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粘度計清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清洗粘度計的粘度計清洗裝置。
背景技術:
在石油化工領域,需要測定石油類產品的運動粘度,粘度計是一種常用的儀器。當粘度計使用特定時間后,需要對其進行清洗。在現有技術中,主要采用有機溶劑或者弱堿性清洗劑由人工進行清洗。人工清洗粘度計主要有如下缺點費工費時,工作效率較低,清洗劑消耗量比較大。此外,人工清洗過程中,清洗劑對工人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環境保護。 中國專利200620124447. 0公開了一種粘度計自動清洗機,包括真空泵、和至少兩個用于盛裝洗滌劑的儲罐以及對應的對該儲罐內洗滌后的洗滌劑進行收集的收集罐,儲罐出液口連接有一個分成多個出口的前分支頭,收集罐的進液口連接有與所述的前分支頭具有相同分支的后分支頭,前、后分支頭之間對應的分支用于連接與分支同樣數量的粘度計組,所述的真空泵進氣口與收集罐的進排氣口相連,儲罐出液口和前分支頭之間、收集罐的進液口和后分支頭之間以及收集罐的進排氣口和真空泵之間的管路上裝有閥門,前分支頭以及儲罐均連有裝有閥門的進氣管。 上述專利提供的粘度計清洗機雖然能夠完成對粘度計的清洗過程,但是也有如下不足首先,由于該粘度計清洗機是單向返回式逐級清洗,因此清洗劑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在清洗劑容易在多組清洗單元之間串罐;此外,該粘度計清洗機的所有閥門需要人工操作進行,因此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人工操作時還會出現誤操作閥門導致不同清洗劑發生串罐的問題。 考慮到現有技術的缺點,需要提供一種可以對粘度計進行無人化的完全自動清洗、并提高清洗劑使用效率的粘度計清洗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對粘度計進行無人化的完全自動清洗、并提高清洗劑使用效率的粘度計清洗裝置。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粘度計清洗裝置,包括真空泵、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和第二循環清洗單元; 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一儲液罐和第二儲液罐;[0009] 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三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 所述第一儲液罐和所述第三儲液罐通過第一電磁換向閥與前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 所述第二儲液罐和所述第四儲液罐通過第二電磁換向閥與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0012] 所述前分支頭和后分支頭分別具有一個總端口和多個相同出口數目的分端口 ,所述前分支頭的分端口和所述后分支頭的分端口之間用于連接與所述分端口數目相等的粘度計組; 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循環單元和第二循環單元連接的真空泵。[0014] 優選的,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通過可改變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循環方向的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接,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中其中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空氣和真空泵連通,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中另外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二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通過可改變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循環方向的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接,所述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中其中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空氣和真空泵連通,所述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中另外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三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 優選的,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與所述前分支頭之間的在逆向清洗時可改變所述粘度計組內的清洗劑流向的液體四通換向閥,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的兩個相鄰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和所述前分支頭的總端口連通,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的另外兩個相鄰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和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連通,所述連接液體四通換向閥上的分別連接第一電磁換向閥的端口和第二電磁換向閥的端口位置相對。 優選的,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廢液罐、所述廢液罐包括兩個分別與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個出口端連接的液體進出口,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個進口端設置在所述后分支頭的總端口與液體四通換向閥之間,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通過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個進口端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三儲液罐在正向循環時為存儲清洗劑的存儲罐,在逆向循環時為回收清洗劑的收集罐; 所述第二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在正向循環時為回收清洗劑的收集罐,逆向循環時為存儲清洗劑的存儲罐。 優選的,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三儲液罐的液流導管正向循環時是出液管,逆向循
