起的配合結構,所述配合結構包括從翼部的遠側表面上向外凸起的卡勾以及從翼部的近側表面上向外凸起的撥片。所述卡鉤鉤朝內,使其可從所述寬邊的外側鉤住所述寬邊邊緣,所述撥片大致平行于縫扎器的中心軸方向。當縫扎器插入擴肛器座內時,稍微下壓縫扎器的翼部,使縫扎器背部的卡勾卡在擴肛器座的寬邊的邊緣上,即可實現擴肛器座和縫扎器的固定。需要調整縫扎器的角度或者調整縫扎器和擴肛器座的相對位置時,操作者將翼部上的撥片向內扳,同時稍微用力向外拉,卡勾即可脫離擴肛器座的寬邊邊緣,操作者轉動/移動縫扎器,當縫扎器被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撥片即重新實現擴肛器座和縫扎器的相對固定。
優選地,所述擴肛器座的本體和縫合部一體化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擴肛器座的本體遠端為直筒狀或者錐筒狀。
優選地,所述擴肛器座的寬邊沿大致垂直于所述擴肛器座的軸心線方向向外延伸。
進一步,所述寬邊的表面上設置鏤空結構,所述鏤空結構便于寬邊與皮膚之間固定縫合。所述鏤空結構可均勻分布在寬邊上,數量可以為2-4個,例如為4個。
進一步,所述縫扎器的翼部遠端可設置便于使用者抓握的結構,例如波浪形凸起結構。
本申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在縫扎器和擴肛器座之間設置相互配合的固定結構,使得在手術期間,縫扎器可準確地與擴肛器座邊緣的任意位置實現固定連接,并且操作方便,容易制造且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
圖1是根據本申請第一個實施方式的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的縱向剖面圖;
圖3是圖2中標記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1所示實施方式中擴肛器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申請第二個實施方式的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的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的縱向剖面圖;
圖7是圖6中標記b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8是圖5所示實施方式中擴肛器座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擴肛器座;2,縫扎器;3,寬邊;4,鏤空結構;5,環形槽;6,配合邊;7,配合結構;8,撕破卡勾;9,撥片;10,翼部遠端;11,本體;21,翼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施例中的附圖對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在本申請的附圖中,遠離操作者的一端為遠端/遠側,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為近端/近側。
實施方式一: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如圖1-4所示,本申請提供一種用于肛腸手術的輔助器械,包括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參見附圖4,所述擴肛器座1包括中空的本體11和位于所述本體近端的呈喇叭狀的縫合部,所述本體11和所述縫合部可一體化形成。圖1-4所示的本體11為圓筒結構,該本體11包括深入患者肛門的遠端和與所述遠端相對的、靠近操作者的近端,所述擴肛器座1的遠端可直接穿過肛門或者在其他器械的輔助下穿過肛門到達手術位置,所述遠端為直筒狀或者錐筒狀。如圖1-4所示,所述縫合部為外圍直徑比本體的直徑大的寬邊3,該寬邊沿大致垂直于所述擴肛器座1的軸心線方向向外延伸。
如圖1-4所示,所述縫扎器2包括位于遠端的導管部和位于近端的翼部21,所述導管部和所述翼部21可一體化形成。所述導管部的外徑略小于所述擴肛器座1的本體11的內徑,使得所述導管部可插入所述本體11內。參見附圖1所述導管部的管壁上具有開口,所述翼部21呈翅膀狀并從導管部的近端向外延伸。在手術時,醫生將擴肛器座1插入肛門,然后將縫扎器2插入擴肛器座1內,調整縫扎器2的位置,使痔組織暴露于縫扎器2的開口內。
