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創口愈合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有細菌性抗原的醫藥制品,特別是一種將中草藥放在酊劑中浸泡,提煉其有效成份精制而成的創口愈合劑。
目前,西醫對創口醫療一般采用常規消毒后敷以利凡諾(RIVANOLUM)1‰浸液紗布或紗布條塞入創口內,有的也采用抗生素軟膏、硼酸軟膏或魚石脂軟膏、消腫止痛等藥物治療,主要視不同創口性質而定,但對于受結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侵襲引起的頑固性創口,如結核性瘺管、下肢潰瘍大面積創口等,采用西藥外科藥物外敷或藥沙條內塞,很難達到理想療效,而且療效慢。
由浙江省中醫協會主辦的《中醫報》1986年第13期上介紹了一味治療骨髓炎的臨床報道,它用野葡萄根煎劑口服,并將其浸出液浸紗條外治骨髓炎,其不足之處1、由于頑固性創口大多發生在陰濕或缺乏肌肉部位,用單味野葡萄根浸液浸紗條進行治療對創口收斂慢;2、用于治療對其它細菌如結核桿菌侵襲引起的創口效果差。
由于上述實際情況,往往使頑固性創口遷延時間終成痼疾。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多種頑固性創口而且療效快速的創口愈合劑。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將紫草5%-20%、紅藤5%-20%、虎杖10%-40%、野葡萄根10%-40%、丹參10%-40%、石榴皮2%-20%組成的中草藥一起放在酊劑浸泡,提煉其有效成份精制而成,其制劑成為一種治療頑固性創口的創口愈合劑。
本發明將野葡萄根、紫草、紅藤、虎杖放在酊劑進行浸泡,提煉、精制而成,其制劑中的有效成份對各種細菌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極度敏感,對白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腦膜炎球菌、傷寒桿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福氏及宋氏痢疾桿菌,結核桿菌有抑菌作用,因此它能夠用于治療各種細菌侵襲引起的頑固性創口。本發明還采用了丹參、石榴皮中草藥,因此,本發明還具有消腫、活血、收斂、生肌、促進新皮生長和骨骼再生的功能,特別對于治療發生在陰濕或缺乏肌肉部位的頑固性創口,具有創口收斂快的特點。由于本發明的制劑中含有以上所述的中草藥的有效成份,它們協同作用,加快了治愈的速度。本發明用于臨床治療210例,治愈率達100%。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有廣譜的抗菌作用。
2、由于本發明收濕性極強,不但能治療暴露創口例如下肢潰瘍、單純性或帶狀泡疹、癤、瘍、疽之創口,而且還能用于治療陰濕部分滲出液特別多的濕濃性炎癥,例如鼻炎癥、頸部濕疹、中內耳炎(包括內耳結核性軟骨炎)、腋下濕疹、陰囊濕疹、陰道炎、宮頸糜爛、肛門濕疹等多種疾病。
3、由于本發明采用了中草藥浸泡精制而成的制劑,因此,它使用時能夠采用西醫的紗布塊或紗布條浸液外敷或內塞治療方法。
4、由于本發明收濕性強,又含有膠質,當制劑浸紗布多層,作為骨折藥外敷時,干燥后緊貼創口或骨拆部,能起到類似石膏繃帶特有的固定作用。
5、由于本發明具有活血、生肌、促進新皮生長和骨骼生長的作用,對斷指(趾)再殖和斷指(趾)殘段保留手術有特殊療效。
6、對燙傷尚未破潰的新創面本發明有特殊療效。
7、可取代利凡諾(RIVANOLUM)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發明將紫草、紅滕、虎杖、野葡萄根、丹參、石榴皮六種成份按表1所示比例配成的中草藥,放在酊劑中浸泡,浸泡一段時間后,提煉其有效成份精制而成,其制劑成為一種治療多種頑固性創口的創口愈合劑。用該創口愈合劑采用紗布塊或布條浸液外敷或內塞治療方法用于臨床治療情況見表2。
本發明各實施例的中草藥成分配比(以總重量1kg計)表權利要求
1.一種含有野葡萄根組成的中草藥放在酊劑浸泡,提煉其有效成份精制而成的創口愈合劑,其特征在于含有的野葡萄根為10%-40%,中草藥中還含有紫草5%-20%、紅藤5%-20%、虎杖10%-40%、丹參10%-40%、石榴皮2%-20%。(以重量百分比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有細菌性抗原的醫藥制品,用于治療多種頑固性創口,它將由紫草5%—20%、紅藤5%—20%、虎杖10%—40%、野葡萄根為10%—40%、丹參10%—40%、石榴皮2%—20%組成的中草藥放在酊劑中浸泡,提煉其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一種創口愈合劑。它對斷指(趾)再殖和斷指(趾)殘斷保留手術及對燙傷尚未破潰的新創面有特殊療效;它可取代利凡諾(RIVANOLUM)。
文檔編號A61P17/02GK1082912SQ93104920
公開日1994年3月2日 申請日期1993年5月5日 優先權日1993年5月5日
發明者陳余元 申請人:陳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