環時是進液管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相連通,所述第一儲液罐、第一儲液罐
的氣流導管正向循環是進氣管,逆向循環時則是排氣管且與氣體四通換向閥相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的液流導管正向循環時是進液管,逆向循環
時是儲液罐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相連通,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的
氣流導管正向循環是排氣管,逆向循環時則是進氣管且與氣體換向閥向連通。 優選的,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第三清洗單元和第四清洗單元; 所述第三清洗單元包括第五儲液罐和第六儲液罐; 所述第四清洗單元包括第七儲液罐和第八儲液罐。 優選的,在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之間設置有第四電磁換向閥,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連通,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一個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連通; 所述第五儲液罐和第六儲液罐分別與第五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出口端連通;
5[0027] 所述第五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0028] 優選的,在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與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之間設置有第三電磁換向閥; 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連通,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一個出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連通; 所述第六儲液罐和第八儲液罐分別與第六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端連通,所述第六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和所述第四循環清洗單元分別通過兩個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全自動粘度計清洗裝置。在所述粘度劑清洗裝置中,包括至少兩個循環清洗單元,所述兩個循環清洗單元分別具有兩個儲液罐,所述兩個循環清洗單元的儲液罐通過電磁換向閥分別與用于連接粘度計組的前分支頭和后分支頭連接,通過程序控制器控制所述電磁換向閥,可以自動使用所述兩個循環單元對所述粘度計組進行逐級清洗,并且通過進一步控制所述電磁換向閥,可以使清洗劑進行多次換向清洗,提高了清洗劑的利用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可以實現粘度計清洗的無人化工作,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并且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在換向時不會出現串罐的問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全自動粘度計清洗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電磁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液體四通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的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的氣體四通換向閥一種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6為圖5所示的氣體四通換向閥的另一種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的氣體四通換向閥截止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和優點,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限制。 請參見圖l,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粘度計清洗裝置包括四組循環清洗單元,分別為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第二循環清洗單元、第三循環清洗單元、第四循環清洗單元。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一儲液罐1、第二儲液罐2,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三儲液罐3、第四儲液罐4。 所述第一儲液罐1的液體進出口和所述第三儲液罐3的液體進出口同時和第一電磁換向閥11連接,請同時參見圖2,為第一電磁換向閥11的示意圖,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包括一個進口端lla,和兩個出口端11b、llc,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閥的閥芯lld的轉向來將所述兩個出口端11b、llc分別與所述進口端lla連通。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兩個出口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儲液罐1的液體進出口和所述第三儲液管3的液體進出口連通。[0044] 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11的進口端lla與第四氣體換向閥14的一個出口端連通,所述第四氣體換向閥14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具有相同的結構。第四氣體換向閥14的進口端與液體四通換向閥21的一個端口 b連通。請同時參見圖3,為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21的結構示意圖,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包括依次相鄰的四個端口 a、 b、 c、 d,其中的兩個端口b、d與另外兩個端口 a、c垂直,通過控制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實現相鄰兩個端口 a與b、c與d或者a與d、b與c的連通。 