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輸液椅裝置。
背景技術:
在醫(yī)院門診科室,通常會安裝整排的用于輸液使用的輸液椅,方便對門診患者進行輸液治療使用,尤其是在傳染疾病的高發(fā)期,生病的患者人數(shù)較多,為提高輸液的便捷性和節(jié)省輸液占用的空間,通過安裝輸液椅來滿足患者輸液的使用需求。雖然輸液椅解決了人數(shù)多的情況下空間合理分配的問題,但是,由于輸液時間通常較長,患者長時間坐在輸液椅上,容易產生疲倦、勞累、甚至腿腳麻木、肌肉酸痛的問題。由于現(xiàn)有的輸液椅是固定的,患者只能坐在其上,無法躺著輸液,對部分需要調整輸液姿勢,需要平躺輸液的患者無法滿足使用需求。
雖然部分輸液椅的椅背角度可調節(jié),但是通常椅背使繞底部的連接軸轉動,連接軸的位置固定在座椅椅架上,所以,椅背轉動時是位于座椅后側并展開的,當座椅靠墻或后方有阻擋時,輸液椅將無法使用,其使用受到限制;椅背的調節(jié)通常為手動調節(jié),費時費力,不利于輸液患者操作使用。并且現(xiàn)有的輸液椅為增加穩(wěn)定性,通常通過螺釘固定在地面上,導致輸液椅無法旋轉進行方向的調整,給使用帶來一定的不便性。因此,需要一種能夠實現(xiàn)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的輸液椅,即便椅背調整時,后端有阻擋,椅座和椅背同時向前移動,依舊能夠實現(xiàn)椅背調節(jié)的輸液椅滿足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輸液椅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輸液椅裝置,包括座板、上支架、靠背板、下支架和支撐盤,所述上支架上端焊接有座板,座板上粘接有座墊,所述上支架前端焊接有前撐桿,前撐桿上套設有轉動套,轉動套外側焊接有斜撐桿a,所述斜撐桿a另一端通過銷軸轉動連接斜撐桿b,所述斜撐桿b另一端焊接在固定框上的轉動套上,所述斜撐桿a上側焊接有靠背板,靠背板上端面粘接有靠墊,所述固定框焊接在下支架前端;所述下支架中部焊接有固定桿,固定桿前側焊接有u型固定座a,u型固定座a上通過鉸接軸連接缸筒座,缸筒座上端焊接有電動氣缸,電動氣缸前端連接伸縮桿,伸縮桿前端通過鉸接軸鉸接在u型固定座b上,u型固定座b焊接在前撐桿的底部;所述下支架前端底部連接有焊接塊a,下支架后端底部連接有焊接塊b,所述焊接塊a和焊接塊b均焊接在基板上,基板底部焊接有轉動盤,所述轉動盤卡設在支撐盤上端,所述支撐盤頂部焊接有限位盤,限位盤嵌入在轉動盤內的卡槽中,轉動盤繞限位盤旋轉,所述轉動盤側面螺紋連接有螺桿,螺桿與限位盤相抵;所述支撐盤焊接在支撐柱的頂端,支撐柱的底端焊接在底座的上端中部。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框和前撐桿之間連接的斜撐桿a和斜撐桿b為1~2組。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座墊和靠墊均為布料或皮革包裹的海綿墊組成,所述靠背板底端與座板前端之間間隔0.5~1cm間距。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支架安裝在上支架下方,所述上支架底端內側焊接有限位滑塊,下支架上端外側設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塊滑動設置在限位滑槽內。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支架后端焊接有后撐桿。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支架側面焊接有輸液架。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靠背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8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一種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輸液椅裝置,結構穩(wěn)固,座墊和靠墊均為布料或皮革包裹的海綿墊組成,具有很好的彈性,增加患者坐或倚靠的舒適性;所述靠背板底端與座板前端之間間隔0.5~1cm間距,既方便靠背板隨斜撐桿a繞前撐桿轉動,又避免靠背板與座板相抵摩擦產生噪音,靜音效果好。
2、電動氣缸驅動伸縮桿伸長時,伸縮桿前端的u型固定座b帶動上支架相對于下支架向前滑動,靠背板繞前撐桿向上轉動,方便患者輸液時,坐在座墊上,背部倚靠在靠墊上,提高倚靠的舒適性;電動氣缸驅動伸縮桿縮短時,伸縮桿前端的u型固定座b帶動上支架相對于下支架向后滑動,靠背板繞前撐桿向下轉動,方便患者輸液時,躺在座墊和靠墊上,提高躺著輸液的舒適性。