以下結合附圖1-4描述該實施方式中擴肛器座1與縫扎器2之間的固定結構,擴肛器座1的寬邊3的邊緣部設置一圈環形槽5,所述環形槽5的開口朝內,例如朝向擴肛器座1的的中心軸方向;所述縫扎器2的翼部21的遠側表面上設置向外凸起的配合邊6,該配合邊6的自由端朝外,例如遠離縫扎器2的的中心軸方向。當縫扎器2插入擴肛器座1內時,所述配合邊6的卡入寬邊3的環形槽5內,如圖2所示,因而所述縫扎器2經環形槽5將配合邊6固定在所述擴肛器座1上。需要調整縫扎器2的角度或者調整縫扎器2和擴肛器座1的相對位置時,操作者稍微向內用力捏住抬縫扎器2的翼部遠端10,即可轉動/移動縫扎器2,當縫扎器2被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翼部遠端10即重新實現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相對固定。
進一步,寬邊3的表面上設置鏤空結構4,所述鏤空結構便于寬邊3與皮膚之間固定縫合;所述鏤空結構4可均勻分布在寬邊上,數量可以為2-4個,例如為4個。
進一步,如圖1、2所示,縫扎器2的翼部遠端10可設置便于使用者抓握的結構,例如波浪形凸起結構。
下面以肛腸科痔上黏膜環形切除手術來說明本申請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使用方法。首先將擴肛器座1在擴肛器的輔助下插入肛門中,退出擴肛器,留下擴肛器座1,必要時使用縫線將擴肛器座1的寬邊3固定在皮膚上。然后將縫扎器2向下壓入擴肛器座1內,此時縫扎器2翼部21上的配合邊6卡入擴肛器座1的環形槽5內,實現了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相對固定,縫扎器2可以避免醫生做荷包時其他組織的干擾,此時縫扎器2的開口內充分顯示出痔上黏膜組織。接著在齒狀線上用彎針將下垂的痔上黏膜組織縫制荷包。當需要調整縫扎器2的角度或者調整縫扎器2和擴肛器座1的相對位置時,操作者只需要稍微向內用力捏住抬縫扎器2的翼部遠端10,即可轉動/移動縫扎器2,將縫扎器2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翼部遠端10即重新實現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相對固定。荷包縫合后,將諸如吻合器的手術器械頭部置于荷包線之上,收緊荷包線并打結,用勾線針將荷包線尾端從器械腔內拉出并進行吻合切割,此時痔上黏膜組織被切掉,且縫合口閉合緊密不出血。
實施方式二:
下面參照圖5-8對本申請的第二個實施方式進行描述,該實施方式的大部分結構與上述第一個實施方式相同,這些相同的結構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區別在于擴肛器座1與縫扎器2之間的相互固定的結構不同,參見附圖5-8,所述擴肛器座1的寬邊3的邊緣部位可不設置環形槽5(也可以設置圈環形槽5)。所述縫扎器2的翼部21的表面上設置向外凸起的配合結構7,所述配合結構7包括從翼部21的遠側表面上向外凸起的卡勾8以及從翼部21的近側表面上向外凸起的撥片9。參見附圖7,所述卡鉤8鉤朝內,使其可從所述寬邊的外側鉤住所述寬邊邊緣,所述撥片9大致平行于縫扎器2的中心軸方向。當縫扎器2插入擴肛器座1內時,稍微下壓縫扎器2的翼部21,使縫扎器背部的卡勾8卡在擴肛器座1的寬邊3的邊緣上(參見附圖7),即可實現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固定。需要調整縫扎器2的角度或者調整縫扎器2和擴肛器座1的相對位置時,操作者將翼部21上的撥片9向內扳,同時稍微用力向外拉,卡勾8即可脫離擴肛器座1的寬邊邊緣,操作者轉動/移動縫扎器2,當縫扎器2被調整到需要的位置時,松開撥片9即重新實現擴肛器座1和縫扎器2的相對固定。
本申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在縫扎器和擴肛器座之間設置相互配合的固定結構,使得在手術期間,縫扎器可準確地與擴肛器座邊緣的任意位置實現固定連接,并且操作方便,容易制造且成本較低。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申請幾種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申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申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申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