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21與端口 b相鄰的端口 a連接有過濾器31,所述過濾器31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一節流閥32,所述第一節流閥32的另一端與前分支頭33的總端口連通,所述前分支頭還包括多個分端口 。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后分支頭34,所述后分支頭34具有一個總端口和多個分端口 ,所述前分支頭的分端口的數目與所述后分支頭的分端口的數目相等,在所述前分支頭的分端口與所述后分支頭的分端口之間用于連接與所述分端口的數目相等的粘度計組,對于分端口的數目本實用新型并無特別限制。[0046] 所述前分支頭33的總端口還通過三通(未示出)連接有調節清洗劑流量的第一節流閥32,另一端連接有電熱器36、第二節流閥35,所述第二節流閥35的另一端與空氣連通,用于在清洗粘度計清洗裝置時提供空氣并調節空氣的流量,所述電熱器36用于將所述空氣干燥。 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21與端口 a相對的端口與四通電磁換向閥22的一個進口端連通,請參見圖4,為所述四通電磁換向閥22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四通電磁換向閥包括兩個進口端22a、22b和兩個出口端22c、22d,通過控制閥芯可以實現兩個進口端22a與22b的連通、兩個出口端22c、22d的連通,也可以實現一個進口端22a、與一個出口端22c的連通、另一個進口端22b與另一個出口端22d的連通。 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22的兩個出口端22c、22d分別與廢液罐9連通,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另一個進口端22b與所述后分支頭34的總端口連通。[0049] 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21的與端口 b相對的端口 d與第三電磁換向閥13的進口端連通,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13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11具有相同的結構,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13的一個出口端與第二電磁換向閥12的一個進口端連通,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12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具有相同的結構,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12的一個出口端與第二儲液罐2的液體進出口連通。 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三儲液罐3和第四儲液罐4,所述第三儲液罐3的液體進出口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11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這樣,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11的閥芯,可以實現第一儲液罐1與的第二電磁閥12的連通或者實現第三儲液罐3與第四氣體換向閥14的連通。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12的另一個出口端與第四儲液罐4液體進出口連通。 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五儲液罐5和第六儲液罐6,所述第五儲液罐5的液體進出口和第五電磁換向閥15的一個出口端連通,所述第五電磁換向閥15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具有相同的結構,所述第五電磁換向閥15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12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這樣,通過控制第四氣體換向閥14的閥芯,可以將液體四通換向閥21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連通或者將液體四通換向閥21與第五電磁換向閥15連通。[0052] 所述第四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七儲液罐7和第八儲液罐8,所述第七儲液罐7的液體進出口和第五電磁換向閥15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這樣,通過控制所述第五電磁換向閥的閥芯,可以將第四氣體換向閥14與第五儲液罐5連通或者將第四氣體換向閥14與第七儲液罐7連通。 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13的另一個出口端與第六電磁閥16的進口端連通,所述第六電磁換向閥16具有和第一電磁換向閥ll相同的結構,所述第六電磁換向閥16的一個出口端和第六儲液罐6的液體進出口連通,所述第六電磁換向閥16的另一個出口端和第八儲液罐8的液體進出口連通。這樣,通過控制第六電磁閥16的發現,可以將第三電磁換向閥13與第六儲液罐6連通或者將第三電磁換向閥13與第八儲液罐8連通。[0054]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真空泵40,所述真空泵40分別通過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23與第一循環清洗單元連通、通過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24與第二循環清洗單元連通、通過第三氣體四通換向閥25與第三循環清洗單元連通、通過第四氣體四通換向閥25與第四循環清洗單元連通。 所述四個氣體四通換向閥23、24、25、26具有相同的結構,以下以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為例,具體說明其結構,請同時參見圖5,圖6、圖7,為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23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包括四個方向且依次相鄰的四個端口 23a、23b、23c、23d,并且,其中的兩個端口 23a、23c與另外兩個端口 23b、23d相垂直。通過控制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的閥芯23e,可以實現相鄰兩個端口 23a與23b、23c與23d的連通或者實現端口23a與23d、23b與23c的連通(圖6所示)。