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避免散裝物料長距離輸送中落入點處粉塵污染的粉塵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尤其是固態散裝物料皮帶長距離輸送系統中,其落料轉運位置是大量粉塵產生、污染之地?,F有技術中雖曾采用過多種如布袋過濾、靜電除塵或水浴等除塵設備,但其除塵效果極其有限,空氣污染問題依然存在,而且不定期存在設備維護周期短、工作量大、運行成本高等技術問題。為提高除塵效果,現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將沖擊煙塵直接引回落料通道而附加設置了回旋通道的轉運除塵設備,是一種無能耗、除塵效果顯著的除塵設備,但由于該結構在粉塵引導循環設計上設置不理想,氣流壓力不均衡、回旋至落料通道的角度設置等沒有合理把握,造成循環不暢或回旋粉塵逆行沖擊而形成新的粉塵污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改善粉塵回旋設置結構及氣流壓力均衡狀況、提供一種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技術方案,其主要技術內容是一種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其落料通道下端口通入封閉扣罩于轉運皮帶的導料槽,導料槽皮帶輸送通道處垂掛設有減壓封閉條,由導料槽的落料通道下端口與減壓封閉條之間向上連通于落料通道設有一回旋管道,該回旋管道由依次連通的導料槽氣流導向罩、向上引導的引流筒和曲折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引射筒構成,其中引射筒與引流筒之間的設置夾角為45-65°,落料通道與引流筒、引射筒的橫截面面積比為1∶0.8。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之技術方案,將其回旋管道設計為折曲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管筒結構,落料通道落料沖擊氣流對折射筒的粉塵流產生了較強的引射作用,這樣就強化了對沖擊粉塵導引和循環作用,從而削弱了落料沖擊粉塵氣流對導料槽輸送出口和落料通道入口的沖擊力,使其盡可能在強化引導的循環流動中衰減其沖擊能量而不斷地沉降,從而徹底降服沖擊粉塵空氣污染;而且折曲回旋通道所形成的內部雙斜坡管筒結構,還有效地克服了沉降粉塵在筒內壁的沉積,保證了回旋管道運行暢通;落料通道與引流筒和引射筒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截面積比設置,能夠使本降塵落料裝置內氣壓狀態有緩沖和保持均衡的余地,避免循環粉塵逆行嗆出,保證穩定的循環流動降塵工作。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其具體結構構成如附圖所示,其結構構成包括有落料通道7,入料輸送皮帶由落料通道上端口導入散裝物料,落料通道1的下端口通入導料槽6,該導料槽6封閉扣罩于轉運皮帶8上,位于導料槽6的皮帶輸送通道處垂掛設有多道減壓封閉條4,該減壓封閉條4為多層耐磨橡膠膠條構成的減壓封閉簾,它可有效地阻擋氣流中的粉塵、減弱氣流,經多道減壓封閉條4作用,沖擊氣流一方面被極大地削弱,另一方面引導進入回旋管道,則使導料槽皮帶輸送出口不再出現強氣流噴涌,達到降塵作用。本實施結構中,導料槽的落料通道下端口與減壓封閉條4之間設有向上引出、連通于落料通道的回旋管道,該回旋管道是由依次相連通的導料槽氣流導向罩3、向上引導的引流筒2和曲折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引射筒1構成,其中引射筒1與引流筒2之間的夾角設置范圍為45-65°,落料通道7與引流筒2、引射筒1的橫截面面積比為1∶0.8。
權利要求1.一種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其落料通道下端口通入封閉扣罩于轉運皮帶的導料槽,其特征在于導料槽皮帶輸送通道處垂掛設有減壓封閉條,由導料槽的落料通道下端口與減壓封閉條之間向上連通于落料通道設有一回旋管道,該回旋管道由依次連通的導料槽氣流導向罩(3)、向上引導的引流筒(2)和曲折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引射筒(1)構成,其中引射筒(1)與引流筒(2)之間的設置夾角為45-65°,落料通道與引流筒、引射筒的橫截面面積比為1∶0.8。
專利摘要為有效地消除固態散裝物料落料中所產生的強粉塵污染,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態散裝物料自動降塵裝置技術方案。本技術方案在導料槽的落料通道下端口與輸送通道減壓封閉條之間向上連通于落料通道設有一回旋管道,該回旋管道采用了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引射筒設計結構,該引射筒與連通和引流筒的設置夾角為45-65°,落料通道與引流筒、引射筒的橫截面面積比為1∶0.8。本技術采用的折曲向下貫入落料通道的引射管筒結構設計,強化了對沖擊粉塵導引、循環和降塵處理作用,也避免了沉降粉塵在筒內的沉積,確保了回旋管道暢通運行,也使本裝置內氣壓狀態有緩沖和保持均衡的余地,避免循環粉塵逆行嗆出,能夠穩定地循環流動降塵工作。
文檔編號B08B15/00GK2912847SQ20062009135
公開日2007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30日
發明者裴云澤, 韓戰勇 申請人:丹東飛利達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