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式餐叉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式餐叉,按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劃分屬于餐桌用具小組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和曾有的關于餐桌用具小組的技術對新式餐叉需要都做過很有成效的努力,也曾設計過許多優秀的技術方案。如1996年中國專利局公告的由林宗申報的,授權公告號為CN2228314Y,中國專利號(ZL)為93236509.4號的實用新型名稱是《結合刀叉的多功能筷子》的實用新型專利,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在餐桌用具小組技術方面是一例很有價值的發明,它有效地解決了方便吃東西的技術問題。但尚有不足,它還很難解決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式餐叉。以解決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新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主要由轉軸、套、叉臂I、叉齒I、叉臂II、叉齒II構成。
在形狀、構造及其結合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共有的必要技術特征是叉齒I的整體固定連接在叉臂I的前端,叉臂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結合成組合結構,功能是起叉東西的作用。在形狀、構造及其結合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不同的技術特征是叉臂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套的整體固定安裝在轉軸的整體,結合成活動結構,功能是起轉動的作用。叉臂I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結合成活動結構,功能是起與叉臂I組合成夾子、夾東西的作用。這樣就達到了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目的。
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與現有的和曾有的關于餐桌用具小組的技術相比有二處優點和改進第一,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技術方案中設計了叉臂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套的整體固定安裝在轉軸的整體,結合成活動結構,所以更容易解決轉動的技術問題。
第二,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技術方案中設計了叉臂I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結合成活動結構,所以更容易解決與叉臂I組合成夾子、夾東西的技術問題。
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結構示意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示意圖中各部位的標號說明1轉軸 2套 3叉臂I4叉齒I 5叉臂II 6叉齒II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為實現解決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的優選方式做進一步說明它的靜態結構請參閱附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主要由轉軸1、套2、叉臂I3、叉齒I4、叉臂II5、叉齒II6、構成。它的主要零件轉軸1、套2由市場選用。它的叉臂I3是桿形狀,以鋼為材料,經過機械加工制造。它的叉齒I4是爪形狀,以鋼為材料,經過機械加工制造。
在形狀、構造及其結合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共有的必要技術特征是叉齒I4的整體固定連接在叉臂I3的前端,叉臂I3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結合成組合結構,功能是起叉東西的作用。在形狀、構造及其結合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不同的技術特征是叉臂I3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套2的整體固定安裝在轉軸1的整體,結合成活動結構,功能是起轉動的作用。叉臂II5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結合成活動結構,功能是起與叉臂I3組合成夾子、夾東西的作用。
下面通過使用方法,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動態結構關系在使用中,當需要叉夾同時使用的時候,根據機械原理,首先叉齒與叉臂組合成夾子,再然后夾東西,從而完成叉、夾同時使用的任務。
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最佳方案是以鋼為材料,利用生活用品工廠的基本設備,采取大成批生產,以供應生活界的需求,這樣就能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新式餐叉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權利要求1.新式餐叉,它是由轉軸(1)、套(2)、叉臂I(3)、叉齒I(4)、叉臂II(5)、叉齒II(6)、構成,它的叉齒I(4)的整體固定連接在叉臂(3)的前端,叉臂(3)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其特征是叉臂I(3)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套(2)的整體固定安裝在轉軸(1)的整體,叉臂II(5)的根部插入在套(2)的內部。
專利摘要新式餐叉,其目的是解決叉子叉太多東西時,不能叉入而可以夾住的問題。它主要由轉軸、套、叉臂I、叉齒I、叉臂II、叉齒II、構成。其特征是叉臂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套的整體固定安裝在轉軸的整體,叉臂II的根部插入在套的內部。
文檔編號A47G21/10GK2907446SQ20062001232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3日
發明者吳辰 申請人: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