另外,通過控制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的閥芯23e,還可以實現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的截止狀態,如圖7所示。 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真空泵40與其中的一個端口 23d連通,與所述端口 23d向對應的端口 23b與空氣連通,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的第一儲液罐1的氣體進出口與端口23a連通,與所述端口 23a向對應的端口 23c與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的第二儲液罐2的氣體進出口連通。這樣,通過控制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的閥芯,可以實現真空泵與第二儲液罐的連通、及第一儲液罐與空氣的連通或者實現真空泵與第一儲液罐的連通、及第二儲液罐與空氣的連通。 按照與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與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相同的連接方式,所述真空泵采用并聯的方式與其它三個循環清洗單元分別通過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第三氣體四通換向閥、第四氣體四通換向閥連通。當真空泵為其中一個循環清洗裝置提供負壓時,可以調整其它三個氣體四通換向閥到截止狀態。 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電磁換向閥11、12、13、14、15、16、液體四通換向閥21、四通電磁換向22、氣體四通換向閥23、24、25、26、節流閥32、35均通過可編程程序控制器控制(圖中未示出)。 按照本實用新型,對于循環清洗單元的數量,并不只限于4組,也可以為2組,如只包含第一循環單元和第二循環單元,也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也可以為其它數目,如3組、5組或更多,優選為2組 5組。 以下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的第一種具體實施的工作過程[0061] 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在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的第一儲液罐1內存儲有第一種粘度計 清洗劑101,由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控制,使第一儲液罐、第一電磁換向閥11、 第四電磁換向閥14和液體四通換向閥21 、過濾器31 、第一節流閥32、前分支頭33、后分支 頭34四通電磁換向閥22、廢液罐9連通;并使真空泵40、氣體換向閥23、第二儲液罐2、第 二電磁換向閥12 、第三電磁換向閥13 、液體四通換向閥21 、四通電磁換向閥22 、廢液罐9連 通;其中,液體四通換向閥中端口 a與b連通,端口 c與d連通,四通電磁換向閥的一個進口 端22a與一個出口端22c連通,另一個進口端22b與另一個出口端22d連通。 由真空泵為第二儲液罐2負壓后,在所述負壓的作用下,第一種清洗劑101從第一 儲液罐1內分別經過第一電磁換向閥11、第四電磁換向閥14、液體四通換向閥21、過濾器 31、第一節流閥32從前分支頭33的總端口進入,然后從所述前分支頭33的多個分端口進 入多個粘度計進行清洗,清洗之后的第一種清洗劑依次經由后分支頭34的分端口、后分支 頭34的總端口 、四通電磁換向閥22進入廢液罐9。 待前一部分較臟的第一種清洗劑101進入廢液罐9以后,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 制器內的程序自動調整四通電磁換向閥22的閥芯位置,使其兩個進口端22a和22b連通, 從而從所述后分支頭34的總端口排出的清洗劑便依次沿四通電磁換向閥22、液體四通閥 21、第三電磁換向閥13、第二電磁換向閥12流入到第二儲液罐2內。 以上為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的工作流程,當第一種清洗劑101達到設定的清洗效果
后,可以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自動調整所述多個電磁換向閥到第二循環清
洗單元,使用第二存儲罐內的清洗劑102進行清洗,第二清洗劑102依次經過第一電磁轉向
閥11 、第四電磁換向閥14、液體四通換向閥21 、過濾器31 、第一節流閥32、前分支頭33、后
分支頭34、四通電磁換向閥22、液體四通換向閥21 、第三電磁換向閥13、第二電磁換向閥
12、流到第四儲液罐4內。當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完成清洗過程后,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
器的程序依次切換到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和第四循環清洗單元完成全部清洗過程。 在上述正向循環清洗過程中,所述第一儲液罐、第三儲液罐、第五儲液罐、第七儲
液罐為存儲清洗劑的四個存儲罐,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第六儲液罐、第八儲液罐
為回收清洗劑的四個收集罐,所述四個存儲罐的液流導管是出液管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
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四個存儲罐的氣流導管是進氣管與分別與氣體四通換向閥連通;所
述四個進液罐的液流導管是進液管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四個進
液管的氣流導管是排氣管與氣體四通換向閥連通。 完成上述正向循環清洗過程后,此時四個循環清洗單元的清洗劑分別進入到第二 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第六儲液罐和第八儲液罐內。之后可以安裝下一批粘度計,循環利用 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第六儲液罐、第八儲液罐內的清洗劑進行與上述正向清洗過 程相反的逆向循環清洗。 此時,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自動調整第一氣體四通閥23的閥芯 位置,使真空泵與第一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使第二儲液罐與空氣連通;同時,調整液 體四通換向閥21的閥芯使第三電磁換向閥13與過濾器31連通,使四通電磁換向閥22的一 個進口端22b與第二電磁換向閥14連通;并調整四通電磁換向閥22的閥芯,使進口端22a 與出口端22c連通。 然后,由真空泵為第一儲液罐1抽負壓,在所述負壓的作用下,第二儲液罐2內的一部分清洗劑分別經由第二電磁換向閥12、第三電磁換向閥13、液體四通閥21、過濾器31、