3、靠背板的傾斜角度能夠在10~80°自由調節(jié),有效實現(xiàn)單氣缸驅動下的坐臥兩用輸液使用;通過轉動盤繞支撐盤旋轉也方便實現(xiàn)對轉動盤、下支架和上支架旋轉角度的調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靠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上支架和下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限位滑槽和限位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座墊、2-座板、3-上支架、4-固定桿、5-u型固定座a、6-電動氣缸、7-伸縮桿、8-鉸接軸、9-u型固定座b、10-前撐桿、11-斜撐桿a、12-銷軸、13-靠墊、14-靠背板、15-斜撐桿b、16-固定框、17-焊接塊a、18-下支架、19-焊接塊b、20-基板、21-支撐盤、22-支撐柱、23-底座、24-限位盤、25-轉動盤、26-后撐桿、27-缸筒座、28-限位滑槽、29-轉動套、30-限位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單氣缸驅動的坐臥兩用輸液椅裝置,包括座板2、上支架3、靠背板14、下支架18和支撐盤21,所述上支架3上端焊接有座板2,座板2上粘接有座墊1,所述上支架3前端焊接有前撐桿10,前撐桿10上套設有轉動套29,轉動套29外側焊接有斜撐桿a11,所述斜撐桿a11另一端通過銷軸12轉動連接斜撐桿b15,所述斜撐桿b15另一端焊接在固定框16上的轉動套29上,所述固定框16和前撐桿10之間連接的斜撐桿a11和斜撐桿b15為1~2組,所述斜撐桿a11上側焊接有靠背板14,靠背板14上端面粘接有靠墊13。
所述座墊1和靠墊13均為布料或皮革包裹的海綿墊組成,具有很好的彈性,增加患者坐或倚靠的舒適性;所述靠背板14底端與座板2前端之間間隔0.5~1cm間距,既方便靠背板14隨斜撐桿a11繞前撐桿10轉動,又避免靠背板14與座板2相抵摩擦產生噪音,靜音效果好。
所述固定框16焊接在下支架18前端,下支架18安裝在上支架3下方,所述上支架3底端內側焊接有限位滑塊30,下支架18上端外側設有限位滑槽28,所述限位滑塊30滑動設置在限位滑槽28內,所述上支架3后端焊接有后撐桿26,進一步增強上支架3的結構強度和穩(wěn)定性;所述下支架18中部焊接有固定桿4,固定桿4前側焊接有u型固定座a5,u型固定座a5上通過鉸接軸8連接缸筒座27,缸筒座27上端焊接有電動氣缸6,電動氣缸6前端連接伸縮桿7,伸縮桿7前端通過鉸接軸8鉸接在u型固定座b9上,u型固定座b9焊接在前撐桿10的底部。
所述下支架18前端底部連接有焊接塊a17,下支架18后端底部連接有焊接塊b19,所述焊接塊a17和焊接塊b19均焊接在基板20上,基板20底部焊接有轉動盤25,轉動盤25卡設在支撐盤21上端,所述支撐盤21頂部焊接有限位盤24,限位盤24嵌入在轉動盤25內的卡槽中,所述轉動盤25繞限位盤24旋轉,所述轉動盤25側面螺紋連接有螺桿,螺桿與限位盤24相抵,有效對轉動盤25和限位盤24固定,避免二者之間發(fā)生轉動,當擰動螺桿使其與限位盤24分離時,推動轉動盤25繞限位盤24轉動,方便實現(xiàn)對轉動盤25、下支架18和上支架3旋轉角度的調整。
所述支撐盤21焊接在支撐柱22的頂端,支撐柱22的底端焊接在底座23的上端中部。
所述下支架18側面焊接有用于輸液瓶懸吊的輸液架。
所述電動氣缸6連接的操作盒安裝在下支架18側面,方便操作電動氣缸6啟動或停止,操作盒內與電動氣缸6連接的控制電路為現(xiàn)有的控制電動氣缸6工作的電路結構,操作盒安裝在下支架18側面,提高了電動氣缸6操作的便捷性和靈活性。
所述靠背板1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80°,當靠背板1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時,靠背板14與座墊1接近同一平面內,方便患者躺在靠背板14和座墊1上輸液使用,當靠背板1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0°時,靠背板14與座墊1接近垂直狀態(tài),方便患者坐在座墊1上、背部倚靠在靠背板14上輸液使用。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時,通過操作盒啟動電動氣缸6通電工作,電動氣缸6驅動伸縮桿7伸長時,伸縮桿7前端的u型固定座b9帶動上支架3相對于下支架18向前滑動,同時,斜撐桿a11和斜撐桿b15折疊,斜撐桿a11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增大,靠背板14繞前撐桿10向上轉動,方便患者輸液時,坐在座墊1上,背部倚靠在靠墊13上,提高倚靠的舒適性;當電動氣缸6驅動伸縮桿7縮短時,伸縮桿7前端的u型固定座b9帶動上支架3相對于下支架18向后滑動,同時,斜撐桿a11和斜撐桿b15展開,斜撐桿a11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減小,靠背板14繞前撐桿10向下轉動,靠背板14向下平放,方便患者輸液時,躺在座墊1和靠墊13上,提高躺著輸液的舒適性,靠背板14的傾斜角度自由調節(jié),有效實現(xiàn)單氣缸驅動下的坐臥兩用輸液使用。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發(fā)明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jù)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相連”及“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