第一節流閥32、前分支頭33的總端口、前分支頭33的分端口對粘度計進行清洗,清洗后的
清洗劑再經由后分支頭34的分端口 、后分支頭的總端口 、四通電磁換向閥22流到廢液罐
內。然后,再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自動調整四通電磁換向閥22使得兩個進
口端22a、22b連通,從而第二儲液罐內的剩余的清洗劑可以返回到第一儲液罐內。第一循
環清洗單元的逆向清洗過程完畢后,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依次控制第二循
環清洗單元、第三循環清洗單元、第四循環清洗單元進行逆向清洗過程。 在上述逆向循環清洗過程中,所述第一儲液罐、第三儲液罐、第五儲液罐、第七儲
液罐為回收清洗劑的四個收集罐,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第六儲液罐、第八儲液罐
為存儲清洗劑的四個存儲罐,所述四個存儲罐的液流導管是出液管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
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四個存儲罐的氣流導管是進氣管與分別與氣體四通換向閥連通;所
述四個進液罐的液流導管是進液管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四個進
液管的氣流導管是排氣管與氣體四通換向閥連通。 按照本實用新型,通過預先設定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調整所述多個電磁換向
閥、四通電磁閥便可以自動依次完成第一循環清洗單元、第二循環清洗單元、第三循環清洗
單元、第四循環清洗單元的正向循環清洗過程。當正向循環清洗過程完成后,通過預先設定
在程序控制器內的程序,調整所述多個電磁換向閥、四通電磁換向閥便可以進行與所述正
向循環清洗方向相反的逆向清洗過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既簡化了自動
化控制程序,又簡化了清洗裝置的管路設計,而且提高了清洗劑的利用率。 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四個氣體四通換向閥可以是手動換向閥,也可以是由程序
控制器控制的自動換向閥。對于本實用新型中的程序控制器,可以是由多組時間繼電器和
電磁開關電子元件組成,也可以由微機和電磁開關等電子元件組成,對此本實用新型并無
特別限制。 按照本實用新型,由于清洗劑可以采用重復循環清洗方式,在所述儲液罐1、2、3、4、5、6、7、8內的罐壁面或底部可能會粘附污物,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進一步實現了自清洗功能。 以第四循環清洗單元為例,具體說明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的自清洗流程調整第四氣體四通換向閥26使真空泵與第七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調整液體四通換向閥21使得端口 a與端口 b連通,端口 c與端口 d連通。開啟電磁換換向閥14和第五電磁換向閥15 ;開啟第一節流閥32、第二節流閥35到適當位置,其余閥門全部處于關閉狀態。開啟真空泵40,使第七儲液罐內形成負壓,此時高速流動的氣體經第二節流閥35、電熱器36、第一節流閥32、液體四通換向閥21、第四電磁換向閥14、第五電磁換向閥15、第七儲液罐7內與所述第七儲液罐內的清洗劑混合后形成流速很快的噴射流高速噴向罐壁進行清洗。當然,其它儲液罐也可以按照上述過程進行清洗,均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0074] 從以上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只需開啟程序自動控制器的開關就能完成對粘度計的全部自動清洗。與現有技術相比,無須在清洗過程中人工轉換閥門就能在30分鐘以內一次自動清洗數十支粘度計,有效地減輕粘度計清洗的勞動強度;消除清洗劑對人體的不利因素。并且每組循環清洗單元都有對應的兩個儲液罐,因此使得不同循環清洗單元的不同種類的清洗劑可以分別收集,確保不同的清洗劑不會混在一起,既
10實現了清洗劑的重復使用,降低消耗量,而且又保證了不同清洗劑的清洗效果,有利于環境 保護。并且,還可以在所述多個循環清洗單元內實現清洗劑的相互轉換,以延長清洗劑的使 用周期和降低清洗劑的消耗量。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粘度計清洗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 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 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 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 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和至少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和第二循環清洗單元;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一儲液罐和第二儲液罐;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三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所述第一儲液罐和所述第三儲液罐通過第一電磁換向閥與前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所述第二儲液罐和所述第四儲液罐通過第二電磁換向閥與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所述前分支頭和后分支頭分別具有一個總端口和多個相同出口數目的分端口,所述前分支頭的分端口和所述后分支頭的分端口之間用于連接與所述分端口數目相等的粘度計組;所述第一循環單元和第二循環單元與所述真空泵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通過 可改變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循環方向的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接,所述第一氣 體四通換向閥中其中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空氣和真空泵連通,所述第一氣體四通換向閥 中另外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二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通過 可改變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循環方向的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接,所述第二氣 體四通換向閥中其中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空氣和真空泵連通,所述第二氣體四通換向閥 中另外兩個相對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三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的氣體進出口連通。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 第一電磁換向閥與所述前分支頭之間的在逆向清洗時可改變所述粘度計組內的清洗劑流 向的液體四通換向閥,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的兩個相鄰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 和所述前分支頭的總端口連通,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的另外兩個相鄰的端口分別與所述第 二電磁換向閥和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連通,所述連接液體四通換向閥上的分別連接第一電磁 換向閥的端口和第二電磁換向閥的端口位置相對。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廢液罐、所述廢液罐包 括兩個分別與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個出口端連接的液體進出口,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 個進口端設置在所述后分支頭的總端口與液體四通換向閥之間,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與所 述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通過所述電磁四通換向閥的兩個進口端連通。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三儲液 罐在正向循環時為存儲清洗劑的存儲罐,在逆向循環時為回收清洗劑的收集罐;所述第二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在正向循環時為回收清洗劑的收集罐,逆向循環時為存 儲清洗劑的存儲罐。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三儲液 罐的液流導管正向循環時是出液管,逆向循環時是進液管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 向閥相連通,所述第一儲液罐和第三儲液罐的氣流導管正向循環是進氣管,逆向循環時則 是排氣管且與氣體四通換向閥相連通;或者,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的液流導管正向循環時是進液管,逆向循環時是儲液罐 且與由程序控制器控制的電磁換向閥相連通,所述第二儲液罐、第四儲液罐的氣流導管正 向循環是排氣管,逆向循環時則是進氣管且與氣體換向閥相連通;或者,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還包括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和第四循環清洗單元; 所述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五儲液罐和第六儲液罐; 所述第四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七儲液罐和第八儲液罐。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與所 述第一 電磁換向閥之間設置有第四電磁換向閥,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液體 四通換向閥連通,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一個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第五儲液罐和第六儲液罐分別與第五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出口端連通; 所述第五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與所 述液體四通換向閥之間設置有第三電磁換向閥;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液體四通換向閥連通,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一 個出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連通;所述第六儲液罐和第八儲液罐分別與第六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端連通,所述第六電磁換 向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另一個出口端連通。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循環清洗單元和所 述第四循環清洗單元分別通過兩個氣體四通換向閥與所述真空泵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粘度計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和至少含有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和第二循環清洗單元;所述第一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一儲液罐和第二儲液罐;所述第二循環清洗單元包括第三儲液罐和第四儲液罐;所述第一儲液罐和所述第三儲液罐通過第一電磁換向閥與前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所述第二儲液罐和所述第四儲液罐通過第二電磁換向閥與后分支頭的總端口連接;所述前分支頭和后分支頭分別具有一個總端口和多個相同出口數目的分端口,所述前分支頭與后分支頭的分端口之間用于連接粘度計組。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粘度計清洗裝置實現了粘度計清洗的無人化操作,不但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清洗劑使用率,而且有利于環保。
文檔編號B08B3/08GK201511015SQ20092022303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1日
發明者謝利民 申請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